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外板及其组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0904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用外板及其组装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例的建筑用外板包括:前面钢板;背面钢板;上部支架;第1侧面支架,包括第1侧面延伸部分;第2侧面支架,包括第2侧面延伸部分;以及下部支架,具有以上部方向凹陷的下部凹陷部,在上部支架包括第1水密垫或第2水密垫中的至少一个,上述第1水密垫覆盖与第1侧面相邻的第1边缘区域,上述第2水密垫沿着水平方向与上述第1水密垫隔开,覆盖与第2侧面相邻的第2边缘区域。并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例的建筑用外板的组装结构包括:第1、第2、第3建筑用外板,形成为如上的结构;以及下持金属器件,一侧固定于外壁,另一侧与第1、第2建筑用外板相结合而支撑多个建筑用外板,第1建筑用外板的第2侧面和第2建筑用外板的第1侧面相对置而结合,具体地,第1建筑用外板的第2侧面延伸部分和第2建筑用外板的第1侧面延伸部分可相对置而结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建筑用外板及其组装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用外板及其组装结构(Exteriorpanelsforconstructionandassemblystructurethereof)。
技术介绍
建筑物的外隔热材使用于发电厂、工厂、购物中心、住宅等多方面的建筑物。用作代表性的建筑物外隔热材的夹心板、金属板、铝薄板等是轻量材料,可通过干式工艺进行施工,目前还广泛使用于建筑物的大型化及高层化趋势的变化。并且,相比于其他原材料,具有经济性、隔热性、缩短工期的优点。相反,夹心板、金属板、铝薄板等在原材料特性上施工时形成板与板相连接的连接部(Joint),该部分是结露现象及漏水频繁发生的隐患,目前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完善。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建筑用外板及其组装结构。(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措施)本专利技术的一例的建筑用外板包括:前面钢板,在上部具有前面上端卡止部和从前面上端卡止部向上部方向突出的前面突出部;背面钢板,以厚度方向与前面钢板隔开,两侧面沿着水平方向相互错开地配置,在上部具有背面上端卡止部和从背面上端卡止部向上部方向突出的背面突出部;上部支架,配置在前面钢板的上部与背面钢板的上部之间,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第1侧面支架,配置在前面钢板的第1侧面与背面钢板的第1侧面之间,沿着垂直方向进行延伸,并包括以向前面钢板的第1侧面的外侧突出的方式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的第1侧面延伸部分;第2侧面支架,配置在作为与第1侧面相反的侧面的前面钢板的第2侧面与背面钢板的第2侧面之间,沿着垂直方向进行延伸,并包括以向前面钢板的第2侧面的内侧凹陷的方式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的第2侧面延伸部分;以及下部支架,配置在前面钢板的下部与背面钢板的下部之间,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并具有以上部方向凹陷的下部凹陷部,在上部支架中包括至少一个第1水密垫或第2水密垫中的至少一个,上述第1水密垫覆盖与第1侧面相邻的第1边缘区域,上述第2水密垫沿着水平方向与第1水密垫隔开,覆盖与第2侧面相邻的第2边缘区域。其中,第1水密垫还可覆盖与第1侧面相邻的前面基板及背面基板的上部一部分区域及第1侧面支架的上部一部分区域,第2水密垫还可覆盖与第2侧面相邻的前面基板及背面基板的上部一部分区域及第2侧面支架的上部一部分区域。其中,上部支架包括:上部本体面,沿着厚度方向具有宽度,并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第1上部支撑部,从上部本体面的前面末端向下部方向进行弯曲;以及第2上部支撑部,从上部本体面的背面末端向下部方向进行弯曲,上部本体面还可包括上部排水渠和上部垫圈槽,上述上部排水渠以下部方向凹陷,上述上部垫圈槽在上部本体面中位于上部排水渠的背面处,并以下部方向凹陷,供上部垫圈插入。并且,下部支架包括:第1下部支架部分,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形成下部凹陷部的底面;第2下部支架部分,从第1下部支架的前面末端向下部方向进行弯曲而延伸;第3支架部分,从第2下部支架的下部末端向前面方向进行弯曲而延伸;第4下部支架部分,从第1下部支架的背面末端向下部方向进行弯曲而延伸;以及第5下部支架部分,从第4下部支架的下部末端向背面方向进行弯曲而延伸;以及第1下部支撑部,从第3支架部分的前面末端向上部方向进行弯曲,第1下部支架部分还可包括下部垫圈槽,上述下部垫圈槽以上部方向凹陷,供下部垫圈插入。其中,在上部支架中,与上部排水渠及上部垫圈重叠的区域及与下部垫圈重叠的区域不形成第1、第2水密垫,可使上部本体面及上部垫圈暴露。