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双目原理的手部静脉血管深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0966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基于双目原理的手部静脉血管深度检测装置,包括近红外光源模块、图像采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和外壳,所述近红外光源模块、图像采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均支撑在外壳上,能够实现通过近红外光短波波段和长波波段照射能测量手部皮肤深度和手部静脉血管深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双目原理的手部静脉血管深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双目原理的手部静脉血管深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静脉成像技术在生物医疗以及特征识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医疗方面,静脉成像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相关资料证明;儿童静脉注射穿刺前两次的成功率仅为42%,成年人第一次静脉注射穿刺的成功率仅为73%。静脉注射失败的原因经过调查,由多种原因构成:静脉注射的液体从穿刺部位漏出来,引起穿刺部位水肿的概率为23%-28%,穿刺不能一次见血的概率为10.87%。患者静脉质量差的原因由多方面导致,血管弹性差、血管较细、贫血、血压低,都会出现静脉注射时手背不能清晰观察到血管的情况,导致穿刺不成功。由于人体浅层皮下组织较多,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色素在皮肤中所占的含量、手部静脉的深度、脂肪层的厚度等,使得经验不足的护士甚至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在静脉注射时注射的失败率居高不下。静脉识别具有非接触性、唯一性、区分活体等优势,疫情期间,非接触式医疗设备需求量也十分大,因此静脉成像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双目原理的手部静脉血管深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近红外光源模块(1)、图像采集模块(2)、图像处理模块(3)和外壳(4),所述近红外光源模块(1)、图像采集模块(2)、图像处理模块(3)均支撑在外壳(4)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双目原理的手部静脉血管深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近红外光源模块(1)、图像采集模块(2)、图像处理模块(3)和外壳(4),所述近红外光源模块(1)、图像采集模块(2)、图像处理模块(3)均支撑在外壳(4)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目原理的手部静脉血管深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光源模块(1)包括短波近红外光源(101)、长波近红外光源(102)、短波近红外光开关(103)、长波近红外光开关(104)和光源功率控制器(105),所述外壳(4)上设有第一支撑杆(106)和第三支撑杆(108),第一支撑杆(106)左右对称的设有两个,第一支撑杆(106)下端设有第二支撑杆(107),短波近红外光源(101)安装在第二支撑杆(107)上,第三支撑杆(108)上端设有第一舵机(109),长波近红外光源(102)左端与第一舵机(109)输出端连接,短波近红外光源(101)与短波近红外光开关(103)由连接线连接,长波近红外光源(102)与长波近红外光开关(104)由连接线连接,短短波近红外光源(101)、长波近红外光源(102)均与光源功率控制器(105)由连接线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目原理的手部静脉血管深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采集模块(2)包括第一相机(201)、第二相机(202)、双目固定支架(203)、短波滤波片(204)和长波滤波片(205),所述第一相机(201)和第二相机(202)横向并排放置在双目固定支架(203)上,短波滤波片(204)和长波滤波片(205)通过第二舵机(206)连接固定在第一支撑杆(106)上,第一相机(201)、第二相机(202)均通过导轨滑块副与双目固定支架(203)之间滑动连接,左侧第一支撑杆(106)上端设有第三舵机(207),双目固定支架(203)左端与第三舵机(207)输出端连接,右侧第一支撑杆(106)上端设有支撑平板(208),双目固定支架(203)右端支撑在支撑平板(208)上,所述双目固定支架(203)上设有陀螺仪(209)。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目原理的手部静脉血管深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处理模块(3)用于提取在图像数据中的皮肤和静脉信息,进行相机标定、图像采集、噪声过滤、图像增强、静脉血管提取、去除畸变、特征点匹配、深度计算、三维图像重建九个步骤。


5.一种基于双目原理的手部静脉血管深度检测方法,利用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开启设备,让待测人员的手紧握红外光源;
2)开启长波近红外光源,将光源功率设置为最低;
3)开启图像采集模块,观察图像,并调节光源适合功率;
4)多角度拍摄标定板,在MATLAB中进行第一相机和第二相机的相机标定;
5)用图像采集模块对第一相机和第二相机的手部皮肤图像数据进行提取;
6)采用中值滤波算法对图像进行去噪;
7)采用直方图均衡法对图像进行增强;
8)去除畸变,通过调用ster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广渊高晓楠王康王朋李克峰赵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交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