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晓专利>正文

内镜下病灶测量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9943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镜下病灶测量尺,包括外管和轴向可移动的穿设在外管内的拉索,所述拉索的前端设有测量尺,后端设有拉索控制手柄;所述测量尺包括位于同一平面内的第一测量尺、及位于第一测量尺两侧且分别与第一测量尺连接的第二测量尺和第三测量尺,所述第一测量尺为沿轴向设置;沿轴向向后拉动拉索控制手柄,可使第二测量尺和第三测量尺弯折并与第一测量尺一同被收入外管;向前推送拉索可使测量尺伸出外管,且第二测量尺和第三测量尺自动伸展至与第一测量尺垂直。测量尺贴合病灶后,可在内镜直视下清晰观测出病灶沿轴向和垂直于轴向的尺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镜下病灶测量尺适合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统等内镜直视下的检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镜下病灶测量尺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内镜下病灶测量尺。
技术介绍
消化道早癌筛查除了常规的血液、影像学等检查外,内镜检查,包括胃镜、肠镜、放大内镜、MBI、变色内镜等成为重要的、直接的手段,特别是内镜下的活栓又为检查增加了标准证据。消化道早癌越来越多采用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来进行治疗,ESD的优势很明显,也是整个消化内镜分类中手术呈几何倍数增长的种类。随着ESD的不断增长,ESD的规范标准也在不断的制定中,其中关于病变部位的大小成为ESD适应症的重要标准之一,由于内镜的放大倍数、光距等差异,消化道的蠕动、消化道体液的分泌、术者的控镜操作等无法对病变的大小作出准确的判断,更多的依靠术者的经验判断。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贴合病灶的内镜下病灶测量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镜下病灶测量尺,包括外管和轴向可移动的穿设在外管内的拉索,所述拉索的前端设有测量尺,后端设有拉索控制手柄;所述测量尺包括位于同一平面内的第一测量尺、及位于第一测量尺两侧且分别与第一测量尺连接的第二测量尺和第三测量尺,所述第一测量尺为沿轴向设置;沿轴向向后拉动拉索控制手柄,可使第二测量尺和第三测量尺弯折并与第一测量尺一同被收入外管;向前推送拉索可使测量尺伸出外管,且第二测量尺和第三测量尺自动伸展至与第一测量尺垂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测量尺和第三测量尺均具有形状记忆功能,且第二测量尺和第三测量尺均被预先加工成直形。进一步的,所述测量尺具有形状记忆功能,且所述第二测量尺和第三测量尺分别由第一测量尺的前端两侧向前延伸而成,所述第二测量尺和第三测量尺靠近第一测量尺的一端均被预先加工成9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测量尺和第三测量尺均与第一测量尺的前端连接,所述测量尺伸出外管时,第二测量尺和第三测量尺位于同一直线上。进一步的,所述外管后端设有外管控制手柄;还包括助推管,所述助推管轴向可移动的穿设在外管内,助推管的后端向后延伸出外管控制手柄,并连接有助推管控制手柄;所述拉索轴向可移动的穿设在助推管内,且拉索控制手柄位于助推管控制手柄的后方。本技术采用手柄推拉原理,可以将内镜下病灶测量尺经由内镜钳道孔送入人体,待至病变处,通过拉索控制手柄推送拉索,将测量尺推出外管,测量尺脱离外管的束缚作用,其上的第二测量尺和第三测量尺得以伸展,从而测量病灶在轴向上和垂直于轴向上的尺寸。测量结束后,通过拉动手柄牵引拉索,使测量尺收回外管内。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测量尺采用刻度标尺,贴合病灶后,在内镜直视下清晰观测出病灶沿轴向和垂直于轴向的尺寸,不用主管判断,完全客观依靠测量尺的刻度进行数据收集,为下一步的诊治提供有效证据。本技术的内镜下病灶测量尺适合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统等内镜直视下的检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内镜下病灶测量尺的机构示意图(非测量状态)。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内镜下病灶测量尺的机构示意图(测量状态)。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内镜下病灶测量尺的机构示意图(测量状态)。图中附图标记为:1.外管,2.拉索,3.测量尺,301.第一测量尺,302.第二测量尺,303.