一种磁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2390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磁疗装置,包括导磁柱、第一永磁体、第二永磁体,导磁柱上端设置有,导磁柱上部设置有第一永磁体,导磁柱下部设置有第二永磁体,第一永磁体与第二永磁体相对的表面磁极相同,导磁柱一端与第一转轴一端连接,第一转轴另一端与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驱动装置能驱动第一转轴旋转。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进行旋转、扫描的磁疗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磁疗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磁疗
,具体涉及一种磁疗装置。
技术介绍
研究发现磁场对人体以及其他生物体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可以利用磁场的作用对生物体的各种疾病进行治疗。磁场治疗装置就是一种利用永磁体作为磁源,产生磁场并曝向生物体的待治疗部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现有的磁疗装置多为静磁场,而运动的磁场能有助于疏通人体的经络,治疗效果更好,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运动的磁疗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磁疗装置为静磁场,磁疗效果差的问题。为此,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磁疗装置,包括导磁柱、第一永磁体、第二永磁体,所述导磁柱上端设置有第一永磁体,所述导磁柱下端设置有第二永磁体,所述第一永磁体与所述第二永磁体相对的表面磁极相同,所述导磁柱一端与第一转轴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另一端与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装置能驱动第一转轴旋转。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链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上,第二链轮,设置在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一链轮与所述第二链轮通过链条连接;箱体,所述箱体一端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转轴远离所述第二链轮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箱体内,并与第一锥齿轮连接,所述箱体顶端设置有支撑块,所述第一转轴远离所述导磁柱一端与所述支撑块转动连接;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相对设置在所述箱体内,所述第一套管右端沿周向设置有若干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套管左端沿周向设置有若干第二卡槽,所述第一转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套管、所述第二套管,第一支撑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管外壁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另一端与所述箱体内壁顶部连接,第二支撑杆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管外壁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杆另一端与所述箱体内壁顶部连接;第二锥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管外壁上,所述第二锥齿轮与所述第一套管转动连接;第三锥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管外壁上,所述第三锥齿轮与所述第二套管外壁转动连接;电机,设置在所述箱体内壁顶部,所述电机位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向下,并与第四锥齿轮连接,所述第四锥齿轮分别与第二锥齿轮、第三锥齿轮啮合;移动管,套设在第二转轴上,所述移动管位于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之间,所述移动管两端沿周向设置有若干卡块,所述移动管内壁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沿所述移动管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转轴的外壁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滑块卡装在所述滑槽内,所述滑块能在所述滑槽内左右往复运动;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相垂直,所述第三转轴一端与所述箱体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轴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五锥齿轮,所述第五锥齿轮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五锥齿轮的端面上设置有偏心柱;摆杆,所述摆杆一端与所述箱体内壁底部铰链连接,所述移动管的外壁上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摆杆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环形凹槽内,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摆杆远离所述移动管处铰链连接,第一连杆另一端与第二连杆一端铰链连接,第二连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转轴远离所述第五锥齿轮的一端铰链连接。优选的,还包括扫描装置,所述扫描装置包括:壳体,所述箱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顶端设置有床板,所述床板上设置有水平方向的扫描口,所述导磁柱设置在所述扫描口内;所述第三转轴的两端延伸出所述箱体之外,并分别与驱动轮连接,所述箱体的左端设置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两端设置有从动轮;所述箱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条水平方向的导轨,所述导轨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驱动轮、所述从动轮均能在所述导轨上滚动。优选的,所述导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块。优选的,所述壳体底端对称设置有四个支撑腿。优选的,所述支撑腿底端设置有万向轮。优选的,所述床板上设置有按摩装置,所述按摩装置包括:凹槽,设置在所述床板底端,所述凹槽位于所述扫描口的右侧;弧形凸条,设置在所述箱体顶端,所述床板顶端设置有若干导向孔;导向柱,设置在所述导向孔内,所述导向柱一端延伸至所述床板上方与凸块连接,所述导向柱另一端设置有滑轮;圆板,设置在所述滑轮上方,所述圆板与所述导向柱固定连接;弹簧,套设在所述导向柱上,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凹槽底壁连接,所述弹簧另一端与所述圆板连接。优选的,所述凸块为半球状。