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屋顶雨水花园蓄排水及回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42175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屋顶雨水花园蓄排水及回用系统,屋顶雨水花园自上而下依次是植被层、种植过滤层、排水层、蓄水层、隔离防渗层,雨水先经植被层后进入种植过滤层,经过滤雨水进入排水层和蓄水层,同时透水走廊下渗雨水直接进入排水、蓄水层,蓄水层蓄水满后排水层方可工作,雨水花园底部为隔离防渗层,中部设有集水沟,沟内设有回灌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提高屋顶花园雨水的储蓄、排放以及循环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屋顶雨水花园蓄排水及回用系统
本技术涉及海绵城市
,具体涉及一种屋顶雨水花园蓄排水及回用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居住面积的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绿地面积日益减少,导致城市排水系统不能良好运作,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住宅区的景观等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屋顶花园作为一种有效利用城市空间的进行绿化建设的手段,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绿化建设的压力。屋顶花园特殊的绿化结构,能够起到自然净化雨水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削减屋顶雨水的径流量,延长雨水峰值时间,从而充分发挥城市的“海绵”特性,更有效地促进海绵城市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了一种屋顶雨水花园蓄排水及回用系统,可有效提高屋顶花园雨水的储蓄、排放以及循环使用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屋顶雨水花园蓄排水及回用系统,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植被层、种植过滤层和透水走廊、排水层、蓄水层、隔离防渗层,所述种植过滤层和透水走廊交错设置于排水层的上方,所述隔离防渗层的中间位置设有集水沟,集水沟和蓄水层相连,所述集水沟内设有回灌装置。进一步地,所述种植过滤层的表面是覆土,覆土的厚度为种植过滤层总厚度的20%~30%。进一步地,表面的覆土为粒径15~25mm填料,下层为粒径5~15mm填料,填料选自活性炭、沸石或黏土陶粒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所述排水层内铺设PVC开孔管。进一步地,所述排水层的开孔管孔径10mm,开孔管之间间距150mm。进一步地,所述蓄水层采用PP蓄水模块,防渗层采用两布一膜防渗,对雨水花园以及四周进行防渗。进一步地,所述的透水走廊上部采用轻质透水砖,透水砖铺装厚度300mm,下部采用透水混凝土作支撑。进一步地,所述集水沟自上而下每隔200mm设止回阀,集水沟内壁设有刻度。进一步地,集水沟内设有回灌装置。进一步地,集水沟自上而下采用阶梯形式,顶部出口拓宽可形成景观水池,增加景观效果。进一步地,集水沟的顶部呈斜坡状,靠近回灌装置的一侧高,远离回灌装置的一侧低。当雨量较大时,整个结构内部可自然形成一个内外循环,防止排水不畅导致结构的淹没。本技术可以使雨水在屋顶花园内部形成循环,设计的集水沟可监测蓄水结构水量且收集更多雨水;设置的过滤层可以更好的不仅可以去除水中的颗粒物而且可以缓冲暴雨对屋顶花园结构带来的冲击;该系统采用轻质填料,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的厚度且满足承载要求,提高蓄水层的蓄水量;因此本技术可有效提高屋顶花园雨水的储蓄、排放以及循环使用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阶梯集水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倾斜集水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各数字代表含义如下:1,植被层;2,种植过滤层;3,透水走廊;4,排水层;5,开孔管;6,回灌装置;7,集水沟;8,蓄水层;9,止回阀;10,隔离防渗层;11,阶梯集水沟;12,倾斜集水沟。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屋顶雨水花园蓄排水及回用系统,从上至下依次为植被层1、种植过滤层2和透水走廊3、排水层4、蓄水层8、隔离防渗层10。所述种植过滤层2和透水走廊3交错设置于排水层4的上方,利用植被层1的植物保水以及遮阴作用,降低外露蓄水的蒸发量。所述种植过滤层2的总厚度为400mm,表面覆土厚度为100mm,种植过滤层2上层为粒径15~18mm的轻质陶粒填料,下层为粒径10mm的沸石填料。所述的透水走廊3上部采用轻质透水砖,透水砖铺装厚度300mm,下部采用透水混凝土作支撑,透过的雨水直接进入蓄水层8。透水砖还可以过滤早起雨水中的杂质,同时可简易拆卸,实现杂质的快速清理作用。所述排水层4铺设直径150mm的PVC开孔管,开孔孔径10mm,开孔间距150mm,当蓄水层8蓄水充足时,多余雨水可进入排水层4,通过排水层4排出。所述蓄水层8采用PP蓄水模块,模块深度500mm。所述隔离防渗层10采用两布一膜防渗,厚度9mm,对雨水花园以及四周进行防渗。隔离防渗层10的中间位置设有集水沟7,所述集水沟7和蓄水层8相连,自上而下每隔200mm设止回阀9,防止集水沟的雨水回流,蓄水层满水时仍可继续集水。所述集水沟7的沟壁设置刻度,可通过该刻度随时监测蓄水层水位。集水沟7内设有回灌装置6,满足晴天花园灌溉,循环使用。下雨时,雨水先经植被层1后进入种植过滤层2,经过滤雨水进入排水层4和蓄水层8,同时透水走廊3下渗雨水直接进入蓄水层8,蓄水层8蓄水满后排水层4通过开孔管5排出多余雨水。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在于:所述种植过滤层2的总厚度为400mm,表面覆土厚度为层厚20%,种植过滤层2上层为粒径15~25mm的填料,下层为粒径5~15mm的填料,填料可选活性炭、沸石或黏土陶粒等常见轻质填料,在保证下部蓄水结构承载力的基础上增加结构的整体厚度,提高蓄水量。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在于:所述种植过滤层2的总厚度为400mm,表面覆土厚度为层厚30%,种植过滤层2上层为粒径15~25mm的填料,下层为粒径5~15mm的填料,填料为活性炭、沸石或黏土陶粒。实施例4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在于:所述的集水沟为阶梯集水沟,如图2所示,阶梯集水沟11自上而下采用阶梯形式,顶部出口拓宽,可形成景观水池,增加景观效果。实施例5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在于:所述的集水沟为倾斜集水沟,如图3所示,倾斜集水沟12顶部出口的雨水出口向外侧倾斜,当雨量较大时,整个结构内部可自然形成一个内外循环,防止排水不畅导致结构的淹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屋顶雨水花园蓄排水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植被层、种植过滤层和透水走廊、排水层、蓄水层、隔离防渗层,所述种植过滤层和透水走廊交错设置于排水层的上方,所述隔离防渗层的中间位置设有集水沟,集水沟和蓄水层相连,所述集水沟内设有回灌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屋顶雨水花园蓄排水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植被层、种植过滤层和透水走廊、排水层、蓄水层、隔离防渗层,所述种植过滤层和透水走廊交错设置于排水层的上方,所述隔离防渗层的中间位置设有集水沟,集水沟和蓄水层相连,所述集水沟内设有回灌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顶雨水花园蓄排水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过滤层的表面是覆土,覆土的厚度为种植过滤层总厚度的20%~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屋顶雨水花园蓄排水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过滤层的覆土为粒径15~25mm的填料,下层为粒径5~15mm的填料,填料选自活性炭、沸石或黏土陶粒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顶雨水花园蓄排水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层内铺设PVC开孔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顶雨水花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龙潘卓兮张瑞斌奚道国集永辉蔡春何文江张德微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龙腾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