并且,第1侧面支架包括: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沿着厚度方向具有宽度,与前面钢板的第1侧面相接;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沿着厚度方向具有宽度,相比于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位于向第1侧面的外侧更突出的部分,与背面钢板的第1侧面相接;第1侧面延伸部分,从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末端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至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末端;第1侧面第1支撑部,从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的前面末端向第2侧面方向进行弯曲;第1侧面第2支撑部,从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的背面末端向第2侧面方向进行弯曲,在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还包括以第2侧面方向凹陷的第1侧面排水渠,在第1侧面延伸部分还可包括以厚度方向凹陷而供第1侧面垫圈插入的第1侧面垫圈槽。其中,第1水密垫以覆盖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的上部和第1侧面排水渠的上部并能够覆盖上述第1侧面垫圈的上部截面的方式进一步延伸。并且,第2侧面支架包括: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沿着厚度方向具有宽度,与前面钢板的第2侧面相接;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沿着厚度方向具有宽度,相比于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位于向第2侧面的内侧更凹陷的部分,与背面钢板的第2侧面相接;第2侧面延伸部分,从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末端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至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末端;第2侧面第1支撑部,从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的前面末端向第1侧面方向进行弯曲;以及第2侧面第2支撑部,从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的背面末端向第1侧面方向进行弯曲,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还可包括第2侧面排水渠,上述第2侧面排水渠以第1侧面方向凹陷。其中,第2水密垫能够以覆盖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的上部和第2侧面排水渠的上部的方式进一步延伸。而且,前面钢板包括:前面本体,沿着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较宽地形成,前面上端卡止部,从前面本体的上部末端向背面钢板所处的厚度方向进行弯曲及延伸,前面突出部,从前面上端卡止部的末端向上部方向进行弯曲及延伸,前面上部支架盖,从前面突出部的末端向后面方向进行弯曲及延伸,覆盖上部支架的前面侧上部外侧面一部分,以及前面下部支架盖,从前面本体的下部末端向后面方向进行弯曲及延伸,覆盖下部支架的前面侧下部外侧面一部分,前面突出部的上部方向进行延伸宽度可大于背面突出部的上部方向进行延伸宽度。并且,背面钢板包括:背面本体,沿着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较宽地形成,背面上端卡止部,从背面本体的上部末端向前面钢板所处的前面方向进行弯曲及延伸,背面突出部,从背面上端卡止部的末端向上部方向进行弯曲及延伸,背面上部支架盖,从背面突出部的末端向前面方向进行弯曲及延伸,覆盖上部支架的背面侧上部外侧面一部分;背面下部支架盖,从背面本体的下部末端向前面方向进行弯曲及延伸,覆盖下部支架的背面侧下部外侧面一部分,在背面上部支架盖与上部支架之间及背面下部支架盖与下部支架之间可设置隔热性部件。其中,第1水密垫以覆盖与第1侧面相邻的前面上部支架盖、前面突出部的一部分区域、背面上部支架盖及背面突出部的一部分区域的方式进行延伸,第2水密垫能够以覆盖与第2侧面相邻的前面上部支架盖、前面突出部的一部分区域、背面上部支架盖及背面突出部的一部分区域的方式进行延伸。而且,本专利技术的一例的建筑用外板的组装结构包括:第1、第2、第3建筑用外板,形成为如上结构;以及下持金属器件,一侧固定于外壁,另一侧与第1、第2建筑用外板相结合而支撑多个建筑用外板,第1建筑用外板的第2侧面和第2建筑用外板的第1侧面相对置而结合,具体地,设在第1建筑用外板的第2侧面支架的第2侧面延伸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用外板,其特征在于,/n包括:/n前面钢板,在上部具有前面上端卡止部和从上述前面上端卡止部向上部方向突出的前面突出部;/n背面钢板,以厚度方向与上述前面钢板隔开,两侧面沿着水平方向相互错开地配置,在上部具有背面上端卡止部和从上述背面上端卡止部向上部方向突出的背面突出部;/n上部支架,配置在上述前面钢板的上部与上述背面钢板的上部之间,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n第1侧面支架,配置在上述前面钢板的第1侧面与上述背面钢板的第1侧面之间,沿着垂直方向进行延伸,并包括以向上述前面钢板的第1侧面的外侧突出的方式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的第1侧面延伸部分;/n第2侧面支架,配置在作为与上述第1侧面相反的侧面的上述前面钢板的第2侧面与上述背面钢板的第2侧面之间,沿着垂直方向进行延伸,并包括以向上述前面钢板的第2侧面的内侧凹陷的方式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的第2侧面延伸部分;以及/n下部支架,配置在上述前面钢板的下部与上述背面钢板的下部之间,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并具有以上述上部方向凹陷的下部凹陷部,/n在上述上部支架中包括至少一个第1水密垫或第2水密垫中的至少一个,上述第1水密垫覆盖与上述第1侧面相邻的第1边缘区域,上述第2水密垫沿着水平方向与上述第1水密垫隔开,覆盖与第2侧面相邻的第2边缘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217 KR 10-2018-01632901.一种建筑用外板,其特征在于,
