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木结构梁柱节点的旋转摩擦耗能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6066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木结构梁柱节点的旋转摩擦耗能阻尼器,顶板固定于竖筒的顶部开口处,底板固定于竖筒的底部开口处,中间竖板固定于竖筒内,第一竖杆包括上部圆杆,上部圆杆的下端设置有下部开叉部,下部圆杆的下端穿过顶板插入于竖筒内,所述下部开叉部夹持于中间竖板上,第二竖杆包括下部圆杆,下部圆杆的上端设置有上部开叉部,其中,下部圆杆的上端穿过底板后插入于竖筒内,上部开叉部夹持于中间竖板上;横杆的中部轴连接于中间竖板的侧面上,下部开叉部的上端活动连接于横杆的一侧,上部开叉部的下端活动连接于横杆的另一侧,该阻尼器能够有效提高木结构梁柱节点的耗能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木结构梁柱节点的旋转摩擦耗能阻尼器
本技术属于土木工程抗震与减震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木结构梁柱节点的旋转摩擦耗能阻尼器。
技术介绍
中国的传统古建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形式,建筑在使用期间所承受的荷载,都由木构架承担。梁柱节点由于地震及其他原因往往发生破坏,无法很好的承受荷载甚至是无法继续使用,是木结构中的重大隐患。根据对现存的一些木结构古建筑的残损调查可以发现,在梁式构件及梁柱节点位置,都产生了很严重的破坏。在节点处,存在梁构件局部被压缩,梁高度降低。梁构件被劈裂成条带状。或是梁端部受力过大,产生撕裂破坏。有些破坏严重的梁,梁身产生明显的下挠,通体开裂。通过近些年的一些木结构梁柱节点实验,也可以看出梁柱节点的破坏形状。在这些试验中,出现了普拍枋被压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塑性变形,最终被压屈以致劈裂,柱身也产生裂缝,裂缝不断发展,最终发展到卯口处,造成榫卯连接的破坏。因此,古建筑中梁柱节点的维护及新建木结构梁柱节点的设计成为研究的重点及难点。中国古代传统木结构建筑主要的连接方式是榫卯连接,榫卯连接的优点是能够提高木结构的弹性,使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木结构梁柱节点的旋转摩擦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1)、竖筒(3)、底板(2)、中间竖板(4)、第一竖杆(7)、第二竖杆(8)及横杆(5);/n顶板(1)固定于竖筒(3)的顶部开口处,底板(2)固定于竖筒(3)的底部开口处,中间竖板(4)固定于竖筒(3)内,第一竖杆(7)包括上部圆杆(71),上部圆杆(71)的下端设置有下部开叉部(72),下部圆杆(81)的下端穿过顶板(1)插入于竖筒(3)内,所述下部开叉部(72)夹持于中间竖板(4)上,第二竖杆(8)包括下部圆杆(81),下部圆杆(81)的上端设置有上部开叉部(82),其中,下部圆杆(81)的上端穿过底板(2)后插入于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木结构梁柱节点的旋转摩擦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1)、竖筒(3)、底板(2)、中间竖板(4)、第一竖杆(7)、第二竖杆(8)及横杆(5);
顶板(1)固定于竖筒(3)的顶部开口处,底板(2)固定于竖筒(3)的底部开口处,中间竖板(4)固定于竖筒(3)内,第一竖杆(7)包括上部圆杆(71),上部圆杆(71)的下端设置有下部开叉部(72),下部圆杆(81)的下端穿过顶板(1)插入于竖筒(3)内,所述下部开叉部(72)夹持于中间竖板(4)上,第二竖杆(8)包括下部圆杆(81),下部圆杆(81)的上端设置有上部开叉部(82),其中,下部圆杆(81)的上端穿过底板(2)后插入于竖筒(3)内,上部开叉部(82)夹持于中间竖板(4)上;
横杆(5)的中部轴连接于中间竖板(4)的侧面上,下部开叉部(72)的上端活动连接于横杆(5)的一侧,上部开叉部(82)的下端活动连接于横杆(5)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木结构梁柱节点的旋转摩擦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横杆(5)的数目为两根,两根横杆(5)位于中间竖板(4)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木结构梁柱节点的旋转摩擦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中间竖板(4)的高度为竖筒(3)高度的2/5,且竖筒(3)的重心与中间竖板(4)的重心保持一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威范咪咪徐金兰董晨阳李成王雅慧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