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极板及燃料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1290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极板及燃料电池,双极板包括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的正面形成有多个凹槽和多个凸起,多个凹槽间隔设置,相邻凹槽之间均形成有凸起;凹槽的底面和侧面在极板的反面形成为凸起结构,凸起的底面和侧面在极板的反面形成为凹槽结构,二极板采用激光焊接在一起。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流场成型简单,整体装配方式简单,组装后的风冷电堆结构可适用于无人机、小型备用电源或小功率的燃料电池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极板及燃料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极板及燃料电池。
技术介绍
氢能作为21世纪清洁能源已经得到了重大发展,其中氢燃料电池作为氢能利用的典型示范已经开始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文件中,已经将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列入了重大发展项目。燃料电池汽车不同于一般的内燃机和锂电池汽车,它类似于内燃机和锂电池的结合体,动力部分采用燃料电池,通过加入氢气发生电化学反应,生成电流。燃料电池本身不用充电,只需要充氢气和空气发生电化学反应,氢气充灌只需要5分钟,续航里程可以达到5百多公里,远超过锂电池的续航里程。燃料电池电堆结构(以下简称电堆)主要构成部件为:端板、双极板(又称隔板)、膜电极(包含碳纸扩散层、电解质膜、催化层)。承担反应物(氢气和氧气)主要是双极板,双极板分为阴极板(氧气侧)和阳极板(氢气侧),材料分为金属板、石墨板和复合板。石墨双极板优点是耐腐蚀,导电能力强,缺点是易碎,体积大,电堆体积比功率小。金属板优点是强度高,导电能力强,导热能力强,缺点是耐腐蚀性能差(需表面涂层解决腐蚀问题)。双极板最主要的是流场的设计,极板流场本身必须满足反应物分布均匀,同时由于氢气与氧气反应会生成水(在氧气侧生成),因此双极板的阴极板(氧气侧)的流场设计就更加重要。阴极反应气体氧气通入极板后,与阳极氢气侧电解出的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同时电子经集流板汇聚在一起形成电流。电化学反应的同时会有反应热生成,极板中间必须留有冷却水通道,用于冷却水将电池反应内部的热量带走,防止温度过高破坏催化剂的活性和质子交换膜因为温度过高而干燥破裂,膜干燥后也无法使得质子通过,电堆输出功率会变低。综上,极板的流场必须满足以下几点要求:反应物分布均匀,易于排水,冷却水通道必须满足可以及时带走反应热量。目前的金属板流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平直流道、蛇形流道、交指型流道、点状流场、网状流场、仿生流场以及丰田独创的3D流场。其中平直流场与蛇形流场是目前商业化最普及的流场结构,其余流场主要是实验室研究阶段,3D流场限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工艺技术难度较高。关于流场的结构,国内外已经有较多的申请专利,如CN1519969A,CN1813367A等。以上所展示的较为复杂的流道结构,主要搭配适用于水冷电堆,单片双极板可产生较大的功率,因此需要配置专门的冷却水流道进行电堆内部的化学反应热冷却。对于小功率使用的场景,本身不需要大功率电堆,比如无人机、小型备用电源等,对于电堆体积和重量有较大的要求,自身所需要的功率较低。因此可以采用风冷电堆结构,减少燃料电池冷却系统投入,同时又能将极板的结构设计简单,降低了极板冲压成型和焊接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极板及燃料电池,以解决现有双极板其流道结构复杂,成型难度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双极板,其结构简单,成型容易,可通过空气进行冷却,取消了水冷却装置,简化了整个系统配置。具体地:一种双极板,包括: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第一极板包括正面和反面,第一极板的正面形成有多个第一凹槽和多个第一凸起,多个第一凹槽间隔设置,相邻第一凹槽之间均形成有第一凸起;第一凹槽的底面和侧面在第一极板的反面形成为凸起结构,第一凸起的底面和侧面在第一极板的反面形成为凹槽结构;第二极板包括正面和反面,第二极板的正面形成有多个第二凹槽和多个第二凸起,多个第二凹槽间隔设置,相邻第二凹槽之间均形成有第二凸起;第二凹槽的底面和侧面在第二极板的反面形成为凸起结构,第二凸起的底面和侧面在第二极板的反面形成为凹槽结构;第一极板的反面与第二极板的反面相临的固定在一起;第一凹槽沿双极板的横向延伸,第二凹槽沿双极板的纵向延伸。优选地,第一极板为金属板,通过冲压形成所述第一凹槽、第一凸起;和/或,第二极板为金属板,通过冲压形成所述第二凹槽、第二凸起。优选地,第一凹槽形成为第一流道,第二凹槽形成为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均为直流道。优选地,第一极板的反面与第二极板的反面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优选地,部分第一凸起由多段凸起段组成,相邻凸起段之间形成间隔段,间隔段的背面为平坦部,上述平坦部作为第一极板的反面与第二极板反面焊接时的焊接点。优选地,第一极板还形成有第一进气孔和导流结构,导流结构用于将从第一进气孔进入的气体导流到第一凹槽内。优选地,第一凹槽的宽度从其底面向其开口逐渐增大;和/或,第二凹槽的宽度从其底面向其开口逐渐增大。