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管路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6411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管路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空调管路结构包括与阀门连接的第一吸气管,用于连接压缩机的第二吸气管,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吸气管和第二吸气管的消音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设置了第一吸气管和第二吸气管,第一吸气管和第二吸气管均设置了多个直管以及U型的连接管,同时第五连接管中还设置了多个弯管,可以最大程度地分散空调室外机在工作过程中的振动,降低了空调管路断裂的风险,提高了安全性,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额外设置配重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第一吸气管和第二吸气管之间通过消音器连接,进一步减少了工作过程中的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调管路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本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涉及一种空调管路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技术介绍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空调一般包括设置在室内的室内机(也称蒸发器),以及设置在室外的用于制冷机压缩冷凝的室外机。空调的室外机中设置有用于传输冷媒的管路,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空调都是变频空调,由于大多数变频压缩机在低频段运行时自身振动特别大,吸排气管直接与压缩机及储液罐相连,振动就会由压缩机本身传递到吸排气管上,引起管路振动。如吸排气管没有较好的管型,在压缩机运行期间,极易与压缩机发生共振,从而使管路应力,应变值严重超标,出现断管隐患,导致空调室外机的损坏,从而使空调失去功能。现有的空调机组中,也有采用在管路上增加配重的方式来提高管路的稳定性,但是此种方案不仅增加了材料成本,也增加了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管路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本技术采用如下方案实现:一种空调管路结构,安装在空调室外机中,与压缩机和阀门连接以传输冷媒,空调管路结构包括与阀门连接的第一吸气管,用于连接压缩机的第二吸气管,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吸气管和第二吸气管的消音器;所述第一吸气管包括与阀门连接的第一直管,以及第二直管、第三直管、第四直管,所述第一直管从与阀门的连接处向上延伸,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第二直管从与第一连接管连接处向下延伸,第二直管通过第二连接管与第三直管连接,第三直管从与第二连接管的连接处向上延伸,第三直管通过第三连接管和第四直管连接,第四直管从与第三连接管的连接处向下延伸;所述第一直管与阀门连接,第四直管与消音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吸气管包括与压缩机连接的第五直管,以及第六直管和第七直管,所述第五直管从与压缩机的连接处向上延伸,第五直管通过第四连接管与第六直管连接,第六直管从与第四连接管连接处向下延伸,第六直管通过第五连接管与第七直管连接,第七直管从与第五连接管连接处向上延伸;所述第七直管与消音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五连接管包括与第六直管连接的第一弯管,与第一弯管连接的第一支管,与第一支管连接的第二弯管,与第二弯管连接的第二支管,与第二支管连接的第三弯管,与第三弯管连接的第三支管,以及与用于连接第三支管和第七直管的第四弯管;所述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第二弯管、第三弯管均沿水平方向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之间的夹角、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第四连接管均为U型管。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直管、第二直管、第三直管、第四直管、第五直管、第六直管、第七直管均沿竖直方向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直管设置有用于连接阀门的连接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在水平方向上的夹角、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在水平方向上的夹角均为钝角。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前叙述的空调管路结构。一种空调,包括前述的空调室外机。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设置了第一吸气管和第二吸气管,第一吸气管和第二吸气管均设置了多个直管以及U型的连接管,同时第五连接管中还设置了多个弯管,可以最大程度地分散空调室外机在工作过程中的振动,降低了空调管路断裂的风险,提高了安全性,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本技术无需额外设置配重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第一吸气管和第二吸气管之间通过消音器连接,进一步减少了工作过程中的噪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空调管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一吸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一吸气管另俯视图。