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正极极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89330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正极极片结构,包括陶瓷层、上导电层、多孔模板、正极阵列、下导电层、粘结层和集流体,所述陶瓷层设置在电池正极极片结构最外层,所述上导电层设置在陶瓷层下端,和正极阵列连接,所述多孔模板设置在上导电层下端,为垂直均匀分布中空孔道,所述正极阵列填充在垂直均匀分布中空孔道中,所述下导电层设置在多孔模板下方,和正极阵列连接,所述粘结层设置在下导电层下方,所述集流体设置在粘结层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显著抑制电池正极极片结构充放电过程中极片物质体积变化,对提高电池正极材料循环和容量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正极极片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池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正极极片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二次电池如锂硫电池、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正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会发生变化,影响电池性能。这是由于正极材料的自身特性所致的。目前常见的正极材料,如钴酸锂材料,三元材料等都是层状结构材料,层状结构材料的基本结构特征是间晶层的锂离子(正电荷)依靠静电引力“黏合”住了主晶层(负电荷),因此当间晶层中的锂离子在循环中不断发生减少和恢复时,紧邻间晶层的两个主晶层的距离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充放电循环中的体积应力变化长期累积的话,会造成不可逆的体积变化,从而导致正极极片表面出现裂纹及机械剥落,极大的影响电池的放电性能。虽然研究者对正极材料进行了诸多改性,但是由于这是材料本征结构的问题,体积膨胀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池正极极片结构,可以显著降低电池正极极片充放电过程中极片物质体积变化,提高电池正极材料循环和容量,具有良好应用价值。为解决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正极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陶瓷层(1)、上导电层(2)、多孔模板(3)、正极阵列(4)、下导电层(5)、粘结层(6)和集流体(7),所述陶瓷层(1)设置在最外层,所述上导电层(2)设置在陶瓷层(1)下部,所述多孔模板(3)设置在上导电层(2)下部,所述多孔模板(3)为垂直均匀分布的中空孔道,所述正极阵列(4)填充在多孔模板(3)的中空孔道中,所述正极阵列(4)一端和上导电层(2)相连,另一端和下导电层(5)相连,所述下导电层(5)设置在多孔模板(3)下部,所述粘结层(6)设置在下导电层(5)下部,所述集流体(7)设置在粘结层(6)下部,所述电池正极极片结构按陶瓷层(1)、上导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正极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陶瓷层(1)、上导电层(2)、多孔模板(3)、正极阵列(4)、下导电层(5)、粘结层(6)和集流体(7),所述陶瓷层(1)设置在最外层,所述上导电层(2)设置在陶瓷层(1)下部,所述多孔模板(3)设置在上导电层(2)下部,所述多孔模板(3)为垂直均匀分布的中空孔道,所述正极阵列(4)填充在多孔模板(3)的中空孔道中,所述正极阵列(4)一端和上导电层(2)相连,另一端和下导电层(5)相连,所述下导电层(5)设置在多孔模板(3)下部,所述粘结层(6)设置在下导电层(5)下部,所述集流体(7)设置在粘结层(6)下部,所述电池正极极片结构按陶瓷层(1)、上导电层(2)、多孔模板(3)、正极阵列(4)、下导电层(5)、粘结层(6)和集流体(7)的顺序组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正极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层(1)厚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士民吕菲李磊徐宁吴孟涛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