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壤重金属镉和铬污染的修复布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0989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土壤重金属镉和铬污染的修复布料装置,包括阵列分布的下支架框,所述下支架框上设有轴向阵列分布的竖支架,其中两侧的竖支架之间还设有镜像分布的稳定杆,竖支架上端共同设有上支架框,上支架框内还设有加固块,竖支架之间还设有匀料框,匀料框与竖支架之间均设有阵列分布的连接弹簧,上支架框上端设有存料框,存料框内设有存料槽,存料框下端设有斜滑料仓,斜滑料仓下端设有缓冲料管,缓冲料管下端设有流量阀,流量阀下端设有出料管,下支架框下端还设有两排阵列分布的滚轮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提高了布料效率,重金属改良剂中还添加了微生物菌剂,利用微生物与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复合,具有成本低、高效改良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土壤重金属镉和铬污染的修复布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土壤重金属处理
,具体是一种土壤重金属镉和铬污染的修复布料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含重金属的污染物通过灌溉、干湿沉降等多种途径进入土壤,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富集,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作)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癌症和其它疾病等。此外,土地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它次生生态环境问题。国内外已发展起来的土壤修复技术很多,按照其修复方式可以将它们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种。原位修复是指在现场条件下直接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的方法。常见的原位修复技术有:原位气相抽取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原位土壤冲洗技术、原位电动力修复技术、原位电磁波加热技术、原位玻璃化技术等。异位修复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挖出来集中处理。常见的异位修复技术有:清洗、焚烧处理、热处理和生物反应器等多种方法。这是早期常用的方法。由于该法涉及挖土和运土,因而它具有处理成本高、不能处理深度污染(如污染物渗入饱和层土壤及地下水)的土壤、不能处理建筑物下面的土壤、会破坏原土壤结构及生态环境等缺点。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有物理、化学和生物3大类,物理法(翻地、换土、电磁富集、淋洗等)、生物法(植物富集固定(CN201110160731.9)、微生物富集和降低毒性)和化学法(改良剂还原、吸附),这些方法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修复作用,但是都存在自己的缺陷。物理法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生物法周期长且机理不清楚。其中化学法由于见效快,可操作性强,因此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目前化学法主要有纳米铁粉还原(CN201010230014.4)和螯合(CN201010229992.7)等,主要针对土壤重金属淋洗液的处理,但是其成本较高且易造成二次污染。据报道,对lhm2面积的污染土壤进行工程治理(客土),每lm深土体的耗费高达800-2400万美元,如此惊人的代价迫使人类寻求新的防治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一种低成本、高效、简便、环境友好的新型化学修复方法。植物修复就是一种投资少、能持久、适宜大面积污染治理的一种方法。此外,土壤重金属改良剂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修复方法,可直接使用也可以肥料为载体,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结合植物修复和改良剂技术处理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其可以有效将土壤中重金属离子如六价铬等高价重金属离子还原成低价态离子,且筛选对重金属富集能力强的植物,结合植物修复作用,即可以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又可以将重金属离子吸附固定控制其迁移,因此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重金属镉和铬污染的修复布料装置,可降低土壤高价重金属离子(镉和铬)含量40%以上;可将重金属离子尽可能保持在污染区域内,降低其迁移率30%以上;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容量15%以上;减少养分流失25%以上;使作物增产20%以上,具有显著的降低重金属毒性,控制重金属迁移,以及保水、保肥、松土等多种功效。本技术的方法主要包括:(1)选择主要受重金属镉和铬污染的土壤;(2)向土壤中均匀投放适量的改良剂,所述改良剂作为土壤的肥料,主要包括钙基膨润土、赤泥、膨化稻壳、硫代硫酸钠和活性污泥霉菌菌丝球;(3)在上述投放改良剂的土壤中种植月季和东南景天。