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导电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1923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导电连接结构,包括导电管和导电连接器,导电管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通孔,通孔内安装有第一导电结构和弹性固定件,且第一导电结构和弹性固定件分别位于通孔的中部和端部;导电连接器的外侧壁设有与弹性固定件相适配的卡槽,导电连接器的端部插入导电管的通孔内,从而弹性固定件固定在卡槽内,以使导电管与导电连接器进行固定连接;导电连接器内还安装有用于与第一导电结构电连接的第二导电结构。该新型导电连接结构的结构小巧、安装方便,导电连接器本身能导电,因而,能同步实现导电管与导电连接器的连接和导电,且能避免繁琐的穿线操作,有效避免因穿线时电线外皮层破损而导致的漏电风险,使用更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导电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机电产品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导电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用于连接导电管(或杆)的接头的连接方式一般是:通过机械结构将导电管(或杆)与接头的外部进行简单的机械连接,而接头与导电管(或杆)的内部则还需要穿数条电线才能实现导电,因此,接头与导电管(或杆)的连接和导电不能一步完成。而且,电线一般是由一根或几根柔软的导线组成,且导线的外面包以轻软的护层;一方面,电线较软,穿线过程中电线遇外部阻力(如机械连接的转角处)易发生弯曲,因而,穿线操作异常繁琐,耗时、耗人力;另一方面,穿线过程中,导线外包的轻软护层易破损而容易引发漏电,带来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使用者的人生安全。此外,其机械连接也因结构限制而导致接头的体积较大,且接头与导电管(或杆)机械连接后,接头通常还能在导电杆(管)内转动,导致机械连接结构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至少一种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导电连接结构,该新型导电连接结构的结构小巧、安装方便,能同步实现连接和导电,且能避免繁琐的穿线操作,还有效避免漏电风险,使用更安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导电连接结构,包括导电管和导电连接器,所述导电管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通孔,所述通孔内安装有第一导电结构和弹性固定件,且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和弹性固定件分别位于通孔的中部和端部;所述导电连接器的外侧壁设有与弹性固定件相适配的卡槽,所述导电连接器内还安装有用于与第一导电结构电连接的第二导电结构;导电连接器的端部插入导电管的通孔内,弹性固定件卡在所述卡槽内,以实现导电管与导电连接器的固定连接,且第一导电结构电连接第二导电结构。优选地,所述弹性固定件的靠近第一导电结构的端部设有多个簧片,所述簧片向内倾斜设置。优选地,所述通孔中部的内侧壁对称设置有至少两个D形凸台,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安装于两个所述D形凸台之间;所述导电连接器对应D形凸台的位置设置有双D形插头。D形凸台与双D形插头的设置能有效防止固定连接后的导电连接器在导电管内转动。优选地,所述导电连接器的两端均能固定连接所述导电管;所述导电连接器的中部外侧壁还设有对导电管进行限位的止位环,所述止位环的半径略大于导电管的半径。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包括绝缘固定体和设置在所述绝缘固定体内的金属导体,且所述金属导体的端部伸出绝缘固定体的端面。进一步地优选地,所述绝缘固定体内设置有多根金属导体,且多根金属导体间隔分布在所述绝缘固定体内。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电结构包括绝缘套和安装于所述绝缘套内的导电片。进一步地优选地,所述绝缘套内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导电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导电连接器的端部插入导电管的通孔内,从而弹性固定件卡死在所述卡槽内,如此实现导电管与导电连接器的固定连接,与此同时,导电管内的第一导电结构与导电连接器内的第二导电结构电连接,进而同步实现导电管与导电连接器的固定连接(也称机械连接)和导电;而且,由于导电连接器与导电管内均设置有导电结构,因此,在导电管与导电连接器固定连接后,无需通过穿线来使导电管与导电连接器进行导电,因此,能避免繁琐的穿线操作,并有效避免因穿线时电线外皮层破损而导致的漏电风险,该新型导电连接结构的使用更安全,结构小巧、安装更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新型导电连接结构的导电管与导电连接器的待安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导电管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第二导电结构局部安装于导电连接器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导电管;11通孔;12第一导电结构;121绝缘固定体;122金属导体;13弹性固定件;131簧片;14D形凸台;2导电连接器;21卡槽;22第二导电结构;221绝缘套;222导电片;23双D形插头;24止位环。