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胃肠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8135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鼻胃肠管,可降低鼻胃肠管置入空肠的难度及风险,并降低患者的负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减压管,设有由中部延伸至前端的卡槽;导管,前半段卡设于卡槽内;充液管,前端穿设于导管内部;球囊,与充液管连通且包裹着导管前端的四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导管的前半段与减压管的前半段并列在一起,可使导管与减压管从人体同一个鼻腔同时进入胃部,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负担;通过在充液管前端设置球囊,可在球囊进入胃部后通过充液管向球囊注液,球囊膨胀后,可使导管与减压管分离,并可通过胃肠道自身蠕动将导管前端送入空肠合适位置,有效地降低操作难度及患者的不适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鼻胃肠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一种鼻胃肠管。
技术介绍
鼻胃肠管是经患者鼻腔插入到患者胃中或肠道中,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灌注的通路,主要用于肠内营养支持,也是某些药物抢救的通道。现有的鼻胃肠管,一般为光滑的带输注孔的单管,置管时到达胃部后由于幽门狭窄难以成功通过幽门到达肠部,置管成功率低。在营养输注过程中,患者常见伴随有胃部胀气需要再单独置入胃减压管,两管占据病人两个鼻腔,患者负担较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鼻胃肠管,可降低鼻胃肠管置入空肠的难度及风险,并降低患者的负担。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鼻胃肠管,包括:减压管,设有由中部延伸至前端的卡槽;导管,前半段卡设于所述卡槽内;充液管,前端穿设于所述导管内部;球囊,与所述充液管连通且包裹着所述导管前端的四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鼻胃肠管,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将导管的前半段与减压管的前半段并列在一起,可使导管与减压管从人体同一个鼻腔同时进入胃部,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负担;通过在充液管前端设置球囊,可在球囊进入胃部后通过充液管向球囊注液,球囊膨胀后,可使导管与减压管分离,并可通过胃肠道自身蠕动将导管前端送入空肠合适位置,有效地降低操作难度及患者不适感。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管与所述减压管之间填充有胃溶性的包衣材料。利用胃溶性的包衣材料可使导管的前端和减压管之间保持固定,可以避免在人体食道过程中出现脱离的情况,确保导管和减压管进入胃部后才分离,有效地提高了可靠性。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减压管的后端套设有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的外壁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导管的卡环。利用固定座及卡环,可在减压管和导管分别到达指定位置后,使两者保持相对固定,避免减压管和导管在人体中的位置发生偏移。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管的中后段上设有双管插头,所述充液管从所述双管插头插入并延伸至所述导管的前端。利用双管插头,可方便充液管的设置或抽离。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充液管的后端设置有输液口以及设于所述输液口上的输液阀门。利用输液阀门,可在插管时对输液口进行封闭,避免球囊出现膨胀。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可拆卸的导丝,所述导丝与所述充液管并列置于所述导管的内部。增加导丝,可给导管起引导及支持作用,增加导管抗压抗折能力,有助于导管顺利进入人体内而到达病患处。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输液装置,所述输液装置与所述导管的后端连通。采用输液装置,可方便向肠道内注入药物或肠营养液。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管的后端设有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的外壁设有与所述输液装置固定连接的导管阀门。设置第二固定座,便于操作人员对导管进行抓取或操作;采用导管阀门,可在需要时,对导管后端的开口进行封闭,使导管与外界隔断。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管的前端设有至少一个通孔。设置通孔,可便于药物或肠营养液从导管输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负压装置,所述减压管的后端与所述负压装置连通。利用负压装置和减压管,可在患者胃部胀气时,将胃气吸出,从而减轻患者胃部压力,并改善胃壁血液循环,促进胃部伤口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鼻胃肠管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所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B处所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减压管100、卡槽110、导管200、通孔210、充液管300、输液口310、输液阀门320、球囊400、第一固定座500、卡环510、双管插头600、导丝700、导管阀门810、第二固定座800、导管阀门810。具体实施方式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和图2,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一种鼻胃肠管,包括:减压管100,设有由中部延伸至前端的卡槽110;导管200,前半段卡设于卡槽110内;充液管300,前端穿设于导管200内部;球囊400,与充液管300连通且包裹着导管200前端的四周。具体地,导管200前半段可卡设于卡槽110内。当球囊400膨胀时,使导管200弹出卡槽110,从而与减压管100分离。将导管200的前半段与减压管100的前半段并列在一起,可使导管200与减压管100从人体同一个鼻腔同时进入胃部,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负担;通过在充液管300前端设置球囊400,可在球囊400进入胃部后通过充液管300向球囊400注液,球囊400膨胀后,可使导管200与减压管100分离,并可通过胃肠道自身蠕动将导管200前端送入空肠合适位置,有效地降低操作难度及患者不适感。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导管200与减压管100之间填充有胃溶性的包衣材料(图中未示)。利用胃溶性的包衣材料可使导管200的前端和减压管100之间保持固定,可以避免在人体食道过程中出现脱离的情况,确保导管200和减压管100进入胃部后才分离,有效地提高了可靠性。当导管200和减压管100的前端同时进入胃部后,利用胃液可将包衣材料进行溶解,在球囊400膨胀后,球囊400则会从减压管100的前端弹出,同时带动导管200脱离减压管100,使导管200和减压管100分离。具体地,在将导管200固定于卡槽110时,则可向卡槽110内注入包衣材料,使导管200与减压管100进一步保持固定的状态,根据实际需要,包衣材料可以采用对人体无害的可溶性材料,如正聚乙烯醇绵乙醛二乙胺醋酸酯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参照图1和图3,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鼻胃肠管,其特征在于,包括:/n减压管,设有由中部延伸至前端的卡槽;/n导管,前半段卡设于所述卡槽内;/n充液管,前端穿设于所述导管内部;/n球囊,与所述充液管连通且包裹着所述导管前端的四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鼻胃肠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减压管,设有由中部延伸至前端的卡槽;
导管,前半段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充液管,前端穿设于所述导管内部;
球囊,与所述充液管连通且包裹着所述导管前端的四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胃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与所述减压管之间填充有胃溶性的包衣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胃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压管的后端套设有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的外壁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导管的卡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胃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的中后段上设有双管插头,所述充液管从所述双管插头插入并延伸至所述导管的前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胃肠管,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炼锵郑蔼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美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