包括:
前面钢板,在上部具有前面上端卡止部和从上述前面上端卡止部向上部方向突出的前面突出部;
背面钢板,以厚度方向与上述前面钢板隔开,两侧面沿着水平方向相互错开地配置,在上部具有背面上端卡止部和从上述背面上端卡止部向上部方向突出的背面突出部;
上部支架,配置在上述前面钢板的上部与上述背面钢板的上部之间,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
第1侧面支架,配置在上述前面钢板的第1侧面与上述背面钢板的第1侧面之间,沿着垂直方向进行延伸,并包括以向上述前面钢板的第1侧面的外侧突出的方式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的第1侧面延伸部分;
第2侧面支架,配置在作为与上述第1侧面相反的侧面的上述前面钢板的第2侧面与上述背面钢板的第2侧面之间,沿着垂直方向进行延伸,并包括以向上述前面钢板的第2侧面的内侧凹陷的方式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的第2侧面延伸部分;以及
下部支架,配置在上述前面钢板的下部与上述背面钢板的下部之间,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并具有以上述上部方向凹陷的下部凹陷部,
在上述上部支架中包括至少一个第1水密垫或第2水密垫中的至少一个,上述第1水密垫覆盖与上述第1侧面相邻的第1边缘区域,上述第2水密垫沿着水平方向与上述第1水密垫隔开,覆盖与第2侧面相邻的第2边缘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外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水密垫还覆盖与上述第1侧面相邻的上述前面基板及上述背面基板的上部一部分区域及上述第1侧面支架的上部一部分区域,
上述第2水密垫还覆盖与上述第2侧面相邻的上述前面基板及上述背面基板的上部一部分区域及上述第2侧面支架的上部一部分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外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部支架包括:
上部本体面,以上述厚度方向具有宽度,并沿着上述水平方向进行延伸;
第1上部支撑部,从上述上部本体面的前面末端向下部方向进行弯曲;以及
第2上部支撑部,从上述上部本体面的背面末端向上述下部方向进行弯曲,
上述上部本体面还包括上部排水渠和上部垫圈槽,上述上部排水渠以上述下部方向凹陷,上述上部垫圈槽在上述上部本体面中位于上述上部排水渠的背面处,并以上述下部方向凹陷,供上部垫圈插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用外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部支架包括:
第1下部支架部分,沿着上述水平方向进行延伸,形成上述下部凹陷部的底面;
第2下部支架部分,从上述第1下部支架的前面末端向下部方向进行弯曲而延伸;
第3支架部分,从上述第2下部支架的下部末端向前面方向进行弯曲而延伸;
第4下部支架部分,从上述第1下部支架的背面末端向下部方向进行弯曲而延伸;以及
第5下部支架部分,从上述第4下部支架的下部末端向背面方向进行弯曲而延伸;以及
第1下部支撑部,从上述第3支架部分的前面末端向上部方向进行弯曲,
上述第1下部支架部分还包括下部垫圈槽,上述下部垫圈槽以上述上部方向凹陷,供下部垫圈插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用外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上部支架中,与上述上部排水渠及上述上部垫圈重叠的区域及与上述下部垫圈重叠的区域不形成上述第1、第2水密垫,使上述上部本体面及上述上部垫圈暴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外板,其特征在于,
第1侧面支架包括:
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沿着上述厚度方向具有宽度,与上述前面钢板的第1侧面相接;
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沿着上述厚度方向具有宽度,相比于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位于向上述第1侧面的外侧更突出的部分,与上述背面钢板的第1侧面相接;
上述第1侧面延伸部分,从上述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末端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至上述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末端;
第1侧面第1支撑部,从上述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的前面末端向上述第2侧面方向进行弯曲;
第1侧面第2支撑部,从上述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的背面末端向上述第2侧面方向进行弯曲,
在上述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还包括以上述第2侧面方向凹陷的第1侧面排水渠,
在上述第1侧面延伸部分还包括以上述厚度方向凹陷而供第1侧面垫圈插入的第1侧面垫圈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用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仁学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光铁郭仁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