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栓换向出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01992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栓换向出料装置。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螺栓换向出料装置,包括机架、安装于所述机架的第一皮带机构以及驱动所述第一皮带机构的驱动件;所述第一皮带机构包括第一带轮、第二带轮和第一皮带;所述第一皮带的上表面用于承接倒置的螺栓且将所述螺栓沿所述第一带轮至所述第二带轮的方向输送;所述第二带轮内设有用于吸附螺栓的磁石,所述螺栓换向出料装置能够将倒置的螺栓换向呈正置的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栓换向出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螺栓理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螺栓换向出料装置。
技术介绍
现阶段在进行螺栓的生产加工时,通常将螺栓毛料置于理料机中,通过理料机的理料上料将螺栓输送至下一道工序进行螺栓毛料的加工。申请号为201810260583X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螺栓自动理料机,结合该申请说明书【0037】段和附图3可知,第二转盘的外侧面形成有凸环,凸环和挡板之间的间隙宽度大于螺栓的螺杆直径并小于螺栓的螺栓头直径,使得待理料的螺栓会沿着上述间隙周向滑出。但在生产螺栓头的外径和螺栓杆的外径比值大于2:1的螺栓时,由于螺杆头较大,使得上述螺栓容易卡在上述凸环和挡板之间的间隙上,造成螺栓在螺栓自动理料机上较难输出的问题。针对上述难题,由于上述螺栓由于螺栓头的比重较大,螺栓的中心位于螺栓头处,使得上述螺栓在输料过程中较为容易进行倒置,因此能够采用全自动螺母理料机进行生产。全自动螺母理料机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8135371U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公开的一种全自动螺母理料机。但是上述全自动螺母理料机在对螺栓理料后,输出的螺栓均为倒置,即螺栓头在下螺栓杆在上的状态,而在下一道工序需要将螺栓处于正置状态,即螺栓头在上螺栓杆在下的状态,因此需要研发出一种螺栓换向出料装置来进行螺栓的换向出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螺栓换向出料装置,所述螺栓换向出料装置能够将倒置的螺栓换向呈正置的状态。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螺栓换向出料装置,包括机架、安装于所述机架的第一皮带机构以及驱动所述第一皮带机构的驱动件;所述第一皮带机构包括第一带轮、第二带轮和第一皮带;所述第一皮带的上表面用于承接倒置的螺栓且将所述螺栓沿所述第一带轮至所述第二带轮的方向输送;所述第二带轮内设有用于吸附螺栓的磁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螺栓换向出料装置的原理如下所示:倒置的螺栓从螺母理料机中输出后,以倒置的状态置于第一皮带的上表面,并且随第一皮带的上表面沿第一带轮至第二带轮的方向输送,当螺栓被输送至第二带轮处时,由于第二带轮内置有磁石,使得螺栓在第二带轮的磁石的吸附作用下,在第一皮带的输送下绕第二带轮做周向旋转,且螺栓的螺栓头始终处于和第一皮带贴合的状态,待螺栓被输送至第二带轮的下方时,螺栓处于正置状态,即完成螺栓从倒置状态至正置状态。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在第一皮带机构的下方还设有第二皮带机构,所述第二皮带机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带轮同侧的第三带轮、位于所述第二带轮同侧的第四带轮和第二皮带;所述第一皮带的下带和所述第二皮带的上带之间形成有夹持所述螺栓的螺栓头的夹持间隙,所述第一皮带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皮带的上表面进行同步输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螺栓处于第二带轮的下端时,在第一皮带和第二皮带的共同作用下,螺栓的螺栓头的一侧被夹持于第一皮带和第二皮带的夹持间隙中,螺栓随第一皮带和第二皮带的同步输送下进行输送。第二皮带机构和第一输送机构的组合能够将螺栓从第二带轮的下方进行承接,并且将螺栓以正置的状态进行输送,有助于将螺栓以正置的状态输送至下一道工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还设有限位条,所述限位条和所述第二皮带之间形成有供所述螺栓的螺栓杆通过的限位间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条和第二皮带之间形成的限位间隙能够对输送中的螺栓进行限位,降低螺栓在输送过程中从夹持间隙中脱落的概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还设有下料板组,所述下料板组具有与限位间隙相连的下料间隙,所述下料板组具有沿远离限位间隙方向向下倾斜的下料斜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料板组能够承接从第二皮带机构中输出的螺栓,螺栓的螺栓头架在下料板组的下料斜面上,使得螺栓能够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斜向下滑移进入到下一道工序中。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第一皮带机构和所述第二皮带机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中,所述第三带轮位于第一带轮的外侧,所述第四带轮位于所述第二带轮的外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皮带机构的长度小于第二皮带机构的长度,使得从第二带轮中旋转输送下来的螺栓能够先架于第二皮带和限位条之间,并且在第二皮带机构的作用下进入到第一皮带和第二皮带之间的夹持间隙中,上述结构的限定,能够降低螺栓从螺栓换向出料装置上发生脱料的概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皮带机构也由所述驱动件驱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皮带机构和第二皮带机构均由驱动件驱动,有助于提升第一皮带和第二皮带的同步率,使得螺栓在夹持间隙之间的输送更加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件为安装于机架且输出轴与所述第一带轮连接的驱动电机;所述第二带轮和所述第四带轮之间设有传动机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驱动电机与第一带轮之间连接,且通过第二带轮和第四带轮之间的传动机构从而实现驱动电机对第二皮带机构的驱动,上述螺栓换向出料装置的布局较为合理。