图4为第二吸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第二吸气管的俯视图。图6为空调管路结构安装于空调室外机中的使用状态图。图中包括:第一吸气管1、第二吸气管2、消音器3、第一直管11、第二直管12、第三直管13、第四直管14、第一连接管15、第二连接管16、第三连接管17、第五直管21、第六直管22、第七直管23、第四连接管24、第五连接管25、第一弯管251、第一支管252、第二弯管253、第二支管254、第三弯管255、第三支管256、第四弯管257、连接头18、压缩机4。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照图1至图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空调管路结构安装在空调室外机中,与压缩机4和阀门连接以传输冷媒,空调管路结构包括与阀门连接的第一吸气管1,用于连接压缩机4的第二吸气管2,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吸气管1和第二吸气管2的消音器3。消音器3不仅能使噪音减小,还能起到连接管路的作用。所述第一吸气管1包括与阀门连接的第一直管11,以及第二直管12、第三直管13、第四直管14,所述第一直管11从与阀门的连接处向上延伸,第一直管11和第二直管12通过第一连接管15连接,第二直管12从与第一连接管15连接处向下延伸,第二直管12通过第二连接管16与第三直管13连接,第三直管13从与第二连接管16的连接处向上延伸,第三直管13通过第三连接管17和第四直管14连接,第四直管14从与第三连接管17的连接处向下延伸;所述第一直管11与阀门连接,第四直管14与消音器3连接。所述第一直管11还设置有用于连接阀门的连接头18,连接头18通过连接另外的管道,进而连接到阀门。所述第二吸气管2包括与压缩机4连接的第五直管21,以及第六直管22和第七直管23,所述第五直管21从与压缩机4的连接处向上延伸,第五直管21通过第四连接管24与第六直管22连接,第六直管22从与第四连接管24连接处向下延伸,第六直管22通过第五连接管25与第七直管23连接,第七直管23从与第五连接管25连接处向上延伸;所述第七直管23与消音器3连接。具体实施时第五直管21与压缩机4的储液罐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管25包括与第六直管22连接的第一弯管251,与第一弯管251连接的第一支管252,与第一支管252连接的第二弯管253,与第二弯管253连接的第二支管254,与第二支管254连接的第三弯管255,与第三弯管255连接的第三支管256,以及与用于连接第三支管256和第七直管23的第四弯管257;所述第一支管252、第二支管254、第三支管256、第二弯管253、第三弯管255均沿水平方向设置(也即第一支管252、第二支管254、第三支管256、第二弯管253、第三弯管255均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第五连接管25恰好形成一绕着储液罐边缘的形状,在安装时第五直管21靠近空调室外机的底座。所述第一支管252和第二支管254之间的夹角(本实施例中为126°)、第二支管254和第三支管256之间的夹角(本实施例中为127°)均为钝角。第五连接管25可适应空调室外机的内部空间,弯管的设计,与几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管路结构,安装在空调室外机中,与压缩机和阀门连接以传输冷媒,其特征在于,空调管路结构包括与阀门连接的第一吸气管,用于连接压缩机的第二吸气管,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吸气管和第二吸气管的消音器;所述第一吸气管包括与阀门连接的第一直管,以及第二直管、第三直管、第四直管,所述第一直管从与阀门的连接处向上延伸,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第二直管从与第一连接管连接处向下延伸,第二直管通过第二连接管与第三直管连接,第三直管从与第二连接管的连接处向上延伸,第三直管通过第三连接管和第四直管连接,第四直管从与第三连接管的连接处向下延伸;所述第一直管与阀门连接,第四直管与消音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管路结构,安装在空调室外机中,与压缩机和阀门连接以传输冷媒,其特征在于,空调管路结构包括与阀门连接的第一吸气管,用于连接压缩机的第二吸气管,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吸气管和第二吸气管的消音器;所述第一吸气管包括与阀门连接的第一直管,以及第二直管、第三直管、第四直管,所述第一直管从与阀门的连接处向上延伸,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第二直管从与第一连接管连接处向下延伸,第二直管通过第二连接管与第三直管连接,第三直管从与第二连接管的连接处向上延伸,第三直管通过第三连接管和第四直管连接,第四直管从与第三连接管的连接处向下延伸;所述第一直管与阀门连接,第四直管与消音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气管包括与压缩机连接的第五直管,以及第六直管和第七直管,所述第五直管从与压缩机的连接处向上延伸,第五直管通过第四连接管与第六直管连接,第六直管从与第四连接管连接处向下延伸,第六直管通过第五连接管与第七直管连接,第七直管从与第五连接管连接处向上延伸;所述第七直管与消音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连接管包括与第六直管连接的第一弯管,与第一弯管连接的第一支管,与第一支管连接的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宽郭凯朱伟明晋鹏李捷杨盼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