其中,钙基膨润土: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能够有效吸附金属离子,且钙基性质能够起到部分离子交换的作用;此外,钙基膨润土和膨化稻壳的吸附性能以及赤泥的固定化作用将土壤中重金属离子进行固定,阻止其通过淋溶和径流迁移;利用硫代硫酸钠将高价重金属离子(如六价铬离子)还原成低价态(如三价铬离子),从而降低其毒性和溶解性;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一株对重金属Cr(VI)有很强吸附能力的霉菌菌株G-28,G-28对土壤中铬的吸附率高达65%以上。针对富集重金属镉和铬,尤其针对吸附镉的植物进行了筛选试验,对12种植物进行了试验研究,具体包括黑麦草、马铃薯、油菜、金桔、麦冬、菊花、月季、六月雪、燕麦、向日葵、东南景天和蓝桉等植物为试材,最后筛选出月季和东南景天是较好的土壤中铬和镉的富集植物。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土壤重金属镉和铬污染的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重量计,将30份的钙基膨润土与20份赤泥混合均匀,搅拌25分钟,然后干燥并粉碎成200目;S2:按重量计,将S1得到的物质,与10份膨化稻壳以及5份硫代硫酸钠均匀混合,最后添加1份活性污泥霉菌菌株G-28即得到土壤重金属改良剂;S3:将S2中得到的重金属改良剂按照每亩20kg用量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然后耕地种植植物即可。进一步地,所述硫代硫酸钠粉碎为200目。进一步地,所述膨化稻壳为200目,含碳量50%的膨化稻壳。进一步地,所述植物具体包括黑麦草、马铃薯、油菜、金桔、麦冬、菊花、月季、六月雪、燕麦、向日葵、东南景天和蓝桉其中的两种及以上.进一步地,所述改良剂按质量百分比计,其由下述组分组成:钙基膨润土25~45%,赤泥15~25%,膨化稻壳10~20%,硫代硫酸钠5~10%,活性污泥霉菌菌丝球1~2%。一种土壤重金属镉和铬污染的修复布料装置,包括阵列分布的下支架框,所述下支架框上设有轴向阵列分布的竖支架,其中两侧的竖支架之间还设有镜像分布的稳定杆,竖支架上端共同设有上支架框,上支架框内还设有加固块,竖支架之间还设有匀料框,匀料框与竖支架之间均设有阵列分布的连接弹簧,上支架框上端设有存料框,存料框内设有存料槽,存料框下端设有斜滑料仓,斜滑料仓下端设有缓冲料管,缓冲料管下端设有流量阀,流量阀下端设有出料管,下支架框下端还设有两排阵列分布的滚轮板。进一步地,所述匀料框内设有接料槽,匀料框内设有阵列分布的出料孔,匀料框下端还设有镜像分布的侧板,侧板下端还是设有滑槽板,滑槽板与侧板之间形成滑槽,滑槽内设有挡料板,挡料板上还设有拉手槽,侧板一侧为封闭的。进一步地,所述滚轮板之间设有阵列分布的滚轮杆,滚轮杆上均设有滚轮,滚轮杆两端均设有固定螺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改良剂与普通修复剂相比(50kg/亩),可降低土壤高价重金属离子(镉和铬)含量40%以上;可将重金属离子尽可能保持在污染区域内,降低其迁移率30%以上;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容量15%以上;减少养分流失25%以上;使作物增产20%以上,具有显著的降低重金属毒性,控制重金属迁移,以及保水、保肥、松土等多种功效。2、本技术中重金属改良剂中还添加了微生物菌剂,利用微生物与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复合,其与现有的重金属改良剂相比,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高效改良等优点。3、本技术该土壤重金属镉和铬污染的修复方法便于实施,易于推广,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镉和铬效果高达95.6%以上,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土壤重金属镉和铬污染的修复布料装置,包括阵列分布的下支架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框(1)上设有轴向阵列分布的竖支架(11),其中两侧的竖支架(11)之间还设有镜像分布的稳定杆(12),竖支架(11)上端共同设有上支架框(13),上支架框(13)内还设有加固块(14),竖支架(11)之间还设有匀料框(2),匀料框(2)与竖支架(11)之间均设有阵列分布的连接弹簧(4),上支架框(13)上端设有存料框(3),存料框(3)内设有存料槽(31),存料框(3)下端设有斜滑料仓(32),斜滑料仓(32)下端设有缓冲料管(33),缓冲料管(33)下端设有流量阀(34),流量阀(34)下端设有出料管(35),下支架框(1)下端还设有两排阵列分布的滚轮板(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土壤重金属镉和铬污染的修复布料装置,包括阵列分布的下支架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框(1)上设有轴向阵列分布的竖支架(11),其中两侧的竖支架(11)之间还设有镜像分布的稳定杆(12),竖支架(11)上端共同设有上支架框(13),上支架框(13)内还设有加固块(14),竖支架(11)之间还设有匀料框(2),匀料框(2)与竖支架(11)之间均设有阵列分布的连接弹簧(4),上支架框(13)上端设有存料框(3),存料框(3)内设有存料槽(31),存料框(3)下端设有斜滑料仓(32),斜滑料仓(32)下端设有缓冲料管(33),缓冲料管(33)下端设有流量阀(34),流量阀(34)下端设有出料管(35),下支架框(1)下端还设有两排阵列分布的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卓夏晓武夏太保陈世慧王烁王建飞谢荣焕孟平王兴玉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国祯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