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二带轮同轴安装的第一齿轮、安装于支架且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同轴安装于第二齿轮的第一同步轮、同轴安装于第四带轮的第二同步轮以及连接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的同步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实现第一皮带和第二皮带同向输送的目的,则必须采用两级传动的方式,而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传动精度较高,第一同步轮、第二同步轮和同步带的传动精度也较为理想,有助于实现第一皮带和第二皮带的同步输送。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在所述第一皮带的上带的下方设有平行于所述第一皮带的上带的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一皮带的上带之间存在第一间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板能够支撑第一皮带的上带,避免第一皮带的上表面在承载螺栓时形变过大造成上表面的螺栓倾倒。其中,第一间隙使得第一皮带的上带有且仅有在支撑螺栓时才会与第一支撑板接触,有助于减少第一皮带和第一支撑板之间的摩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在所述第二皮带的上带的下方设有平行于所述第二皮带的上带的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二皮带的上带之间存在第三间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支撑板用于支撑第二皮带的上带,避免第二皮带在承载螺栓的过程中形变量过大造成螺栓从夹持间隙中脱落。其中,第三间隙的设置使得第二皮带有且在支撑螺栓的过程中才会与第三支撑板抵接,有助于能够减少第二皮带和第三支撑板之间的摩擦。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一种螺栓换向出料装置,包括机架、第一皮带机构和驱动件,第一皮带机构在第二带轮中设置有用于吸附螺栓的磁石,从而实现将倒置的螺栓转变成正置状态;2、机架还设有第二皮带机构,能够承接从第二带轮处滑下的螺栓,并且和第一皮带机构进行配合将螺栓以正置的状态输送至下一道工序;3、限位条的设置能够对螺栓进行限位,降低螺栓从螺栓换向出料装置上脱离的概率;4、第一皮带机构和第二皮带机构均由驱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栓换向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安装于所述机架(1)的第一皮带机构(2)以及驱动所述第一皮带机构(2)的驱动件;所述第一皮带机构(2)包括第一带轮(21)、第二带轮(22)和第一皮带(23);所述第一皮带(23)的上表面用于承接倒置的螺栓且将所述螺栓沿所述第一带轮(21)至所述第二带轮(22)的方向输送;所述第二带轮(22)内设有用于吸附螺栓的磁石(2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栓换向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安装于所述机架(1)的第一皮带机构(2)以及驱动所述第一皮带机构(2)的驱动件;所述第一皮带机构(2)包括第一带轮(21)、第二带轮(22)和第一皮带(23);所述第一皮带(23)的上表面用于承接倒置的螺栓且将所述螺栓沿所述第一带轮(21)至所述第二带轮(22)的方向输送;所述第二带轮(22)内设有用于吸附螺栓的磁石(2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栓换向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在第一皮带机构(2)的下方还设有第二皮带机构(3),所述第二皮带机构(3)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带轮(21)同侧的第三带轮(31)、位于所述第二带轮(22)同侧的第四带轮(32)和第二皮带(33);所述第一皮带(23)的下带和所述第二皮带(33)的上带之间形成有夹持所述螺栓的螺栓头的夹持间隙(5),所述第一皮带(23)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皮带(33)的上表面进行同步输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螺栓换向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还设有限位条(13),所述限位条(13)和所述第二皮带(33)之间形成有供所述螺栓的螺栓杆通过的限位间隙(1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螺栓换向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还设有下料板组,所述下料板组具有与限位间隙(131)相连的下料间隙(163),所述下料板组具有沿远离限位间隙方向向下倾斜的下料斜面(164)。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螺栓换向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皮带机构(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志忠蒙国府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卓呈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