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压克氏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7243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骨折固定用克氏针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加压克氏针,包括克氏针体,所述克氏针体具有针尖部、针体细部、针体移行部和针体后部,针尖部为仿锥形尖头,针尖部后端连接针体细部;所述针体细部的直径小于针体移行部、针体后部,针体细部后端部连有针体移行部,且针体移行部的端部延伸至针体后部端部,针体移行部与针体后部连接形成一光滑的锥面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克氏针,在固定骨折的同时,可以起到加压骨折断端,减小骨折线宽度,获得更强的力学稳定性,从而促进骨折恢复的作用。减少克氏针固定过程中入针口皮肤软组织感染和肉芽增生,减少去除克氏针后残留针道所致感染和出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压克氏针
本专利技术涉及骨科使用克氏针领域,具体为一种加压克氏针。
技术介绍
克氏针是一种骨科常用的内固定材料,用于固定短小骨折或撕脱骨折等应力不大的骨折固定,也用在骨科手术中临时骨折块的固定中。现有临床使用克氏针结构单一,仅为一根直针,使用时将其插入骨质内进行固定。以骨折为例,骨折发生时骨折线常经过松质骨和皮质骨交界的移行部,骨折使用克氏针固定时,常常需要经过骨折线固定松质骨和皮质骨。在力学稳定性方面,松质骨和皮质骨的力学强度是不同的,而目前临床使用克氏针前后粗细相同,不能获得最好的力学稳定性。而且现有的临床使用克氏针进行固定时,仅将骨折两端贯穿相连,并不能起到在进针过程中加压骨折两端,不能达到减小骨折断端分离移位的目的,延迟了骨折愈合时间;同时现有临床使用克氏针为人体不可吸收材料,治疗结束并去除克氏针后残留克氏针针道存在继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而且现有技术中使用克氏针前后粗细一致,在完成使用克氏针穿针固定后,存在针尾被挤压后继续向前移位的风险;针尾的晃动存在引起克氏针固定期间的入针口皮肤软组织感染和入针口肉芽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压克氏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克氏针体,所述克氏针体具有针尖部(1)、针体细部(2)、针体移行部(3)和针体后部(4),针尖部(1)为仿锥形尖头,针尖部(1)后端连接针体细部(2);所述针体细部(2)的直径小于针体移行部(3)、针体后部(4),针体细部(2)后端部连有针体移行部(3),且针体移行部(3)的端部延伸至针体后部(4)端部,针体移行部(1)与针体后部(4)连接形成一光滑的锥面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压克氏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克氏针体,所述克氏针体具有针尖部(1)、针体细部(2)、针体移行部(3)和针体后部(4),针尖部(1)为仿锥形尖头,针尖部(1)后端连接针体细部(2);所述针体细部(2)的直径小于针体移行部(3)、针体后部(4),针体细部(2)后端部连有针体移行部(3),且针体移行部(3)的端部延伸至针体后部(4)端部,针体移行部(1)与针体后部(4)连接形成一光滑的锥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压克氏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克氏针体为均匀材质或多种材质嵌合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压克氏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克氏针体为均匀材质,为金属材质或人体可吸收材质,克氏针体为非均匀材质,为人体可吸收材质和人体不可吸收材质嵌合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压克氏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体移行部(3)、针体后部(4)均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峰王晓东甄允方孔庆柱李家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