第三测量尺,4.拉索控制手柄,5.外管控制手柄,6.助推管,7.助推管控制手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不局限于下列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公开的内容,可以采用其他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本技术的,或者凡是采用本技术的设计结构和思路,做简单变化或更改的,都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内镜下病灶测量尺,包括外管1和轴向可移动的穿设在外管1内的拉索2,拉索2的前端设有测量尺3,后端设有拉索控制手柄4。测量尺3包括位于同一平面内的第一测量尺301、及位于第一测量尺301两侧且分别与第一测量尺301连接的第二测量尺302和第三测量尺303,第一测量尺301为沿轴向设置,测量尺3的分度值至多为5mm,本实施例为5mm。沿轴向向后拉动拉索控制手柄4,可使第二测量尺302和第三测量尺303弯折并与第一测量尺301一同被收入外管1中,即进入非测量状态。向前推送拉索2可使测量尺3伸出外管,且第二测量尺302和第三测量尺303自动伸展至与第一测量尺301垂直,即进入测量状态。本实施例的内镜下病灶测量尺进一步设有助推管,具体的,外管1的后端设有外管控制手柄5。助推管6轴向可移动的穿设在外管1内,助推管6的后端向后延伸出外管控制手柄5,并连接有助推管控制手柄7。拉索2轴向可移动的穿设在助推管7内,且拉索控制手柄4位于助推管控制手柄7的后方。使用时,为了适应人体内的复杂结构,先将测量尺收入外管状态下的内镜下病灶测量尺经由内镜钳道孔送入人体,待到达病灶位置附近时,一手握住外管控制手柄,一手同时握住助推管手柄并捏住拉索,同时向前推送助推管和拉索,使助推管前端进一步靠近病灶位置,然后一手控制住外管手柄和助推管,另一手握住拉索手柄,并向前推送至测量尺完全伸出外管前端,其上的第二测量尺和第三测量尺得以伸展,从而测量病灶在轴向上和垂直于轴向上的尺寸。第二测量尺302和第三测量尺303均与第一测量尺301的前端连接,测量尺3伸出外管1时,第二测量尺302和第三测量尺303位于同一直线上。关于测量尺3的具体结构,见图2,第二测量尺302和第三测量尺303均具有形状记忆功能,其材质可以为不锈钢或镍钛合金(本实施例优选后者),第二测量尺302和第三测量尺303均被预先加工成直形,第一测量尺301、第二测量尺302和第三测量尺303由制具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镜下病灶测量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1)和轴向可移动的穿设在外管(1)内的拉索(2),所述拉索(2)的前端设有测量尺(3),后端设有拉索控制手柄(4);所述测量尺(3)包括位于同一平面内的第一测量尺(301),及位于第一测量尺(301)两侧且分别与第一测量尺(301)连接的第二测量尺(302)和第三测量尺(303),所述第一测量尺(301)为沿轴向设置;沿轴向向后拉动拉索控制手柄(4),可使第二测量尺(302)和第三测量尺(303)弯折并与第一测量尺(301)一同被收入外管(1);向前推送拉索(2)可使测量尺(3)伸出外管,且第二测量尺(302)和第三测量尺(303)自动伸展至与第一测量尺(301)垂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镜下病灶测量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1)和轴向可移动的穿设在外管(1)内的拉索(2),所述拉索(2)的前端设有测量尺(3),后端设有拉索控制手柄(4);所述测量尺(3)包括位于同一平面内的第一测量尺(301),及位于第一测量尺(301)两侧且分别与第一测量尺(301)连接的第二测量尺(302)和第三测量尺(303),所述第一测量尺(301)为沿轴向设置;沿轴向向后拉动拉索控制手柄(4),可使第二测量尺(302)和第三测量尺(303)弯折并与第一测量尺(301)一同被收入外管(1);向前推送拉索(2)可使测量尺(3)伸出外管,且第二测量尺(302)和第三测量尺(303)自动伸展至与第一测量尺(301)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镜下病灶测量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测量尺(302)和第三测量尺(303)均具有形状记忆功能,且第二测量尺(302)和第三测量尺(303)均被预先加工成直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镜下病灶测量尺,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尺(3)具有形状记忆功能,且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晓
申请(专利权)人:胡晓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