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桩体交叉加固的河道生态护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0274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桩体交叉加固的河道生态护岸,解决现有的河道生态护岸多使用钢筋水泥结构,导致水陆渗透交互性差的问题。生态护岸包括倾斜入水的护岸边坡,所述护岸边坡的下部为乱石护脚,护岸边坡上部为种植土坡,种植土坡上均匀挖设有若干种植坑,种植土坡的坡面和种植坑的坑底铺设有防护网,所述种植坑的坑底交叉插设有普通木桩和带根系的活体树桩,活体树桩的上端自带或扦插有芽条,所述种植坑内填充木柴条,木柴条的上方压实填充回填土,所述种植土坡的坡面和种植坑回填土表面种植草籽。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普通木桩和带根系的活体木桩交叉设置的固土体系,对生态护岸边坡的土体进行固化防护,在保证水陆渗透交互的同时,尽可能稳固护岸的土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桩体交叉加固的河道生态护岸
本专利技术属于河道整治领域,涉及一种河道生态护岸,特别涉及一种双桩体交叉加固的河道生态护岸。
技术介绍
河道的护岸是河道水体和陆地的过渡地带,河道护岸是水域与陆地生态的转换带,维护河道护岸的生态环境稳定,对保持水-陆过渡段生物的多样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也可以使河道有较高的自我调节净化能力,还可以控制水土流失、美化生态环境,改善生活品质,对周边居住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生态护岸指的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河道护坡形式。它是指能在防止河岸坍方之外,还具备使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增强河道自净能力,有一定自然景观效果的河道护坡形式。现有的一些河道生态护岸,多用钢筋水泥的结构,虽然结构维持性好,功能区块分隔明显。但是由于水泥结构的渗透性差,水泥两侧的环境相互隔离,交互性变差,难以发挥护岸水陆过渡的交互优势,水陆生态圈融合度降低,生态环境变差,长期作用下甚至会在水泥护岸的内侧形成淤积,需要清理,有违生态护岸的本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河道生态护岸多使用钢筋水泥结构,导致水陆渗透交互性差,不利于生态圈建立的问题,提供一种双桩体交叉加固的河道生态护岸,以石、木、土的结合形成生态护岸,充分利用护岸自身结构形成水陆交互渗透,建立水陆联合生态圈,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桩体交叉加固的河道生态护岸,包括倾斜入水的护岸边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岸边坡的下部为乱石护脚,乱石护脚的下端不高于河道常水位,乱石护脚的上端不低于河道洪水位,护岸边坡上部为种植土坡,种植土坡上均匀挖设有若干种植坑,种植土坡的坡面和种植坑的坑底铺设有防护网,所述种植坑的坑底插设有普通木桩和带根系的活体树桩,活体树桩的上端自带或扦插有芽条,所述普通木桩和活体树桩交叉插设至坑底的土层下方,所述种植坑内填充木柴条或者卵石,木柴条或者卵石的上方压实填充回填土,所述种植土坡的坡面和种植坑回填土表面种植草籽。本方案中,护岸边坡下端的乱石护脚的乱石堆叠处存在间隙,可以让水体和护岸的土层渗透交互,形成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丰富护岸生态圈,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同时乱石护脚减少了水体对护岸土层的冲刷,护岸边坡上部的种植土坡挖设种植坑,种植坑和种植土坡采用防护网铺设减少土层自然风化滑落,防护网利用种植坑内的填充体压设固定,避免松脱,防护网可以采用大网孔的土工网。每个种植坑利用普通木桩和活体树桩的交叉插设形成X型固定,同时,活体树桩的根系自然生长形成立体的固土根系网,提升抓土能力,同时,在种植坑回填土和种植土坡坡面种植草籽,形成草根网系固土,也避免土层风化滑落。作为优选,所述普通木桩和活体树桩插入坑底的土层下方深度不少于30cm。作为优选,所述普通木桩上端埋设于种植坑回填土之下,活体树桩上端伸出至种植坑回填土之上。作为优选,所述种植坑内的普通木桩竖直设置,所述活体树桩倾斜插设,活体树桩与普通木桩的夹角为护岸边坡坡度的1~2倍。作为优选,所述乱石护脚的上端设置有旧轮胎防护层,旧轮胎防护层设有两排旧轮胎,两排旧轮胎呈台阶状叠放,每个旧轮胎的内侧均插设有一个普通木桩,旧轮胎的底部填充有回填土,回填土上方压设有细卵石,旧轮胎中种植有水生植物。乱石护脚的上端位于常水位之上,会受到水流的冲刷,采用旧轮胎作为内部回填土的挡墙,同时利用普通木桩对旧轮胎进行定位,在旧轮胎的内部种植水生植物,丰富生态体系,同时在回填土上方压设细卵石,进一步对回填土土层形成防护,防止水土流失。作为优选,各旧轮胎内侧的普通木桩上端均高于对应旧轮胎上表面的高度。作为优选,旧轮胎防护层的最下端不低于河道的常水位,所述旧轮胎防护层的最上端不低于河道的洪水位。作为优选,两排旧轮胎错位设置。