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收合儿科婴儿床的底框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42202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收合儿科婴儿床的底框架装置,包括第一底框架和第二底框架,第一底框架的右侧和第二底框架的左侧铰接,第一底框架和第二底框架底部的后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腿,第一支撑腿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柱,连接柱的一侧开设有通孔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该可收合儿科婴儿床的底框架装置,通过滑动杆、限位套筒、连接板、固定块、铰接杆、连接块、夹持块、弹簧和摩擦板的配合,使得滑动杆左右移动可以带动两个摩擦板之间的相互远离和相互靠拢,实现儿科婴儿床与大床边的闲置边缘的连接固定,使儿科婴儿床叠放于大床上,让宝宝可与父母同睡又拥有独立睡眠空间,并且方便父母照顾宝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收合儿科婴儿床的底框架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用具
,具体为一种可收合儿科婴儿床的底框架装置。
技术介绍
婴儿床是指给婴幼儿使用的床。现在的婴儿床款式多种多样,功能和价格也是相差也很大,选择时要注意安全和实用相结合的原则。婴儿床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父母应给予重视,及时排除隐患。婴儿床油漆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关键要看是否含有重金属和甲醛等有害成分。婴儿床可分为:实木婴儿床(有漆无漆两种)、竹婴儿床、藤制婴儿床、多种材料混合婴儿床。现有的儿科婴儿床和大人的床是分开的,但是由于婴儿年龄较小需要大人的照看,分离的两张床不方便宝宝的父母及时照顾到孩子,因此某些父母为了照顾到孩子而选择坐着陪伴自己的孩子,增大了父母的劳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收合儿科婴儿床的底框架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儿科婴儿床和大人的床是分开的,但是由于婴儿年龄较小需要大人的照看,分离的两张床不方便宝宝的父母及时照顾到孩子的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可收合儿科婴儿床的底框架装置,包括第一底框架和第二底框架,所述第一底框架的右侧和第二底框架的左侧铰接,所述第一底框架和第二底框架底部的后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腿,所述第一支撑腿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一侧开设有通孔槽,且通孔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杆,所述连接柱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套筒,且限位套筒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滑动杆的前端依次贯穿通孔槽、限位套筒和连接板并延伸至连接板的外部,且滑动杆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前后两侧的上下两侧均铰接有铰接杆,且连接板前侧的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两个所述连接块的前后两侧均铰接有夹持块,所述铰接杆远离固定块的一端与夹持块的一侧铰接,两个所述夹持块上下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弹簧,两个所述弹簧上下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摩擦板。优选的,所述滑动杆的外表面且位于通孔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拉动杆,所述拉动杆远离滑动杆的一端贯穿通孔槽并延伸至通孔槽的外部。优选的,所述拉动杆的外表面且位于通孔槽的外部套设有固定套筒,所述连接柱的一侧且位于通孔槽的两侧开设有与固定套筒相匹配的固定槽,且固定槽与通孔槽相连通。优选的,所述第一底框架和第二底框架底部的前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腿,且第二支撑腿的底部铰接有空心柱。优选的,所述空心柱的一侧贯穿有插销,所述插销的一端依次贯穿空心柱和连接腿并延伸至空心柱的外部,所述空心柱的外表面开设有与插销相匹配的插销孔,插销孔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优选的,所述空心柱的内腔滑动连接有连接腿,所述第一底框架和第二底框架的铰接处、第二支撑腿和空心柱的铰接处均通过螺栓固定,且连接腿和第一支撑腿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收合儿科婴儿床的底框架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可收合儿科婴儿床的底框架装置,通过在第一底框架的右侧和第二底框架的左侧铰接,第一底框架和第二底框架底部的后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腿,第一支撑腿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柱,连接柱的一侧开设有通孔槽,且通孔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杆,连接柱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套筒,且限位套筒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滑动杆的前端依次贯穿通孔槽、限位套筒和连接板并延伸至连接板的外部,且滑动杆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固定块的前后两侧的上下两侧均铰接有铰接杆,且连接板前侧的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两个连接块的前后两侧均铰接有夹持块,铰接杆远离固定块的一端与夹持块的一侧铰接,两个夹持块上下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弹簧,两个弹簧上下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摩擦板,通过滑动杆、限位套筒、连接板、固定块、铰接杆、连接块、夹持块、弹簧和摩擦板的配合,使得滑动杆左右移动可以带动两个摩擦板之间的相互远离和相互靠拢,实现儿科婴儿床与大床边的闲置边缘的连接固定,使儿科婴儿床叠放于大床上,让宝宝可与父母同睡又拥有独立睡眠空间,并且方便父母照顾宝宝。