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4530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在驱动背板上设置传感层、像素定义层和发光层,传感层能够识别感测预设目标的移动,并输出对应预设目标移动的信号。使得驱动背板能够从第二电极获取传感层输出的对应预设目标移动的信号,并根据该信号输出驱动信号至第一电极以控制发光层发光,从而实现根据对人眼的动态追踪对微显示装置的画面显示进行控制。将本申请的微显示装置应用于VR/AR显示,能够极大增强人机交互性能。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一开口和多个第二开口,以定义出发光显示像素子单元的发光层区域,从而分别在多个第一开口内设置发光层,以有利于突破现有蒸镀图形化的物理极限,能够实现高像素密度的显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微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是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的技术。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目前,基于AR/VR的显示装置存在人机交互性能较差,容易引起用户眩晕、沉浸感不足,以及显示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微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以实现人机交互性能的增强和高像素密度的显示。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显示装置,该微显示装置包括:驱动背板,驱动背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传感层、像素定义层和发光层,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一开口和多个第二开口,第一电极和发光层位于第一开口内,第二电极和传感层位于第二开口内;公共电极,公共电极整层覆盖发光层和传感层,发光层位于第一电极与公共电极之间,传感层位于第二电极和公共电极层之间;其中,驱动背板获取第二电极上的信号,并输出驱动信号至第一电极,以根据传感层输出的对应预设目标移动的信号控制发光层发光。可选地,发光层包括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蓝色发光单元;传感层包括多个传感单元;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蓝色发光单元以及传感单元呈田字型分布。可选地,4个红色发光单元、4个绿色发光单元或4个蓝色发光单元呈田字型分布。可选地,还包括微透镜阵列层,微透镜阵列层位于传感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对应传感层设置。可选地,相邻第一开口之间还设置有第三开口,公共电极覆盖第三开口。可选地,还包括薄膜封装层,薄膜封装层位于公共电极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并覆盖公共电极。可选地,还包括封装盖板,封装盖板通过UV胶固定于薄膜封装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UV胶设置于微显示装置的边框。可选地,传感层包括a-Si,p-Si或者还原氧化石墨烯中的任意一种。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微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该微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包括:形成驱动背板,驱动背板上形成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形成传感层,传感层覆盖第二电极;形成像素定义层,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其中,第一电极位于第一开口内,第二电极和传感层位于第二开口内;在第一开口内形成发光层;形成公共电极,公共电极整层覆盖发光层和传感层。可选地,形成公共电极层,公共电极整层覆盖发光层和传感层之后还包括:形成薄膜封装层,薄膜封装层位于公共电极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并覆盖公共电极;形成微透镜阵列层,微透镜层位于薄膜封装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对应传感层。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显示装置,包括驱动背板,驱动背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进而在驱动背板上设置传感层、像素定义层和发光层。其中,传感层能够识别感测预设目标的移动(例如自人眼所反射出的光线的移动及光强的移动),并输出对应预设目标移动的信号(例如对应的该信号中可包括人眼的瞳孔位置信息及眼动数据),使得驱动背板能够从第二电极获取传感层输出的对应预设目标移动的信号,并根据该信号输出驱动信号至第一电极以控制发光层发光,从而控制了微显示装置显示侧的画面显示。据此,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显示装置应用于VR/AR显示中,能够实现根据对人眼的动态追踪对VR/AR显示的画面显示进行控制,极大地增强了VR/AR显示的人机交互性能,且降低用户的眩晕感提升沉浸感。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一开口和多个第二开口,以定义出发光显示像素子单元的发光层区域,从而分别在多个第一开口内设置发光层,以有利于突破现有蒸镀图形化的物理极限,实现高像素密度的显示,极大地优化了显示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5-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各制备步骤中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显示装置,可适用于VR/AR显示中,且微显示装置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面板或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面板(Micro-OLED)。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该微显示装置包括:驱动背板10,驱动背板1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20和多个第二电极30;传感层31、像素定义层50和发光层21,像素定义层50包括多个第一开口51和多个第二开口52,第一电极20和发光层21位于第一开口51内,第二电极30和传感层31位于第二开口52内;公共电极60,公共电极60整层覆盖发光层21和传感层31,发光层21位于第一电极20与公共电极60之间,传感层31位于第二电极30和公共电极60层之间;其中,驱动背板10获取第二电极30上的信号,并输出驱动信号至第一电极20,以根据传感层31输出的对应预设目标移动的信号控制发光层21发光。具体地,请参阅图1,驱动背板10可包括硅基板,能够为微显示装置提供缓冲、保护或支撑等作用。驱动背板10中可设置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可包括薄膜晶体管和多条信号走线。驱动背板1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20和多个第二电极30,第一电极20和第二电极30可通过驱动背板10上的过孔11与驱动背板10中的驱动电路中电连接。在此基础上,请参阅图1,于第二电极30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设置传感层31,传感层31位于第二电极30之上并覆盖第二电极30。传感层31的材质可以是非晶硅(amorphoussilicon,a-Si)、低温多晶硅(LowTemperaturePoly-Silicon,LTPS,又称p-Si)或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GrapheneOxide,rGO)。可选地,于第二电极30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设置传感层31之后,请参阅图1,还设置多个第三电极40,第三电极40位于第一电极20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并覆盖第一电极20,以及第三电极40位于传感层31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并覆盖传感层31。优选地,第三电极40的材质包括透明氧化铟锡(ITO)。设置像素定义层50,像素定义层50包括多个第一开口51和多个第二开口52,其中,第一电极20位于第一开口51内,第二电极30和传感层31位于第二开口52内,可选地,第一电极20以及第三电极40位于第一开口51内,第二电极30、传感层31以及第三电极40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驱动背板,所述驱动背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n传感层、像素定义层和发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一开口和多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传感层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内;/n公共电极,所述公共电极整层覆盖所述发光层和所述传感层,所述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公共电极之间,所述传感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公共电极层之间;/n其中,所述驱动背板获取所述第二电极上的信号,并输出驱动信号至所述第一电极,以根据所述传感层输出的对应预设目标移动的信号控制所述发光层发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背板,所述驱动背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
传感层、像素定义层和发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一开口和多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传感层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内;
公共电极,所述公共电极整层覆盖所述发光层和所述传感层,所述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公共电极之间,所述传感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公共电极层之间;
其中,所述驱动背板获取所述第二电极上的信号,并输出驱动信号至所述第一电极,以根据所述传感层输出的对应预设目标移动的信号控制所述发光层发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包括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蓝色发光单元;所述传感层包括多个传感单元;
所述红色发光单元、所述绿色发光单元、所述蓝色发光单元以及所述传感单元呈田字型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4个所述红色发光单元、4个所述绿色发光单元或4个所述蓝色发光单元呈田字型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微透镜阵列层,所述微透镜阵列层位于所述传感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对应所述传感层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第一开口之间还设置有第三开口,所述公共电极覆盖所述第三开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晓松郭丰周文斌张峰孙剑高裕弟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梦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