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408901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保护了一种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主要是通过超声波液位仪探测水位高度,将水位值传输至智能光柱显示仪,智能光柱显示仪控制电动污水阀门的开启或关闭。非汛期时,电动污水阀门保持开启状态,暗涵内的污水通过截污槽污水管被截流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系统,防止污水进入下游;汛期时,电动污水阀门关闭,截污停止,暗涵内的雨水进入下游河道,防止了大量合流水体进入污水管网,避免增加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超声波液位仪、智能光柱显示仪、电动污水阀门共同作用实现智能化自动截污,确保汛期停止截污和非汛期开启截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
本技术属于污水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对于周边人居环境,特别是城市河道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大多数城市河道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水体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使得一条条清水河道变成城市臭水沟,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民迫切治理河道的愿望极为强烈,为此国家颁布各种水环境治理文件,明确水环境治理目标及时间完成节点。城市黑臭水体的形成主要是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环境容量远远超过水体纳污自净能力,最终导致水体变质发臭。目前,水环境治理的主要措施有控源截污、河道沿岸截污纳管,治理成果较为显著。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城市中存在有大量地下暗涵河道,沿线所有的污水直接排入暗河,最终流入下游河道,严重污染河道水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其目的一是解决无差别处理城市地下暗涵污水所带来的增大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的问题;其目的二是防止污水进入下游开敞河道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在暗涵体内自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均与水流方向垂直的一次沉泥槽、二次沉泥槽和截污槽,暗涵体内设置有正对截污槽的超声波液位仪,暗涵体的旁侧布置至少一口阀门井,阀门井的井内铺设一条与截污槽连通的截污管,截污管通向污水管网;截污管上串接有位于阀门井内的电动污水阀门,电动污水阀门与固定在阀门井井壁的智能光柱显示仪电连接,智能光柱显示仪与超声波液位仪电连接。进一步地,截污管由两段管道通过电动污水阀门连通组成,分别是位于电动污水阀门上游的上游截污管与位于电动污水阀门下游的下游截污管,上游截污管的一端与电动污水阀门的进水口连通,另外一端贯穿阀门井的井壁并伸入暗涵体的涵壁与截污槽连通,下游截污管的一端与电动污水阀门的出水口连通,另外一端贯穿阀门井的井壁通向污水管网。优选地,上游截污管与电动污水阀门的进水口之间串接至少一节管道伸缩节。进一步地,上游截污管的外管壁与暗涵体的涵壁之间、上游截污管的外管壁与阀门井的井壁之间均设有套设在上游截污管管壁的防水套管,下游截污管的外管壁与阀门井的井壁之间设有套设在下游截污管管壁的防水套管。优选地,暗涵体的涵壁安装有固定支架,超声波液位仪固定于固定支架,且超声波液位仪靠近暗涵体的涵顶。进一步地,暗涵体的涵顶开设检查孔,检查孔位于截污槽的下游。优选地,检查孔之下的暗涵体内和阀门井内均置有爬梯。进一步地,一次沉泥槽、二次沉泥槽和截污槽均为下沉式槽,槽底低于暗涵体的底板高程,槽顶与暗涵体的底板高程齐平;阀门井的井底低于截污槽的槽底,且电动污水阀门的正下方设有支墩。优选地,阀门井的井底设有集水坑,集水坑位于下游截污管的正下方。本技术还保护了一种利用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截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将超声波液位仪、电动污水阀门和智能光柱显示仪进行信号连接并完成调试;步骤S2,在智能光柱显示仪上设置液位D点和液位H点,液位D点高于液位H点,其中,D点为开关启动点,设置依据为暗涵体内最大污水设计液位值+0.10m,H点为开关停止点,设置依据为暗涵体内最大污水设计液位值;步骤S3,保持电动污水阀门开启,污水自暗涵体依次流经一次沉泥槽、二次沉泥槽沉泥后,进入截污槽,再通过上游截污管至电动污水阀门,若遇降雨或汛期,暗涵体内的水位不断升高,当水位值达到液位D点时,智能光柱显示仪向电动污水阀门输出关闭阀门信号,电动污水阀门关闭,停止截污;步骤S4,若遇降雨减少或非汛期,暗涵体内的水位不断降低,直至降至液位H点,智能光柱显示仪向电动污水阀门输出开启阀门信号,电动污水阀门开启,开始截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保护的一种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和截污方法,主要是通过超声波液位仪探测水位高度,将水位值传输至智能光柱显示仪,智能光柱显示仪控制电动污水阀门的开启或关闭。