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防治妇产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病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8008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50
一种用于防治妇产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病床,包括床体和第一床屏、第二床屏,所述第一床屏和所述第二床屏固定于所述床体的两端,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床屏上的一对辅助机构,所述辅助机构包括转动轴、第一轴承、第二轴承、支撑台和圆盘体,所述第一轴承固定于所述通孔内,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一轴承枢接,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圆盘体的中心部,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方形轴,所述圆盘体设于所述第一床屏上靠近所述床体内的一侧,所述第二轴承的一端与所述圆盘体偏心设置,所述第二轴承的另一端连接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上设有用于捆绑脚的绑带。整体装置结构设计合理,通过设置辅助机构,将病人的脚放置在辅助机构上,实现抬起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防治妇产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病床
本技术涉及床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防治妇产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病床。
技术介绍
在孕妇生产之前,由于胎儿在腹中,孕妇行动不便,由于血液不循环会造成水肿等问题,在生产结束后,刚开始产妇移动会非常不便,因此会在床上进行产妇需要配合做一些运动,尤其对于产妇来说,长时间静卧,血液循环不畅,肌腱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环绕动作的幅度会受限,甚至出现疼痛感,因此产妇需要做一些踝泵运动以及其他的康复运动,在做踝泵运动时,需要将脚部抬起,产妇由于产后虚弱,因此需要护士从旁协助将脚部抬起,运动时间较长,给护士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且护士在一旁,产妇也不方便进行自发的运动,同时在一些妇科手术后,对于病人来说也需要运动腿部与脚部,因此亟待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防治妇产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病床,包括床体和第一床屏、第二床屏,所述第一床屏和所述第二床屏固定于所述床体的两端,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床屏上的一对辅助机构,所述第一床屏的本体上开设有一对通孔,所述辅助机构与所述通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辅助机构包括转动轴、第一轴承、第二轴承、支撑台和圆盘体,所述第一轴承固定于所述通孔内,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一轴承枢接,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圆盘体的中心部,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方形轴,所述圆盘体设于所述第一床屏上靠近所述床体内的一侧,所述第二轴承的一端与所述圆盘体偏心设置,所述第二轴承的另一端连接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上设有用于捆绑脚的绑带。通过设置辅助机构,将产妇或孕妇的脚放置在辅助机构上,实现抬起的效果,协助护士进行动作的施展,通过设置支撑台,能够给予产妇以及孕妇脚部一定的支撑力,通过添加绑带,将其脚部进行固定,避免其掉落,有利于自发进行踝泵运动,在给转动轴提供转动力后,转动轴带动圆盘体进行旋转运动,由于支撑台通过第二轴承与圆盘体偏心设置,进一步带动支撑台做上下的升降运动,实现了脚部的抬起以及圆周效果,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难度;同时对于一些妇产科手术之后的患者来说,也运动了腿部与脚部,避免其血液不循环的问题。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辅助机构还包括至少一个摇把,所述摇把与所述方形轴连接。通过摇把与方形轴连接,驱动圆盘体运动,驱动方式简单,便于操作,可以使产妇能够在一个护理人员或家人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以便能够早日下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方形轴上开设一个插接孔,所述摇把上设有与所述插接孔对应设置的对插接孔。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还包括连接杆,所述插接孔以及所述对接插孔适于所述连接杆插入。通过连接杆将摇把与方形轴连接,实现了摇把与方形轴的可拆卸连接,使得整体装置便于安装与维修。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支撑台设置为弧形结构,所述绑带采用弹性材质。将支撑台设置为弧形结构,符合脚部的线条,提高了病人的体验度,绑带采用弹性材质,舒适感较高。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防治妇产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病床,整体装置结构设计合理,通过设置辅助机构,将产妇的脚放置在辅助机构上,实现抬起的效果,协助护士进行动作的施展,通过设置支撑台,能够给予产妇脚部一定的支撑力,通过添加绑带,将产妇的脚部进行固定,避免其掉落,有利于产妇自发进行踝泵运动,在给转动轴提供转动力后,转动轴带动圆盘体进行旋转运动,由于支撑台通过第二轴承与圆盘体偏心设置,进一步带动支撑台做上下的升降运动,实现了脚部的抬起以及圆周效果,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难度。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防治妇产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病床中,所述辅助机构还包括至少一个摇把,所述摇把与所述方形轴连接。通过摇把与方形轴连接,驱动圆盘体运动,驱动方式简单,便于操作,可以使产妇能够在一个护理人员或家人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以便能够早日下床。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防治妇产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病床中,还包括连接杆,所述插接孔以及所述对接插孔适于所述连接杆插入。通过连接杆将摇把与方形轴连接,实现了摇把与方形轴的可拆卸连接,使得整体装置便于安装与维修。附图说明图1本申请整体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中辅助机构与第一床屏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辅助机构与摇把的结构示意图;标记说明:1、床体;2、第一床屏;3、第二床屏;4、辅助机构;401、转动轴;402、第一轴承;403、第二轴承;404、支撑台;405、圆盘体;406、方形轴;407、摇把;408、连接杆;5、绑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本技术记载了一种用于防治妇产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病床,参见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防治妇产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病床,包括床体1和第一床屏2、第二床屏3,所述第一床屏2和所述第二床屏3固定于所述床体1的两端,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床屏2上的一对辅助机构4,所述第一床屏2的本体上开设有一对通孔(未在图中示出),所述辅助机构4与所述通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辅助机构4包括转动轴401、第一轴承402、第二轴承403、支撑台404和圆盘体405,所述第一轴承402固定于所述通孔内,所述转动轴401与所述第一轴承402枢接,所述转动轴40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圆盘体405的中心部,所述转动轴40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方形轴406,所述圆盘体405设于所述第一床屏2上靠近所述床体1内的一侧,所述第二轴承403的一端与所述圆盘体405偏心设置,所述第二轴承403的另一端连接支撑台404,所述支撑台404上设有用于捆绑脚的绑带5。本实施例中,产妇的头部朝向第二床屏,脚部朝向第一床屏,通过在第一床屏上设置辅助机构,通过设置辅助机构,将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防治妇产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病床,包括床体和第一床屏、第二床屏,所述第一床屏和所述第二床屏固定于所述床体的两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床屏上的一对辅助机构,所述第一床屏的本体上开设有一对通孔,所述辅助机构与所述通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辅助机构包括转动轴、第一轴承、第二轴承、支撑台和圆盘体,所述第一轴承固定于所述通孔内,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一轴承枢接,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圆盘体的中心部,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方形轴,所述圆盘体设于所述第一床屏上靠近所述床体内的一侧,所述第二轴承的一端与所述圆盘体偏心设置,所述第二轴承的另一端连接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上设有用于捆绑脚的绑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防治妇产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病床,包括床体和第一床屏、第二床屏,所述第一床屏和所述第二床屏固定于所述床体的两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床屏上的一对辅助机构,所述第一床屏的本体上开设有一对通孔,所述辅助机构与所述通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辅助机构包括转动轴、第一轴承、第二轴承、支撑台和圆盘体,所述第一轴承固定于所述通孔内,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一轴承枢接,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圆盘体的中心部,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方形轴,所述圆盘体设于所述第一床屏上靠近所述床体内的一侧,所述第二轴承的一端与所述圆盘体偏心设置,所述第二轴承的另一端连接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上设有用于捆绑脚的绑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振晓
申请(专利权)人:鄄城县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