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导电连接结构,参照图1,包括两个导电管1,及将两个导电管1进行固定连接的导电连接器2。参见图2,导电管1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通孔11,通孔11内安装有第一导电结构12和弹性固定件13,其中,弹性固定件13优先选为两个,两个弹性固定件13分别位于通孔11的左右两端部,第一导电结构12位于通孔11的中部,即第一导电结构12位于两个弹性固定件13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结构12包括绝缘固定体121和间隔分布在绝缘固定体121内的多根金属导体122,且金属导体122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伸出绝缘固定体121的左右两端面。本实施例中,弹性固定件13的靠近第一导电结构12的端部设有多个簧片131,簧片131向内倾斜设置。参见图2、3,其中,导电连接器2的外侧壁设有与弹性固定件13相适配的卡槽21,导电连接器2内还安装有用于与第一导电结构12电连接的第二导电结构22,导电连接器2的中部外侧壁还设有对导电管1进行限位的止位环24,且止位环24的半径略大于导电管1的半径。其中,导电连接器2的左右两端部对称设置,从而导电连接器2的左右两端均能固定连接导电管1。导电连接器2的左端固定连接导电管1时,导电连接器2的左端部从导电管1的右端面插入通孔11内,并穿过通孔11内的弹性固定件13,弹性固定件13的簧片131左端与导电连接器2的外侧壁紧密接触,直至导电管1的右端面碰到止位环24,则导电连接器2停止插入,此时,弹性固定件13的簧片131正好贴紧并卡死导电连接器2的卡槽21,如此实现导电管1与导电连接器2的固定连接;与此同时,导电管1的第一导电结构12正好与导电连接器2的第二导电结构22实现电连接。如此能同步实现导电管1与导电连接器2的固定连接(也称机械连接)和导电;而且,由于导电连接器2与导电管1内均设置有导电结构,因此,在导电管1与导电连接器2固定连接后,无需通过穿线来使导电管1与导电连接器2导电,因此,还能避免繁琐的穿线操作,并有效避免因穿线时电线外皮层破损而导致的漏电风险,该新型导电连接结构的使用更安全,结构小巧、安装更方便。重复操作,即可将导电连接器2的右端与另一导电管1固定连接,从而实现两条导电管1的连接和导电工作。其中,第二导电结构22包括绝缘套221和安装于绝缘套221内的导电片222,导电片222优选为对称分布在绝缘套221内的至少两个导电片222。导电连接器2固定连接导电管1后,导电片222与金属导体122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第二导电结构22并不一定会伸出导电连接器2的端面。图3中将第二导电结构22伸出导电连接器2的端面是为了能更直观看到设置在导电连接器2内部的第二导电结构22。其中,导电管1通孔11中部的内侧壁对称设置有至少两个D形凸台14,第一导电结构12安装于两个D形凸台14之间;导电连接器2对应D形凸台14的位置设置有双D形插头23。导电连接器2固定连接导电管1后,双D形插头23与D形凸台14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导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管和导电连接器,所述导电管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通孔,所述通孔内安装有第一导电结构和弹性固定件,且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和弹性固定件分别位于通孔的中部和端部;所述导电连接器的外侧壁设有与弹性固定件相适配的卡槽,所述导电连接器内还安装有用于与第一导电结构电连接的第二导电结构;导电连接器的端部插入导电管的通孔内,弹性固定件卡在所述卡槽内,以实现导电管与导电连接器的固定连接,且第一导电结构电连接第二导电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导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管和导电连接器,所述导电管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通孔,所述通孔内安装有第一导电结构和弹性固定件,且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和弹性固定件分别位于通孔的中部和端部;所述导电连接器的外侧壁设有与弹性固定件相适配的卡槽,所述导电连接器内还安装有用于与第一导电结构电连接的第二导电结构;导电连接器的端部插入导电管的通孔内,弹性固定件卡在所述卡槽内,以实现导电管与导电连接器的固定连接,且第一导电结构电连接第二导电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导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固定件的靠近第一导电结构的端部设有多个簧片,所述簧片向内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导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中部的内侧壁对称设置有至少两个D形凸台,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安装于两个所述D形凸台之间;所述导电连接器对应D形凸台的位置设置有双D形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红涛韩欧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泰欣照明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