作为优选,乱石护脚的底部垫设有土工布。作为优选,所述护岸边坡的坡度不超过30度。本专利技术利用普通木桩和带根系的活体木桩交叉设置的固土体系,对生态护岸边坡的土体进行固化防护,在保证水陆渗透交互的同时,尽可能稳固护岸的土层;在乱石护脚上端和种植土坡交互处利用旧轮胎种植水生植物,既能利用旧轮胎固土,又能丰富河岸生态系统。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旧轮胎内部填充结构示意图。图中:1、种植土坡,2、种植坑,3、防护网,4、普通木桩,5、活体树桩,6、芽条,7、木柴条,8、回填土,9、乱石护脚,10、土工布,11、旧轮胎,12、水生植物,13、草籽,14、细卵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种双桩体交叉加固的河道生态护岸,如图1所示。本方案包括倾斜入水的护岸边坡,护岸边坡的坡度25度。护岸边坡上部为种植土坡1,种植土坡上均匀挖设有若干种植坑2,种植土坡1的坡面和种植坑2的坑底铺设有防护网3,所述种植坑的坑底插设有普通木桩4和带根系的活体树桩5,普通木桩4和活体树桩5长度0.6-0.9米,插入坑底的土层下方深度不少于30cm。活体树桩5的上端自带或扦插有芽条6,所述普通木桩和活体树桩交叉插设至坑底的土层下方,所述种植坑2内填充木柴条7,木柴条7的上方压实填充回填土8,所述种植土坡1的坡面和种植坑回填土8表面种植草籽13。普通木桩4上端埋设于种植坑回填土之下,活体树桩5上端伸出至种植坑回填土之上,让芽条6能自然生长。种植坑内的普通木桩4竖直设置,所述活体树桩5倾斜插设,活体树桩与普通木桩的夹角为45度。所述护岸边坡的下部为乱石护脚9,乱石护脚的底部垫设有土工布10。乱石护脚的下端不高于河道常水位,乱石护脚的上端不低于河道洪水位。乱石护脚9的上端与种植土坡1交界处设置有旧轮胎防护层,旧轮胎防护层设有两排旧轮胎11,两排旧轮胎呈台阶状叠放,两排旧轮胎错位设置。旧轮胎防护层的最下端不低于河道的常水位,所述旧轮胎防护层的最上端不低于河道的洪水位。如图2所示,每个旧轮胎的内侧均插设有一个普通木桩4,旧轮胎内侧的普通木桩4上端均高于对应旧轮胎11上表面的高度。旧轮胎的底部填充有回填土8,回填土上方压设有细卵石14,旧轮胎中种植有水生植物12。每个种植坑利用普通木桩和活体树桩的交叉插设形成X型固定,同时,活体树桩的根系自然生长形成立体的固土根系网,提升抓土能力,同时,在种植坑回填土和种植土坡坡面种植草籽,形成草根网系固土。乱石护脚的间隙可以让水体和护岸土层相互渗透交互,形成交融的生态圈。乱石护脚的上端位于常水位之上,会受到水流的冲刷,采用旧轮胎作为内部回填土的挡墙,同时利用普通木桩对旧轮胎进行定位,在旧轮胎的内部种植水生植物,丰富生态体系,同时在回填土上方压设细卵石,进一步对回填土土层形成防护,防止水土流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桩体交叉加固的河道生态护岸,包括倾斜入水的护岸边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岸边坡的下部为乱石护脚,乱石护脚的下端不高于河道常水位,乱石护脚的上端不低于河道洪水位,护岸边坡上部为种植土坡,种植土坡上均匀挖设有若干种植坑,种植土坡的坡面和种植坑的坑底铺设有防护网,所述种植坑的坑底插设有普通木桩和带根系的活体树桩,活体树桩的上端自带或扦插有芽条,所述普通木桩和活体树桩交叉插设至坑底的土层下方,所述种植坑内填充木柴条或者卵石,木柴条或者卵石的上方压实填充回填土,所述种植土坡的坡面和种植坑回填土表面种植草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桩体交叉加固的河道生态护岸,包括倾斜入水的护岸边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岸边坡的下部为乱石护脚,乱石护脚的下端不高于河道常水位,乱石护脚的上端不低于河道洪水位,护岸边坡上部为种植土坡,种植土坡上均匀挖设有若干种植坑,种植土坡的坡面和种植坑的坑底铺设有防护网,所述种植坑的坑底插设有普通木桩和带根系的活体树桩,活体树桩的上端自带或扦插有芽条,所述普通木桩和活体树桩交叉插设至坑底的土层下方,所述种植坑内填充木柴条或者卵石,木柴条或者卵石的上方压实填充回填土,所述种植土坡的坡面和种植坑回填土表面种植草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桩体交叉加固的河道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普通木桩和活体树桩插入坑底的土层下方深度不少于3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桩体交叉加固的河道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普通木桩上端埋设于种植坑回填土之下,活体树桩上端伸出至种植坑回填土之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桩体交叉加固的河道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坑内的普通木桩竖直设置,所述活体树桩倾斜插设,活体树桩与普通木桩的夹角为护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洁
申请(专利权)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