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易文江专利>正文

一种立体共鸣古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1826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体共鸣古筝,包括框架和面板,面板与框架相互盖合,且面板与框架之间形成的内腔中设置有三片共振板和底板,底板固定设置在框架的下表面,三片共振板分布于底板的上表面,并通过设置稳定梁与底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琴体内部共鸣系统,优化和抑制面板的振动,实现立体共鸣的同时增强共鸣效果,优化音质,使得古筝面板厚度数据化,弱化制作面板时对经验的依赖;通过改变振动板的厚度和材质,实现不同音系古筝制作;通过设计弧形的共振板和底板,实现叠加共鸣箱的结构设计,古筝面板的振动传递到共振板和底板,使得音波反馈得以加强,进一步增强了琴体立体共鸣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体共鸣古筝
本技术涉及古筝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体共鸣古筝,不同音系古筝的制作。
技术介绍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目前古筝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于琴体共鸣效果不佳,同时对古筝面板厚度把控全凭经验,没有数据化,从而造成音色各异。对高音、中音、低音和倍低音不同音系古筝的制作研究较少。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立体共鸣古筝,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共鸣古筝,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立体共鸣古筝,包括框架和面板,所述面板与框架相互盖合,并通过胶合固定连接,且面板与框架之间形成的内腔中设置有三片共振板,底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框架的下表面,三片所述共振板分布于底板的上表面,并通过设置稳定梁与底板连接,所述共振板与面板之间通过设置共鸣柱连接。优选的,所述面板的厚度为0.9-1cm,且面板的上表面配套设置有若干古筝弦。优选的,所述共鸣柱和稳定梁均设有六个,均呈两两一组,每一组均对应设置到单片的共振板表面和底面,三片所述共振板、六根共鸣柱以及六个稳定梁形成内部共鸣系统。优选的,所述稳定梁的两端分别与共振板和底板固定连接,且稳定梁的左右两面均开设为内弧形,所述共鸣柱的两端分别与面板和共振板固定连接,且共鸣柱为柱状结构。优选的,在同一平面内,三片所述共振板呈阶品字状分布,且三片共振板到前侧弦轴板内壁之间的间距分别为3cm、20cm和40cm。优选的,三片所述共振板和底板均为弧形板,所述共鸣柱的长度分别为3cm、2cm、4cm,所述面板与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共振板之间的共鸣柱分别为3cm、2cm、4cm,且共鸣柱为圆柱形的木(竹)筒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采用琴体内部共鸣系统,优化和抑制面板的振动,实现立体共鸣的同时增强共鸣效果,优化音质,使得古筝面板厚度数据化,弱化制作面板时对经验的依赖;通过三片所述共振板厚度和材质的不同,实现高音、中音、低音和倍低音不同音系古筝的制作。2、本技术通过设计弧形的共振板和底板,实现叠加共鸣箱的结构设计,古筝面板的振动传递到共振板和底板,使得音波反馈得以加强,进一步增强了琴体立体共鸣的效果;3、本技术设计的三片共振板与框架内壁之间的间距不同,形成具有空间分布特性的重放声的程度得到加强,从而提高其立体音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底板结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共鸣柱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稳定梁结构示意图图中:1、框架;2、面板;3、底板;4、共振板;5、稳定梁;6、共鸣柱;7、弦轴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照图1-4所示,一种立体共鸣古筝,包括框架1和面板2,面板2与框架1相互盖合,并通过胶合固定连接,且面板2与框架1之间形成的内腔中设置有三片共振板4,底板3固定设置在框架1的下表面,三片共振板4分布于底板3的上表面,并通过设置稳定梁5与底板3连接,共振板4与面板2之间通过设置共鸣柱6连接。参照图1所示,面板2的厚度为0.9-1cm,且面板2的上表面配套设置有若干古筝筝码和弦。参照图1-4所示,共鸣柱6和稳定梁5均设有六个,均呈两两一组,每一组均对应设置到单片的共振板4表面,三片共振板4、六根共鸣柱6以及六个稳定梁5形成内部共鸣系统。上述采用的琴体内部共鸣系统,可优化和抑制面板2的振动,实现立体共鸣的同时增强共鸣效果,优化音质,使得古筝面板2厚度数据化,弱化制作面板2时对经验的依赖。上述通过三片所述共振板厚度和材质的不同,实现高音、中音、低音和倍低音不同音系古筝的制作。在框架1内振动的传递为:由于共鸣柱6连接面板2和共振板4,把面板2的振动传导给共振板4,由于稳定梁5连接底板3和共振板4,稳定共振板4的同时把振动传导给底板3,从而实现优化和抑制面板2的振动。参照图2-4所示,稳定梁5的两端分别与共振板4和底板3固定连接,且稳定梁5的左右两面均开设为内弧形,共鸣柱6的两端分别与面板2和共振板4固定连接,且共鸣柱6为柱状结构。参照图2所示,在同一平面内,三片共振板4呈阶梯型品字状分布,且三片共振板4到前侧弦轴板7内壁之间的间距分别为3cm、20cm和40cm。上述设计的三片共振板4与框架1内壁之间的间距不同,形成具有空间分布特性的重放声的程度得到加强,从而提高其立体音效。上述设计的三片共振板4厚度和材质不同,振动强弱和效果不同,实现高音、中音、低音和倍低音不同音系古筝的共鸣要求。参照图1所示,三片共振板4和底板3均为弧形板,共鸣柱6的长度分别为3cm、2cm、4cm,面板与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共振板之间的共鸣柱6分别为3cm、2cm、4cm,且共鸣柱6为圆柱形的木(竹)筒结构。通过设计弧形的共振板4和底板3,实现叠加共鸣箱的结构设计,古筝面板2的振动传递到共振板4和底板3,使得音波反馈得以加强,进一步增强了琴体立体共鸣的效果。还可以通过改变三片共振板4的厚度和材质,实现高音、中音、低音和倍低音不同音系古筝的制作。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体共鸣古筝,包括框架(1)和面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2)与框架(1)相互盖合,并通过胶合固定连接,且面板(2)与框架(1)之间形成的内腔中设置有三片共振板(4),底板(3)固定设置在所述框架(1)的下表面,三片所述共振板(4)分布于底板(3)的上表面,并通过设置稳定梁(5)与底板(3)连接,所述底板(3)与面板(2)之间通过设置共鸣柱(6)连接,且共鸣柱(6)设置在共振板(4)的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共鸣古筝,包括框架(1)和面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2)与框架(1)相互盖合,并通过胶合固定连接,且面板(2)与框架(1)之间形成的内腔中设置有三片共振板(4),底板(3)固定设置在所述框架(1)的下表面,三片所述共振板(4)分布于底板(3)的上表面,并通过设置稳定梁(5)与底板(3)连接,所述底板(3)与面板(2)之间通过设置共鸣柱(6)连接,且共鸣柱(6)设置在共振板(4)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共鸣古筝,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2)的厚度为0.9-1cm,且面板(2)的上表面配套设置有若干古筝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共鸣古筝,其特征在于:所述共鸣柱(6)和稳定梁(5)均设有六个,均呈两两一组,每一组均对应设置到单片的共振板(4)表面,三片所述共振板(4)、六根共鸣柱(6)以及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文江
申请(专利权)人:易文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