优选的,所述箱体内设置有单片机,所述单片机与移动终端无线连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磁疗装置,包括:磁柱、第一永磁体、第二永磁体,所述导磁柱上端设置有第一永磁体,所述导磁柱下端设置有第二永磁体,所述第一永磁体与所述第二永磁体相对的表面磁极相同,所述导磁柱一端与第一转轴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另一端与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装置能驱动第一转轴旋转。第一转轴旋转带动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高速旋转,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产生的旋转磁场,然后靠近人体的治疗部位,通过旋转的磁场,对患处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更好。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移动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移动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偏心柱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扫描装置的侧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扫描装置的俯视图。图8为图6中的A处放大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床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如下:1-导磁柱,2-第一永磁体,3-第二永磁体,4-链条,5-第一转轴,6-第一链轮,7-第二链轮,8-第二转轴,9-箱体,10-通孔,11-第一锥齿轮,12-支撑块,13-第一套管,14-第二套管,15-第一卡槽,16-第二卡槽,17-第一支撑杆,18-第二支撑杆,19-第二锥齿轮,20-第三锥齿轮,21-电机,22-第四锥齿轮,23-移动管,24-卡块,25-滑块,26-滑槽,27-第三转轴,28-第五锥齿轮,29-偏心柱,31-摆杆,32-环形凹槽,33-第一连杆,34-第二连杆,35-壳体,36-床板,37-固定轴,38-从动轮,39-导轨,40-限位块,41-支撑腿,42-万向轮,43-凹槽,44-导向孔,45-导向柱,46-凸块,47-滑轮,48-圆板,49-弹簧,50-驱动轮,51-扫描口,52-弧形凸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磁疗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导磁柱1、第一永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磁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磁柱(1)、第一永磁体(2)、第二永磁体(3),所述导磁柱(1)上端设置有第一永磁体(2),所述导磁柱(1)下端设置有第二永磁体(3),所述第一永磁体(2)与所述第二永磁体(3)相对的表面磁极相同,所述导磁柱(1)一端与第一转轴(5)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转轴(5)另一端与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装置能驱动第一转轴(5)旋转。/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磁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磁柱(1)、第一永磁体(2)、第二永磁体(3),所述导磁柱(1)上端设置有第一永磁体(2),所述导磁柱(1)下端设置有第二永磁体(3),所述第一永磁体(2)与所述第二永磁体(3)相对的表面磁极相同,所述导磁柱(1)一端与第一转轴(5)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转轴(5)另一端与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装置能驱动第一转轴(5)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磁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第一链轮(6),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5)上,
第二链轮(7),设置在第二转轴(8)上,所述第一链轮(6)与所述第二链轮(7)通过链条(4)连接;
箱体(9),所述箱体(9)一端设置有通孔(10),所述第二转轴(8)远离所述第二链轮(7)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10)延伸至所述箱体(9)内,并与第一锥齿轮(11)连接,所述箱体(9)顶端设置有支撑块(12),所述第一转轴(5)远离所述导磁柱(1)一端与所述支撑块(12)转动连接;
第一套管(13)和第二套管(14)相对设置在所述箱体(9)内,所述第一套管(13)右端沿周向设置有若干第一卡槽(15),所述第二套管(14)左端沿周向设置有若干第二卡槽(16),所述第一转轴(5)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套管(13)、所述第二套管(14),第一支撑杆(17)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管(13)外壁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17)另一端与所述箱体(9)内壁顶部连接,第二支撑杆(18)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管(14)外壁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杆(18)另一端与所述箱体(9)内壁顶部连接;
第二锥齿轮(19),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管(13)外壁上,所述第二锥齿轮(19)与所述第一套管(13)转动连接;
第三锥齿轮(20),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管(14)外壁上,所述第三锥齿轮(20)与所述第二套管(14)外壁转动连接;
电机(21),设置在所述箱体(9)内壁顶部,所述电机(21)位于第一支撑杆(17)和第二支撑杆(18)之间,所述电机(21)的输出轴向下,并与第四锥齿轮(22)连接,所述第四锥齿轮(22)分别与第二锥齿轮(19)、第三锥齿轮(20)啮合;
移动管(23),套设在第二转轴(8)上,所述移动管(23)位于第一套管(13)和第二套管(14)之间,所述移动管(23)两端沿周向设置有若干卡块(24),所述移动管(23)内壁设置有滑块(25),所述滑块(25)沿所述移动管(23)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转轴(8)的外壁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滑槽(26),所述滑块(25)卡装在所述滑槽(26)内,所述滑块(25)能在所述滑槽(26)内左右往复运动;
第三转轴(27),所述第三转轴(27)与所述第二转轴(8)相垂直,所述第三转轴(27)一端与所述箱体(9)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轴(27)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五锥齿轮(28),所述第五锥齿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来强孙凌云罗昀于自强
申请(专利权)人:绿生生电子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