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胶囊包埋脂质纳米粒的活性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423200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胶囊包埋脂质纳米粒的活性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芯材和壁材所组成,其中,芯材为平均粒径为50‑200nm的活性物脂质纳米粒,壁材包括成膜材料和凝胶类材料,芯材与壁材的质量比为1:1‑1:5。首先通过高压均质机制备得到包裹非水溶性活性物的脂质纳米粒,随后使用滴制法,将脂质纳米粒包裹于由海藻酸钠作为成膜材料的壁材制备的水凝胶微胶囊中,该水凝胶微胶囊在氯化钙溶液中交联,得到粒径为0.5μm‑6mm的微胶囊包埋脂质纳米粒活性物载体,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微胶囊包埋脂质纳米粒活性物载体具有稳定性好、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胶囊包埋脂质纳米粒的活性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纳米载体制备
,特别涉及一种微胶囊包埋脂质纳米粒的活性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活性物是化妆品和保健品等配方中的关键原料,具有多种功能,由于其活性较强,在常规配方中使用时常常存在各种问题,如光热变色、光热氧化降解、结晶析出以及活性物突释等问题。在化妆品功效活性物中,大部分的美白剂和抗衰老活性物都是光热不稳定活性物,如苯乙基间苯二酚见光迅速变为粉红色,含量迅速下降,根皮素在高温长期放置颜色迅速变深,影响产品外观;保健食品中的辅酶Q10和白藜芦醇同样是光热不稳定活性物,辅酶Q10在光照下分解产生氢醌,对人体有害;白藜芦醇在光照下一小时,含量就减少了60%,且颜色迅速变为棕色,难以在配方中广泛应用。此外,由于普通化妆品配方存在突释现象,局部活性物浓度偏高,对皮肤的刺激性较高,且会造成活性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造成了高活性和功效性的原料在常规体系中无法有效利用的问题,为了避免体系出现不稳定问题,体系中的活性物含量通常非常低,因而没能发挥出活性物的实际功效,阻碍行业的发展进步。现有的微纳米载体技术已实现对大部分不稳定活性物的稳定包裹,用以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常用的微纳米载体技术包括微胶囊、微球、脂质纳米粒、脂质体、环糊精包合物等,但也常常存在对活性物的保护程度不够,活性物溶出速率调节手段单一等问题,对于非常不稳定以及难溶性活性物如根皮素、槲皮素、姜黄素等的包裹依旧是工程师的难题,此外,由于不同药物之间的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很难使用单一的体系对多种活性物进行包裹。水凝胶微胶囊可负载高含量活性物,但对结晶性活性物的负载依旧是个难题,且其生物利用度一般;脂质纳米粒能高含量负载非水溶性活性物,其生物利用度非常高,但同时存在活性物泄露的风险,且在储存过程中,由于纳米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体系通常不稳定,制备的体系货架期较短。本专利技术由此而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性高、生物利用度高的微胶囊包裹脂质纳米粒的活性物载体系统体系,首先通过脂质纳米粒技术将活性物进行包裹,制备得到粒径约为50-200nm的活性物脂质纳米粒,随后使用成膜材料和凝胶材料所形成的混合壁材对活性物脂质纳米粒进行二次包裹,所制备得到的微胶囊包埋脂质纳米粒活性物载体可负载多种不稳定活性物。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微胶囊包埋脂质纳米粒的活性物载体系统的制备方法,该方法融合了高压均质法制备脂质纳米粒和滴制法制备水凝胶微胶囊的工艺,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条件温和、可规模化放大等优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由芯材和壁材所组成,其中,芯材为平均粒径为50-200nm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壁材包括成膜材料和凝胶类材料,成膜材料为0.5-5份的海藻酸钠,凝胶类材料为0.5-20份的透明质酸钠、结冷胶、皱波角叉菜、黄原胶、羟丙甲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铵/VP共聚物、卡拉胶、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壳聚糖、琼脂中的一种或几种;芯材与壁材的质量比为1:1-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微胶囊包埋脂质纳米粒的活性物载体体系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步骤:A、按质量比1-10:1-15:0.1-5:1-15:40-85称取活性物、固态脂质、助乳化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去离子水,所述活性物为非水溶性活性物;所述固态脂质为棕榈酸、硬脂酸、22酸、蜂蜡、硬脂酸甘油酯、月桂酸甘油酯、鲸蜡醇、硬脂醇、甘油癸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助乳化剂为丁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双丙甘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乳化剂为山梨坦倍半油酸酯、山梨坦油酸酯、山梨坦月桂酸酯、山梨坦异硬脂酸酯、聚甘油10-油酸酯、聚甘油10月桂酸酯、聚甘油10-肉豆蔻酸酯、聚甘油10-硬脂酸酯、聚山梨醇酯-80、聚山梨醇酯-60、聚山梨醇酯-20、鲸蜡醇聚醚、硬脂醇聚醚中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B、使用高压均质法将步骤A称取的样品制备得到脂质纳米粒,特别的是,本专利技术使用冰水将出料温度控制在25-35℃,所得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控制在50-200nm,得到芯材;C、将所述壁材中的成膜材料和凝胶类材料溶于水制备形成透明凝胶,具体方法为称取0.5-5份的海藻酸钠和0.5-20份的凝胶材料,溶于60-99份的去离子水中,60-80℃加热,搅拌均匀后即得;D、将步骤B所述芯材与步骤C所述壁材按质量比芯材:壁材=1:1-1:5混合均匀,随后使用滴制法将该混合料滴入质量分数为0.1-3%的氯化钙水溶液中成型,成型时间控制在30s-5min,得到大小均一的微胶囊包埋脂质纳米粒活性物载体,其粒径为0.5μm-6mm。