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功率解耦电路
本技术涉及逆变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功率解耦电路。
技术介绍
现存的解耦技术主要有PV级功率解耦、DC-link级、AC级三大类。针对PV级功率解耦,东京都立大学shimizu教授曾提出一种带解耦电路的逆变器,利用解耦电路中的电感电容谐振。使得当励磁电流逐渐降低至零时,将励磁绕组的磁化能量转移到解耦电容存储;之后励磁电流反向增大,将解耦电容中存储的能量按照正弦变化的规律传递给副边负载侧。这种方法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上在电路运行过程中会存在能量利用率低,解耦过程能量损耗大,效率不高的缺陷。而且磁化过程需考虑磁复位的问题,此外,漏磁的设计也比较复杂。针对该方案存在的缺陷,学者们陆续提出了一些改进型方案,如胡海兵教授设计的两款新型逆变器,其能量利用率得到较大提升,但该方案中参与解耦的电路元件很多,如此在开关的过程中产生附加开关损耗,这无形中又增加了不必要的能量损失。Zare则在此方案的基础上对功率解耦电路进行简化处理,且引入软开关技术来降低电路的开关损耗,但是控制策略设计又复杂了很多。对于DC-li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功率解耦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电感和解耦电容;所述第一桥臂、所述第二桥臂和所述解耦电容并联;/n所述第一桥臂包括第一二极管开关电路和第二二极管开关电路;所述第一二极管开关电路的一端与所述解耦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解耦电容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开关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开关电路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开关电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的另一端与逆变器的输出端的正极连接;/n所述第二桥臂包括第三二极管开关电路和第四二极管开关电路;所述第三二极管开关电路的一端与所述解耦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解耦电容的负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开关电路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功率解耦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电感和解耦电容;所述第一桥臂、所述第二桥臂和所述解耦电容并联;
所述第一桥臂包括第一二极管开关电路和第二二极管开关电路;所述第一二极管开关电路的一端与所述解耦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解耦电容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开关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开关电路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开关电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的另一端与逆变器的输出端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桥臂包括第三二极管开关电路和第四二极管开关电路;所述第三二极管开关电路的一端与所述解耦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解耦电容的负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开关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开关电路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二极管开关电路的另一端和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的负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率解耦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极管开关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解耦电容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二极管开关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电感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二极管开关电路包括第三开关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解耦电容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四二极管开关电路包括第四开关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发射极和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的负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率解耦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包括第三桥臂、第四桥臂和逆变电容;所述第三桥臂、所述第四桥臂和所述逆变电容并联;所述逆变电容的正极连接电源的正极,所述逆变电容的负极连接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三桥臂包括第五二极管开关电路和第六二极管开关电路;所述第五二极管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勇高,付伟东,刘鹏,樊越,迮思源,柴成凯,常玉,严胜,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