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充电器及其正极接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8948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载充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载充电器及其正极接电结构,正极接电结构包括正极弹头、弹性件和限位架,正极弹头插于充电器外壳的插接孔,位于充电器外壳内的端部限位于充电器外壳内,弹性件位于充电器外壳内,弹性件的一端部连接于电路板且其另一端部弹性抵触于正极弹头,限位架安装于充电器外壳内,正极弹头的接电端在正极弹头压缩弹性件直至抵于限位架时裸露于充电器外壳之外,当车载充电器与车内电源插接时,正极弹头抵触在正极电源接头,迫使正极弹头朝向充电器外壳内移位并且压缩弹性件,直至正极弹头抵触到限位架,便停止移位,正极弹头的接电端裸露于充电器外壳之外,这样,有效管控正极弹头的行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充电器及其正极接电结构
本技术属于车载充电器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车载充电器及其正极接电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便携式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等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之一,这些电子产品功能应用多,使用时间长,耗电快。为了满足给电子产品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充电,目前大多数电子产品都采用锂电池。一般来说,锂电池充电需要在恒压、恒流的环境下完成,但车载电瓶供电不稳定,存在瞬间尖峰电压、系统开关噪声等现象。由此促进了车载充电器的广泛应用。车载充电器的正极接电结构包括正极弹头和弹性件,正极弹头通过弹性件与车载充电器内的电路板电性连接,与此同时,通过弹性件实现正极弹头于外壳的插接端弹性伸缩,现有正极弹头的接触端部向外壳内缩回时易出现卡死于外壳内的情况,这样会造成与车载电源无法正常接触,易使车载充电器产生断电或短路的风险,影响使用者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充电器及其正极接电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正极弹头的接触端部向外壳内缩回时易出现卡死于外壳内的情况,这样会造成与车载电源无法正常接触,易使车载充电器产生断电或短路的风险,影响使用者正常使用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载充电器正极接电结构,所述车载充电器包括充电器外壳和安装于所述充电器外壳内的电路板,所述充电器外壳于其插接端开设插接孔。所述正极接电结构包括正极弹头、弹性件和限位架,所述正极弹头插于所述插接孔且位于所述充电器外壳内的端部限位于所述充电器外壳内;所述弹性件的一端部连接于所述电路板且其另一端部弹性抵触于所述正极弹头;所述限位架安装于所述充电器外壳内,所述正极弹头的接电端在所述正极弹头压缩所述弹性件直至抵于所述限位架时裸露于所述充电器外壳之外。优选地,所述限位架包括具有通腔的主架体以及连接于所述主架体外侧壁的滑接筋条,所述弹性件穿设于所述通腔,所述主架体通过所述滑接筋条与所述充电器外壳滑接配合而安装于所述充电器外壳内。优选地,所述主架体于其侧壁并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供所述主架体弹性张缩的侧开口,所述主架体的外侧壁弹性抵触于所述充电器外壳的内壁。优选地,所述限位架还包括多个周向且间隔布设于所述主架体外侧壁的支撑筋,各所述支撑筋弹性抵触于所述充电器外壳的内壁。优选地,各所述支撑筋中与所述插接孔相面对的端部的外边缘设有导向斜面。优选地,所述主架体中与所述电路板相对的端面开设有供所述电路板的端部插接的插接口。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中与所述电路板相对的连接端部横向插于所述电路板,所述限位架中与所述电路板相对的端面开设有用于避让所述连接端部的避让口。进一步地,所述正极弹头包括截面呈U型的主体以及由所述主体的开口端周向发散式延伸而成的卡位板,所述主体插于所述充电器外壳的插接孔,所述卡位板位于所述充电器外壳内并可卡止于所述插接孔处,所述弹性件的端部插于所述主体内并弹性抵触于所述主体的内壁。优选地,所述主体中与所述卡位板相背对的端面包括锥形面以及位于所述锥形面的尖顶的接触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载充电器,所述车载充电器包括充电器外壳、安装于所述电器外壳内的电路板以及如上述的车载充电器正极接电结构,所述充电器外壳于其插接端开设插接孔,所述车载充电器正极接电结构插于所述插接孔并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载充电器及其正极接电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正极接电结构包括正极弹头、弹性件和限位架,正极弹头插于充电器外壳的插接孔,其中,位于充电器外壳内的端部限位于充电器外壳内,弹性件位于充电器外壳内,弹性件的一端部连接于电路板且其另一端部弹性抵触于正极弹头,与此同时,限位架安装于充电器外壳内,正极弹头的接电端在正极弹头压缩弹性件直至抵于限位架时裸露于充电器外壳之外,可以理解地,当车载充电器与车内电源插接时,正极弹头抵触在正极电源接头,迫使正极弹头朝向充电器外壳内移位并且压缩弹性件,直至正极弹头抵触到限位架,便停止移位,而此时,正极弹头的接电端裸露于充电器外壳之外,这样,有效管控正极弹头的行程,防止出现正极弹头缩至充电器外壳内部而出现卡止情况,确保车载充电器使用时时刻与车载电源接触,避免车载充电器产生断电或短路的风险,提高使用者对其的使用体验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载充电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架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载充电器的局部装配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立体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车载充电器1充电器外壳100电路板200插接孔101正极接电结构300正极弹头310弹性件320限位架330主架体331通腔301滑接筋条332侧开口302支撑筋333导向斜面303插接口304避让口305连接端部321U型部3211尾部3212主体311卡位板312锥形面306接触面307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充电器正极接电结构,所述车载充电器包括充电器外壳和安装于所述充电器外壳内的电路板,所述充电器外壳于其插接端开设插接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接电结构包括正极弹头、弹性件和限位架,所述正极弹头插于所述插接孔且位于所述充电器外壳内的端部限位于所述充电器外壳内;所述弹性件的一端部连接于所述电路板且其另一端部弹性抵触于所述正极弹头;所述限位架安装于所述充电器外壳内,所述正极弹头的接电端在所述正极弹头压缩所述弹性件直至抵于所述限位架时裸露于所述充电器外壳之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充电器正极接电结构,所述车载充电器包括充电器外壳和安装于所述充电器外壳内的电路板,所述充电器外壳于其插接端开设插接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接电结构包括正极弹头、弹性件和限位架,所述正极弹头插于所述插接孔且位于所述充电器外壳内的端部限位于所述充电器外壳内;所述弹性件的一端部连接于所述电路板且其另一端部弹性抵触于所述正极弹头;所述限位架安装于所述充电器外壳内,所述正极弹头的接电端在所述正极弹头压缩所述弹性件直至抵于所述限位架时裸露于所述充电器外壳之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器正极接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架包括具有通腔的主架体以及连接于所述主架体外侧壁的滑接筋条,所述弹性件穿设于所述通腔,所述主架体通过所述滑接筋条与所述充电器外壳滑接配合而安装于所述充电器外壳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充电器正极接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架体于其侧壁并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供所述主架体弹性张缩的侧开口,所述主架体的外侧壁弹性抵触于所述充电器外壳的内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充电器正极接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架还包括多个周向且间隔布设于所述主架体外侧壁的支撑筋,各所述支撑筋弹性抵触于所述充电器外壳的内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充电器正极接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支撑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前海帕拓逊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