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本技术方案可以用来包裹多种不稳定活性物,尤其是非水溶性活性物,其中包括根皮素、苯乙基间苯二酚、四氢姜黄素、槲皮素、辅酶Q10、白藜芦醇等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活性物脂质纳米粒,在出料瞬间完成产品冷却和脂质粒成型;随后使用凝胶材料和成膜材料形成的混合壁材对活性物脂质纳米粒进行包裹,其中的成膜材料海藻酸钠在与氯化钙溶液接触的过程中,迅速在颗粒表面下交联形成保护膜,实现了对不稳定活性物的双重包裹,所制备得到的微胶囊包埋活性物脂质纳米粒载体体系颗粒在0.5μm-6mm之间。该体系结合了脂质纳米粒可包裹难溶性活性物、生物利用度高和水凝胶微胶囊缓释的优势,通过双重包裹技术,实现了活性物的有效包裹,如图1为实施例1所制备的微胶囊包埋脂质纳米粒载体,在高温和光照条件下储存两个,活性物保留率依然保持在85%以上,大大提高了活性物在配方中的稳定性;此外,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条件温和、可规模化放大等优势。附图说明图1为所制备的微胶囊包埋脂质纳米粒载体的光热稳定性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微胶囊包埋脂质纳米粒的活性物载体体系的制备方法,采用以下步骤:A、称取硬脂酸甘油酯5g,硬脂酸3g,丙二醇5g,聚甘油10-肉豆蔻酸酯8g,加热融化后,加入辅酶Q105g,搅拌融化均匀,随后加入到同温的74g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初乳;B、使用高压均质法将步骤A中样品进行高压均质,控制均质压力为800bar,出料温度为30℃,均质三次,得到脂质纳米粒,经检测其粒径为167nm,作为芯材;C、称取海藻酸钠0.8g,透明质酸钠0.3g,琼脂3g,溶于80g的去离子水中,65℃加热,搅拌均匀后得到壁材;D、将步骤B所述芯材与步骤C所述壁材按质量比芯材:壁材=1:4混合均匀,随后使用滴制法将该混合料滴入质量分数为1%的氯化钙水溶液中成型,成型时间控制在90s,得到大小均一的囊芯负载辅酶Q10的微胶囊包埋活性物脂质纳米粒载体体系,微胶囊的粒径约为3mm。通过实验验证,本实施例制备的囊芯负载辅酶Q10的微胶囊包埋活性物脂质纳米粒载体体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高温和光照条件下储存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胶囊包埋脂质纳米粒的活性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芯材和壁材所组成,其中,芯材为平均粒径为50-200nm的脂质纳米粒,壁材包括成膜材料和凝胶类材料,成膜材料为0.5-5份的海藻酸钠,凝胶类材料为0.5-20份透明质酸钠、结冷胶、皱波角叉菜、黄原胶、羟丙甲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铵/VP共聚物、卡拉胶、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壳聚糖、琼脂中的一种或几种;芯材与壁材的质量比为1:1-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胶囊包埋脂质纳米粒的活性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芯材和壁材所组成,其中,芯材为平均粒径为50-200nm的脂质纳米粒,壁材包括成膜材料和凝胶类材料,成膜材料为0.5-5份的海藻酸钠,凝胶类材料为0.5-20份透明质酸钠、结冷胶、皱波角叉菜、黄原胶、羟丙甲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铵/VP共聚物、卡拉胶、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壳聚糖、琼脂中的一种或几种;芯材与壁材的质量比为1:1-1:5。


2.一种微胶囊包埋脂质纳米粒的活性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步骤:
A、按质量比1-10:1-15:0.1-5:1-15:40-85称取活性物、固态脂质、助乳化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去离子水,所述活性物为非水溶性活性物;所述固态脂质为棕榈酸、硬脂酸、22酸、蜂蜡、硬脂酸甘油酯、月桂酸甘油酯、鲸蜡醇、硬脂醇、甘油癸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助乳化剂为丁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双丙甘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乳化剂为山梨坦倍半油酸酯、山梨坦油酸酯、山梨坦月桂酸酯、山梨坦异硬脂酸酯、聚甘油10-油酸酯、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超龙徐静张超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纳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