(2)、该可收合儿科婴儿床的底框架装置,通过在第一底框架的右侧和第二底框架的左侧铰接,滑动杆的外表面且位于通孔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拉动杆,拉动杆远离滑动杆的一端贯穿通孔槽并延伸至通孔槽的外部,拉动杆的外表面且位于通孔槽的外部套设有固定套筒,连接柱的一侧且位于通孔槽的两侧开设有与固定套筒相匹配的固定槽,且固定槽与通孔槽相连通,通过第一底框架的右侧和第二底框架的左侧铰接,使得婴儿床可以收合,不使用时收合可以节省空间,通过滑动杆、拉动杆、固定套筒和固定槽的配合,使得固定套筒与固定槽相匹配可以将滑动杆固定位置,并且固定的位置可以调节,以此来适应不同大小的大床边的闲置边缘,增加了装置的适配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右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连接柱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第一底框架;2、第二底框架;3、第一支撑腿;4、空心柱;5、连接柱;6、通孔槽;7、滑动杆;8、限位套筒;9、连接板;10、固定块;11、铰接杆;12、连接块;13、夹持块;14、弹簧;15、摩擦板;16、拉动杆;17、固定套筒;18、固定槽;19、插销;20、第二支撑腿;21、连接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收合儿科婴儿床的底框架装置,包括第一底框架1和第二底框架2,第一底框架1和第二底框架2底部的前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腿20,且第二支撑腿20的底部铰接有空心柱4,空心柱4的一侧贯穿有插销19,插销19的一端依次贯穿空心柱4和连接腿21并延伸至空心柱4的外部,空心柱4的外表面开设有与插销19相匹配的插销孔,插销孔的数量设置为多个,空心柱4的内腔滑动连接有连接腿21,且连接腿21和第一支撑腿3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第一底框架1和第二底框架2的铰接处、第二支撑腿20和空心柱4的铰接处均通过螺栓固定,第一底框架1的右侧和第二底框架2的左侧铰接,第一底框架1和第二底框架2底部的后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腿3,第一支撑腿3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柱5,连接柱5的一侧开设有通孔槽6,且通孔槽6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杆7,连接柱5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套筒8,且限位套筒8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9,滑动杆7的前端依次贯穿通孔槽6、限位套筒8和连接板9并延伸至连接板9的外部,且滑动杆7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0,固定块10的前后两侧的上下两侧均铰接有铰接杆11,且连接板9前侧的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12,两个连接块12的前后两侧均铰接有夹持块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收合儿科婴儿床的底框架装置,包括第一底框架(1)和第二底框架(2),所述第一底框架(1)的右侧和第二底框架(2)的左侧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框架(1)和第二底框架(2)底部的后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腿(3),所述第一支撑腿(3)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柱(5),所述连接柱(5)的一侧开设有通孔槽(6),且通孔槽(6)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杆(7),所述连接柱(5)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套筒(8),且限位套筒(8)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9),所述滑动杆(7)的前端依次贯穿通孔槽(6)、限位套筒(8)和连接板(9)并延伸至连接板(9)的外部,且滑动杆(7)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0),所述固定块(10)的前后两侧的上下两侧均铰接有铰接杆(11),且连接板(9)前侧的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12),两个所述连接块(12)的前后两侧均铰接有夹持块(13),所述铰接杆(11)远离固定块(10)的一端与夹持块(13)的一侧铰接,两个所述夹持块(13)上下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弹簧(14),两个所述弹簧(14)上下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摩擦板(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收合儿科婴儿床的底框架装置,包括第一底框架(1)和第二底框架(2),所述第一底框架(1)的右侧和第二底框架(2)的左侧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框架(1)和第二底框架(2)底部的后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腿(3),所述第一支撑腿(3)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柱(5),所述连接柱(5)的一侧开设有通孔槽(6),且通孔槽(6)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杆(7),所述连接柱(5)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套筒(8),且限位套筒(8)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9),所述滑动杆(7)的前端依次贯穿通孔槽(6)、限位套筒(8)和连接板(9)并延伸至连接板(9)的外部,且滑动杆(7)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0),所述固定块(10)的前后两侧的上下两侧均铰接有铰接杆(11),且连接板(9)前侧的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12),两个所述连接块(12)的前后两侧均铰接有夹持块(13),所述铰接杆(11)远离固定块(10)的一端与夹持块(13)的一侧铰接,两个所述夹持块(13)上下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弹簧(14),两个所述弹簧(14)上下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摩擦板(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收合儿科婴儿床的底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杆(7)的外表面且位于通孔槽(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拉动杆(16),所述拉动杆(16)远离滑动杆(7)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敏黄河清刘行波
申请(专利权)人:十堰市太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