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装置及解码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17245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34
通信装置具有:编码部,其对冻结比特串以及第2比特串进行基于第2编码方式的编码,而生成第2编码比特串,其中所述第2比特串由第1比特串和对所述第1比特串进行基于第1编码方式的编码而生成的第1编码比特串构成;以及发送部,其发送由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生成的发送信号,所述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决定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通信装置及解码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被作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或者基站使用的通信装置。
技术介绍
在3GPP(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第三代合伙伙伴项目)中,为了实现系统容量的进一步大容量化、数据传输速度的进一步高速化、无线区间的进一步低延迟化等,开展了称作5G的无线通信方式的研究。在5G中,为了满足实现10Gbps以上的吞吐量,同时使无线区间的延迟成为1ms以下这样的要求条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无线技术的研究。由于在5G中采用与LTE不同的无线技术的可能性高,因此在3GPP中,将支持5G的无线网络称为新的无线网络(NR:NewRadio:新空口),从而与支持LTE的无线网络区分。在5G中,主要设想了eMBB(extendedMobileBroadband:扩展移动宽带)、mMTC(MassiveMachineTypeCommunication:大型机器类型通信)、URLLC(UltraReliabilityandLowLatencyCommunication:超可靠性和低延迟通信)这3个用例。例如,在eMBB中要求进一步的高速·大容量化,与此相对,在mMTC中,要求大量终端连接·低功耗,在URLLC中,要求高可靠·低延迟。为了实现这些要求条件,在移动通信中,在不可或缺的信道编码中,也需要满足这些条件。作为能够实现上述的要求条件的候选,具有极化(Polar)码(非专利文献1)。极化码是根据通信路径极化这一想法,能够实现渐进于香农极限(Shannonlimit)的特性的纠错码。此外,作为极化码的解码方法,通过使用简易的逐次消除解码方法(SCD:SuccessiveCancellationDecoding,逐次消除解码),从而能够以低运算量、低功耗实现优异的特性。此外,作为极化码的解码方法,已知有改善了SCD的特性的逐次消除列表解码方法(SCLD:SuccessiveCancellationListDecoding:逐次消除列表解码)、以及进一步改善了特性的、使用CRC(CyclicRedundancyCheck:循环冗余校验)的逐次消除列表解码方法(CRC-aidedSCLD)(非专利文献2)。在CRC-aidedSCLD中,得到似然高的多个(plural)序列(比特串),从中选择CRC判定为成功的1个序列作为最终的解码结果。现有技术文献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E.Arikan,“ChannelPolarization:AMethodforConstructingCapacity-AchievingCodesforSymmetricBinary-InputMemorylessChannels,”IEEETrans.Inf.Theory,vol.55,no.7,pp.3051-3073,July2009.非专利文献2:三木信彦,永田聡,“Polar符号の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への適用と5G標準化動向,”進学技報,vol.116,no.396,RCS2016-271,pp.205-210,2017年1月非专利文献3:3GPPTS36.321V14.1.0(2016-12)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NR中,设想了对下行控制信道(DownlinkControlChannel)应用极化码的情况。在现有的LTE中,基站对下行控制信息附加CRC(以下,将“CRC”使用为具有校验用的值的意思),对利用RNTI(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对CRC进行屏蔽(masking)后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向用户装置发送该信息。接收到该信息的用户装置在该信息的解码处理中,使用通过用户装置自身具有的RNTI进行了解屏蔽(unmasking)的CRC进行判定,从而进行接收到的信息是否是发送给用户装置自身的信息的判定。但是,在使用在现有的LTE中未使用的极化码的情况下,不清楚如何应用RNTI。根据RNTI的应用方法,认为用户装置将以自身为目的地的控制信息误识别为不是正确的控制信息(即,CRC校验失败),或者将不是以自身为目的地的控制信息的控制信息误识别为是以自身为目的地的控制信息的可能性变高。这些可能性被称为误报率(FalseAlarmRate)。此外,也可以将其称为误检测率。此外,例如,当针对下行控制信息等的有效载荷(payload)执行极化编码(PolarEncoding)时,即使有效载荷尺寸不同,有时编码比特长度也相同,在极化解码器侧中,不容易进行有效载荷尺寸的确定。另外,设想了不仅在从基站到用户装置的下行链路通信中使用极化码以及RNTI这样的标识符,也能够在从用户装置到基站的上行链路通信、以及用户装置之间的侧链路通信中使用极化码以及RNTI这样的标识符。即,上述的问题不仅是在从基站到用户装置的下行链路通信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也是在从用户装置到基站的上行链路通信、用户装置之间的侧链路通信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将用户装置、以及基站等的装置总称为通信装置。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当在接收侧对被编码过的比特串进行解码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有效载荷尺寸的确定。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根据所公开的技术,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具有:编码部,其对冻结比特串以及第2比特串进行基于第2编码方式的编码,而生成第2编码比特串,其中所述第2比特串由第1比特串和对所述第1比特串进行基于第1编码方式的编码而生成的第1编码比特串构成;以及发送部,其发送由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生成的发送信号,所述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决定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当在接收侧对被编码过的比特串进行解码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有效载荷尺寸的确定。附图说明图1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图,示出具有基站20和用户装置10的结构。图1B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图,示出具有用户装置10和用户装置15的结构。图2是用于说明极化码的编码的示例的图。图3是用于说明极化码的解码的示例的图。图4是用于说明极化码的解码的示例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极化码的解码的示例的图。图6A是用于说明方法1的编码处理的图,示出处理的流程的概要。图6B是用于说明方法1的编码处理的图,示出编码的动作。图7A是用于说明方法1的解码处理的图,示出处理的流程的概要。图7B是用于说明方法1的解码处理的图,示出解码的动作。图8A是用于说明方法2的编码处理的图,示出处理的流程的概要。图8B是用于说明方法2的编码处理的图,示出编码的动作。图9是用于说明方法2的编码处理的图。图10A是用于说明方法2的解码处理的图,示出处理的流程的概要。图10B是用于说明方法2的解码处理的图,示出解码的动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信装置,其中,所述通信装置具有:/n编码部,其对冻结比特串以及第2比特串进行基于第2编码方式的编码,而生成第2编码比特串,其中所述第2比特串包括第1比特串和对所述第1比特串进行基于第1编码方式的编码而生成的第1编码比特串;以及/n发送部,其发送根据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生成的发送信号,/n所述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决定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129 JP 2017-2294961.一种通信装置,其中,所述通信装置具有:
编码部,其对冻结比特串以及第2比特串进行基于第2编码方式的编码,而生成第2编码比特串,其中所述第2比特串包括第1比特串和对所述第1比特串进行基于第1编码方式的编码而生成的第1编码比特串;以及
发送部,其发送根据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生成的发送信号,
所述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决定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根据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变更所述冻结比特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田一树永田聪王闰昕那崇宁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