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纤维编织缠绕拉挤管道注胶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7790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48
一种改进的纤维编织缠绕拉挤管道注胶模具,包括一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沿其轴线上开设一个注胶模腔,所述注胶模腔包括进口段、注胶段以及出口段,所述注胶段形成锥形缩口状,该注胶段的大口端设有一个注胶孔,所述注胶段的大口端通过一个锥形段与所述进口段连接,所述锥形段的前端为小口端,后端为大口端,所述注胶段的小口端与所述出口段连接,所述注胶段的中后端靠近其小口端处设有一个溢流孔。该发明专利技术的注胶模具,可使过量的树脂液体沿着其流动方向及芯模前进方向流动,并从溢流孔流出,防止注胶故障的发生,保证注胶的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的纤维编织缠绕拉挤管道注胶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胶模具,具体地说是指一种改进的纤维编织缠绕拉挤管道注胶模具。
技术介绍
授权公告号为CN209666321U的技术专利是本申请人提交申请的一种用于纤维编织拉挤管道的注胶模具,包括一模具本体,所述模具主体沿其轴线上开设一个注胶模腔,所述注胶模腔包括进口段、溢流段、注胶段以及出口段,所述进口段与所述溢流段均为锥形缩口状,所述进口段与溢流段之间通过圆形通孔段一连接,所述溢流段的大口端底部开设有一个溢流孔,所述注胶段也为锥形缩口状,该注胶段与溢流段之间通过圆形通孔段二连接,所述注胶段的大口端顶部开设有一个注胶孔,所述出口段为圆形通孔状,所述圆形通孔段二的内径与圆形通孔段一的内径相等,但小于所述出口段的内径。以上注胶模具,可防止树脂从注胶模具中渗漏滴落,大大节省树脂原料。该注胶模腔在注胶时,树脂大部分沿着注胶段一侧方向流动,少部分沿着溢流段方向流动。而注胶段中多余的树脂在注胶段的锥形缩口作用下沿着溢流段方向反向流动,但由于连接注胶段与溢流段之间的圆形通孔段二的内径小于注胶段的前端,因此,容易造成多余的树脂无法及时流入至溢流段中,导柱注胶效果较差或者出现故障。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改进的纤维编织缠绕拉挤管道注胶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改进的纤维编织缠绕拉挤管道注胶模具,以解决注胶模具内多余的树脂无法及时流入至溢流段中,导柱注胶效果较差或者出现故障等缺点。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改进的纤维编织缠绕拉挤管道注胶模具,包括一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沿其轴线上开设一个注胶模腔,所述注胶模腔包括进口段、注胶段以及出口段,所述注胶段形成锥形缩口状,该注胶段的大口端设有一个注胶孔,所述注胶段的大口端通过一个锥形段与所述进口段连接,所述锥形段的前端为小口端,后端为大口端,所述注胶段的小口端与所述出口段连接,所述注胶段的中后端靠近其小口端处设有一个溢流孔。进一步地,所述注胶孔连接一个注胶装置,所述注胶装置包括注胶罐体、注胶泵以及注胶管,所述注胶罐体通过所述注胶管与所述注胶孔连接,所述注胶泵安装于所述注胶管上。进一步地,所述溢流孔处安装有一个压力感应器,该溢流孔通过一电磁阀开关连接一个回流管,所述压力感应器分别与所述电磁阀开关控制连接,所述回流管连接至所述注胶罐体内。进一步地,该注胶模具还包括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注胶泵、所述压力感应器以及电磁阀开关通过信号控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进口段的前端形成一个锥形扩口状,其余部分为圆形通孔状,所述出口段也为圆形通孔状,出口段的内经大于进口段的圆形通孔内经。进一步地,所述注胶段的长度至少为450mm。进一步地,所述模具本体内设有一个恒温腔,该恒温腔包覆于所述注胶模腔的外部。进一步地,所述模具本体由上模板和下模板组成,所述上模板与所述下模板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上模板下部和所述下模板上部分别开设一个注胶槽体,两个所述注胶槽体构成所述注胶模腔。由上述对本专利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该专利技术的注胶模具,在进口段与注胶段之间设置一个锥形段,锥形段可限制树脂往进口段一端流出,而溢流孔设置在注胶段中后端靠近其小口端的位置,可使过量的树脂液体沿着其流动方向及芯模前进方向流动,并从溢流孔流出,防止注胶故障的发生,保证注胶的顺利进行。2、该专利技术的注胶模具,还包括PLC控制器,并与压力感应器、电磁阀开关以及注胶泵控制连接,其中,压力感应器设于溢流孔处,用于感应注胶模腔内部的压力,压力感应器将压力感应信号传输给PLC控制器,当压力过大时,PLC控制器控制电磁阀开关打开,将内部多余的树脂排出,使其压力下降至正常的注胶压力范围内;而当压力过小时,PLC控制器控制注胶泵增大注胶量,使注胶模腔内部的压力增加至正常的注胶压力范围内。故本专利技术的注胶模具,可实现注胶模腔内部压力的自动化控制,使其维持在正常的注胶压力范围内,保证注胶的顺利进行,提高注胶效率及注胶质量。