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翁雅芳专利>正文

一种屈伸肌群康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7924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屈伸肌群康复装置,包括:第一托体、第二托体及转轴;其中,所述第一托体通过手臂固定机构固定在肘部至手腕部分,利用患者前臂作为装置的固定点;所述第二托体用于承载或者容纳手掌,其为全包围式或半包围承载式;所述第一托体和所述第二托体通过转轴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装置可单人单手操作;第二托体可更换并实现不同功能;第二托体可适应不同手掌长度;锁止简便,打开两步走,避免操作不慎伤人伤己;装置无需固定在桌面,卧床或行走时皆可佩戴,延长康复治疗时间,减少患者行动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屈伸肌群康复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屈伸肌群康复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很多中风患者因为颅内的中枢神经受损,反映在外周就是屈肌张力增高,伸肌张力减低,两个在正常人来说相互对抗平衡的力在中风病人来说就不平衡了,所以曲着胳膊表现为手腕向内勾起,手指难以伸直,手掌抓握功能受到严重影响。通常情况下,需要康复师为患者手法牵伸治疗,帮助其松解肌肉,增加组织的伸展性和关节的活动范围,拉长挛缩或短缩软组织放松紧张的肌肉。因为康复师资源有限,故康复医院目前常采用矫正装置为患者辅助治疗,常见做法是由康复师用弹力绷带把患者的患肢捆绑在矫正装置上,此种矫正装置由L型托板构成或者由肘部固定座以及与肘部固定座通过半圆形卡齿轨道连接的掌托组成。使用状态下,患者一般需端坐桌前,由康复师将肘部及前臂先固定住,再由康复师将其手掌固定在掌托上,然后转动调节卡齿使手掌抬起至合适角度,固定一段时间后达到肌肉反向松解的效果。结束治疗时,仍需由康复师转动调节卡齿,解除掌托和固定器对手掌和前臂的固定。现有技术手段的缺陷:患者不能单人自行操作,一名患者通常需要一至两个康复师才能完成固定和解绑,人员调配困难。患者必须在端坐在操作台前,坚持治疗时间短。如操作不慎,患者紧张的肌肉导致手掌突然向肘部运动,容易受伤。手掌与器械硬性接触,手部感觉较冷,而且容易有痛感。装置适配性差,手部康复装置只能用于手部,其他部位甚至左右手都不能相互兼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屈伸肌群康复装置,包括:第一托体、第二托体及转轴;其中,所述第一托体、所述第二托体用于分别和关节两端的肢体连接;所述第一托体和所述第二托体分别用于固定关节两端的肢体;所述第一托体通过固定机构固定在近身端,利用患者的肢体作为装置的固定点;所述第二托体用于承载或者容纳远肢端,其为全包围式或半包围承载式;所述第一托体和所述第二托体通过转轴连接。本技术中,所述固定机构为绑带、尼龙搭扣或弹性穿环。本技术中,所述第二托体内部设有气垫,所述气垫为可充气式。本技术中,所述第二托体设有震动装置用于按摩。本技术中,所述第二托体内部设置有电热装置或自发热装置。本技术中,所述第二托体上设置穴位按摩凸起。本技术中,半包围载式的第二托体托住肢体或通过肢体固定装置拉起肢体。本技术中,所述转轴包括:第一棘轮、第二棘轮、中心轴杆、弹簧、锁止杆、外壳以及固定螺丝;其中,所述中心轴杆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棘轮内,另一端设置所述固定螺丝用于固定;所述中心轴杆上依次套设第一弹簧、第二棘轮、第二弹簧、锁止杆和外壳;所述第一弹簧用于实现所述第一棘轮和所述第二棘轮的分离;所述第二弹簧用于实现所述第一棘轮和所述第二棘轮的接触;所述第二弹簧的弹力大于所述第一弹簧的弹力;所述后底盖卡合在所述外壳一则并可旋转;所述后底盖上设置有旋转杆固定凸起;所述外壳的一侧壁上设置至少一段斜坡和镂空,所述锁止杆的一侧端面上固定有至少一根滑动凸起和至少一个旋转杆;所述锁止杆装入所述外壳,使所述滑动凸起与所述斜坡接触,并随着所述锁止杆的转动在所述斜坡上滑动;所述旋转杆穿过所述镂空与所述后底盖上的旋转杆固定凸起固定。本技术中,所述第一棘轮与所述第一托体通过插接榫和插接槽可拆卸地连接。本技术中,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二托体通过插接榫和插接槽可拆卸地连接。本技术中,所述转轴进一步包括前底盖与后底盖,用于封闭所述转轴。本技术提出的屈伸肌群康复装置有益效果:可单人单手操作;第二托体可更换并实现不同功能及适应肢体的各个部位;第二托体可适应不同手掌或脚掌长度;锁止简便,打开两步走,避免操作不慎伤人伤己;装置无需固定在桌面,卧床或行走时皆可佩戴,延长康复治疗时间,减少患者行动限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屈伸肌群康复装置的爆炸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转轴的爆炸图。图3、图4是插接槽的设置示意图。图5是锁止杆的结构示意图。图6、图7是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8、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屈伸肌群康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后底盖的结构示意图。