优选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的延伸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包括电堆结构,电堆结构包括上端板、下端板和双极板,上端板、下端板和双极板通过紧固件固定在一起,所述双极板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双极板。优选地,燃料电池为风冷燃料电池,上端板在双板板的横向方向上分别形成有氢气进气口、氢气出气口,电堆结构在双极板的纵向两侧分别形成有氧气进气面、氧气出气面,双板板的横向长度大于其纵向长度。通过以上设置,本专利技术的风冷燃料电池双极板,可冲压形成,极板流场成型简单,整体装配方式简单。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附图说明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双极板的立体示意图(部分剖开)。图2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左端)。图3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右端)。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双极板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部分剖开)。图5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左端)。图6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右端)。图7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第一极板立体示意图。图8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第二极板立体示意图。图9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流道截面尺寸示意图。图10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电堆立体示意图。其中:1-双极板,2-第一极板,3-第二极板,4-电堆结构;21-第一凹槽,22-第一凸起,23-导流结构,24-氢气进气孔,25-凸起段;31-第二凹槽,32-第二凸起;41-上端板,42-下端板,43-紧固件,44-氢气进气口,45-氢气出气口;A-脊背宽度,B-流道宽度,C-流道深度。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例。然而,示例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例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极板(1),包括:第一极板(2)和第二极板(3),其特征在于:第一极板(2)包括正面和反面,第一极板(2)的正面形成有多个第一凹槽(21)和多个第一凸起(22),多个第一凹槽(21)间隔设置,相邻第一凹槽(21)之间均形成有第一凸起(22);第一凹槽(21)的底面和侧面在第一极板(2)的反面形成为凸起结构,第一凸起(22)的底面和侧面在第一极板(2)的反面形成为凹槽结构;/n第二极板(3)包括正面和反面,第二极板(3)的正面形成有多个第二凹槽(31)和多个第二凸起(32),多个第二凹槽(31)间隔设置,相邻第二凹槽(31)之间均形成有第二凸起(32);第二凹槽(31)的底面和侧面在第二极板(3)的反面形成为凸起结构,第二凸起(32)的底面和侧面在第二极板(3)的反面形成为凹槽结构;/n第一极板(2)的反面与第二极板(3)的反面相临的固定在一起;/n第一凹槽(21)沿双极板(1)的横向延伸,第二凹槽(31)沿双极板(1)的纵向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极板(1),包括:第一极板(2)和第二极板(3),其特征在于:第一极板(2)包括正面和反面,第一极板(2)的正面形成有多个第一凹槽(21)和多个第一凸起(22),多个第一凹槽(21)间隔设置,相邻第一凹槽(21)之间均形成有第一凸起(22);第一凹槽(21)的底面和侧面在第一极板(2)的反面形成为凸起结构,第一凸起(22)的底面和侧面在第一极板(2)的反面形成为凹槽结构;
第二极板(3)包括正面和反面,第二极板(3)的正面形成有多个第二凹槽(31)和多个第二凸起(32),多个第二凹槽(31)间隔设置,相邻第二凹槽(31)之间均形成有第二凸起(32);第二凹槽(31)的底面和侧面在第二极板(3)的反面形成为凸起结构,第二凸起(32)的底面和侧面在第二极板(3)的反面形成为凹槽结构;
第一极板(2)的反面与第二极板(3)的反面相临的固定在一起;
第一凹槽(21)沿双极板(1)的横向延伸,第二凹槽(31)沿双极板(1)的纵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板(1),其特征在于:第一极板(2)为金属板,通过冲压形成所述第一凹槽(21)、第一凸起(22);和/或,第二极板(3)为金属板,通过冲压形成所述第二凹槽(31)、第二凸起(32)。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双极板(1),其特征在于:第一凹槽(21)形成为第一流道,第二凹槽(31)形成为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均为直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双极板(1),其特征在于:第一极板(2)的反面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磊张威肖彪刘智亮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