3、该专利技术的注胶模具,设置一个恒温腔,对注胶模腔内部进行保温,使其恒定在15-20℃左右,保证其注胶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右视图。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安装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全面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描述到许多细节,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无需这些细节也可实现本专利技术。对于公知的组件、方法及过程,以下不再详细描述。一种改进的纤维编织缠绕拉挤管道注胶模具,参照图1和图2,包括一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由上模板10和下模板20组成,所述上模板10与所述下模板20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上模板10下部和所述下模板20上部分别开设一个注胶槽体100,两个注胶槽体100密封连接构成一个注胶模腔。模具本体内设有一个恒温腔200,该恒温腔200包覆于所述注胶模腔的外部,对注胶模腔内部进行保温,使其恒定在15-20℃左右,保证其注胶效果。参照图2,所述注胶模腔包括进口段31、注胶段33以及出口段35,所述注胶段33形成锥形缩口状,注胶段33的长度至少为450mm。该注胶段33的大口端设有一个注胶孔331,所述注胶段33的大口端通过一个锥形段32与所述进口段31连接,所述锥形段32的前端为小口端,后端为大口端,所述注胶段33的小口端与所述出口段35连接,所述注胶段33的中后端靠近其小口端处设有一个溢流孔332。参照图2,进口段31的前端形成一个锥形扩口状,以便于带有编织缠绕纤维的芯模进入注胶模腔内,其余部分为圆形通孔状,进口段31的末端与锥形段的小口端对接,而锥形段32的大口端与注胶段33的大口端对接。所述出口段35也为圆形通孔状,出口段35的内径略大于进口段31的圆形通孔内径。参照图3,上述注胶孔331连接一个注胶装置,所述注胶装置包括注胶罐体41、注胶泵42以及注胶管43,所述注胶罐体41通过所述注胶管43与所述注胶孔331连接,所述注胶泵42安装于所述注胶管43上。参照图3,上述溢流孔332处安装有一个压力感应器51,该溢流孔51通过一电磁阀开关52连接一个回流管53,所述压力感应器51分别与所述电磁阀开关52控制连接,所述回流管53连接至所述注胶罐体41内。本专利技术的注胶模具,还包括PLC控制器60,所述PLC控制器60分别与所述注胶泵42、所述压力感应器51以及电磁阀开关52通过信号控制连接。当压力过大时,PLC控制器60发送打开信号给电磁阀开关52,电磁阀开关52接收到信号后打开,将内部多余的树脂排出,使其压力下降至正常的注胶压力范围内;而当压力过小时,PLC控制器60发送增大注胶量信号给注胶泵42,注胶泵42接收到信号后增大注胶量,使注胶模腔内部的压力增加至正常的注胶压力范围内,实现注胶模腔内部压力的自动化控制。上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的纤维编织缠绕拉挤管道注胶模具,包括一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沿其轴线上开设一个注胶模腔,所述注胶模腔包括进口段、注胶段以及出口段,所述注胶段形成锥形缩口状,该注胶段的大口端设有一个注胶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胶段的大口端通过一个锥形段与所述进口段连接,所述锥形段的前端为小口端,后端为大口端,所述注胶段的小口端与所述出口段连接,所述注胶段的中后端靠近其小口端处设有一个溢流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纤维编织缠绕拉挤管道注胶模具,包括一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沿其轴线上开设一个注胶模腔,所述注胶模腔包括进口段、注胶段以及出口段,所述注胶段形成锥形缩口状,该注胶段的大口端设有一个注胶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胶段的大口端通过一个锥形段与所述进口段连接,所述锥形段的前端为小口端,后端为大口端,所述注胶段的小口端与所述出口段连接,所述注胶段的中后端靠近其小口端处设有一个溢流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纤维编织缠绕拉挤管道注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胶孔连接一个注胶装置,所述注胶装置包括注胶罐体、注胶泵以及注胶管,所述注胶罐体通过所述注胶管与所述注胶孔连接,所述注胶泵安装于所述注胶管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进的纤维编织缠绕拉挤管道注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孔处安装有一个压力感应器,该溢流孔通过一电磁阀开关连接一个回流管,所述压力感应器分别与所述电磁阀开关控制连接,所述回流管连接至所述注胶罐体内。


4.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景华吴永杰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华辰管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