图11、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旋转杆与外壳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锁止杆与后底盖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本技术的过程、条件、实验方法等,除以下专门提及的内容之外,均为本领域的普遍知识和公知常识,本技术没有特别限制内容。图1-图13中,1-第一托体;2-第二托;3-转轴;31-中心轴杆;32-第一棘轮;33-固定螺丝;34-第一弹簧;35-第二棘轮;36-第二弹簧;37-锁止杆;371-滑动凸起;372-旋转杆;38-外壳;381-斜坡;382-镂空;40-前底盖;41-后底盖;411-旋转杆固定凸起;50-插接榫;51-插接槽。本技术中的第一托体、第二托体、可调节转轴为基本结构,完成患者自行操作肌肉松解矫正的康复训练。实施例1以手部为例第一托体上设置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可以为绑带、尼龙搭扣、弹性穿环等方式,用于将第一托体固定在肘部至手腕的部位,作用是利用患者前臂作为装置的固定点。第一托体可以固定在前臂内侧,也可以固定在前部外侧。第二托体用于承载或者容纳手掌。第二托体可以是全包围式的,通过硬质外壳加柔性气垫固定手掌,气垫内可再增加震动装置,用于按摩肢体。为舒适保暖,可以在内部再加上电热装置或自发热装置。电热装置可以是电热丝网状分布在第二托体内部,采用类似电热毯的技术,通过内置电源或usb接口连接移动电源实现可移动性,也可以插在插座上利用电源线长度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自由行动。自发热装置可以采用类似暖宝宝的技术,采取铁粉氧化发热的技术,将自发热装置制成和第二托体内部相匹配的形状,使用前处于隔绝空气状态,使用时撕掉保护膜接触氧气,产生自发热作用。手掌伸入第二托体后气垫充气即固定手掌不滑动,为增加疗效,第二托体上还可以设计穴位按摩凸起。第二托体也可以是半包围承载式,可以置于手掌下托住掌心,也可在手背上用绑带等装置拉起手掌。第一托体和第二托体之间设有可调节转轴,转轴包括:第一棘轮、第二棘轮、中心轴杆,弹簧,锁止杆,外壳以及固定螺丝;其中,中心轴杆一端设置在第一棘轮内,另一端设置固定螺丝用于固定,不让套设在中心轴杆上的部件滑出;中心轴杆上依次套设第一弹簧、第二棘轮、第二弹簧、锁止杆和外壳;第一弹簧通过弹力实现第一棘轮和第二棘轮的分离;第二弹簧通过弹力实现第一棘轮和第二棘轮的接触;第二弹簧的弹力大于第一弹簧的弹力。外壳的一侧壁上设置两个斜坡,斜坡首尾相连;锁止杆的一侧端面上固定有两根滑动凸起,滑动凸起在外壳内分别与两个斜坡相接触,当锁止杆转动的时候,滑动凸起的顶部在斜坡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屈伸肌群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托体、第二托体及转轴;其中,/n所述第一托体、所述第二托体用于分别和关节两端的肢体连接;/n所述第一托体和所述第二托体分别用于固定关节两端的肢体;所述第一托体通过固定机构固定在近身端,利用患者的肢体作为装置的固定点;所述第二托体用于承载或者容纳远肢端,其为全包围式或半包围承载式;/n所述第一托体和所述第二托体通过转轴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屈伸肌群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托体、第二托体及转轴;其中,
所述第一托体、所述第二托体用于分别和关节两端的肢体连接;
所述第一托体和所述第二托体分别用于固定关节两端的肢体;所述第一托体通过固定机构固定在近身端,利用患者的肢体作为装置的固定点;所述第二托体用于承载或者容纳远肢端,其为全包围式或半包围承载式;
所述第一托体和所述第二托体通过转轴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屈伸肌群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为绑带、尼龙搭扣或弹性穿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屈伸肌群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托体内部设有气垫,所述气垫为可充气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屈伸肌群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托体设有震动装置用于按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屈伸肌群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托体内部设置有电热装置或自发热装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屈伸肌群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托体上设置穴位按摩凸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屈伸肌群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半包围载式的第二托体托住肢体或通过肢体固定装置拉起肢体。


8.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雅芳
申请(专利权)人:翁雅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