非汛期时,电动污水阀门保持开启状态,暗涵内的污水通过截污槽污水管被截流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系统,防止污水进入下游;汛期时,电动污水阀门关闭,截污停止,暗涵内的雨水进入下游河道,防止了大量合流水体进入污水管网,避免增加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本技术通过超声波液位仪、智能光柱显示仪、电动污水阀门共同作用实现智能化自动截污,确保汛期停止截污和非汛期开启截污。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的顺水流方向示意图。图3是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的垂直水流方向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一次沉泥槽;2.二次沉泥槽;3.截污槽;4.检查孔;5.超声波液位仪;6.防水套管;7.截污管;8.阀门井;9.固定支架;10.爬梯;11.智能光柱显示仪;12.电动污水阀门;13.管道伸缩节;14.暗涵体;15.支墩;16.集水坑;701.上游截污管;702.下游截污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需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图中的上、下、左、右即视为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的上、下、左、右。现参考附图介绍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技术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局限于此处描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详尽地且完全地公开本技术,并且向所属
的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技术的范围。对于表示在附图中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术语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定。在附图中,相同的单元/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除非另有说明,此处使用的术语(包括科技术语)对所属
的技术人员具有通常的理解含义。另外,可以理解的是,以通常使用的词典限定的术语,应当被理解为与其相关领域的语境具有一致的含义,而不应该被理解为理想化的或过于正式的意义。第一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暗涵体14内自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均与水流方向垂直的一次沉泥槽1、二次沉泥槽2和截污槽3,暗涵体14内设置有正对截污槽3的超声波液位仪5,暗涵体14的旁侧布置至少一口阀门井8,阀门井8的井内铺设一条与截污槽3连通的截污管7,截污管7通向污水管网检查井;截污管7上串接有位于阀门井8内的电动污水阀门12,电动污水阀门12与固定在阀门井8井壁的智能光柱显示仪11电连接,智能光柱显示仪11与超声波液位仪5电连接。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的工作原理或工作过程如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暗涵体(14)内自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均与水流方向垂直的一次沉泥槽(1)、二次沉泥槽(2)和截污槽(3),所述暗涵体(14)内设置有正对截污槽(3)的超声波液位仪(5),所述暗涵体(14)的旁侧布置至少一口阀门井(8),阀门井(8)的井内铺设一条与所述截污槽(3)连通的截污管(7),截污管(7)通向污水管网;/n所述截污管(7)上串接有位于阀门井(8)内的电动污水阀门(12),电动污水阀门(12)与固定在阀门井(8)井壁的智能光柱显示仪(11)电连接,智能光柱显示仪(11)与所述超声波液位仪(5)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暗涵体(14)内自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均与水流方向垂直的一次沉泥槽(1)、二次沉泥槽(2)和截污槽(3),所述暗涵体(14)内设置有正对截污槽(3)的超声波液位仪(5),所述暗涵体(14)的旁侧布置至少一口阀门井(8),阀门井(8)的井内铺设一条与所述截污槽(3)连通的截污管(7),截污管(7)通向污水管网;
所述截污管(7)上串接有位于阀门井(8)内的电动污水阀门(12),电动污水阀门(12)与固定在阀门井(8)井壁的智能光柱显示仪(11)电连接,智能光柱显示仪(11)与所述超声波液位仪(5)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污管(7)由两段管道通过电动污水阀门(12)连通组成,分别是位于电动污水阀门(12)上游的上游截污管(701)与位于电动污水阀门(12)下游的下游截污管(702),所述上游截污管(701)的一端与电动污水阀门(12)的进水口连通,另外一端贯穿阀门井(8)的井壁并伸入暗涵体(14)的涵壁与截污槽(3)连通,所述下游截污管(702)的一端与电动污水阀门(12)的出水口连通,另外一端贯穿阀门井(8)的井壁通向污水管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截污管(701)与电动污水阀门(12)的进水口之间串接至少一节管道伸缩节(13)。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地下暗涵用智能化自动截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嵋杰李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