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和风管机,其中风机包括壳体、驱动电机、第一螺旋叶轮和第二螺旋叶轮。其中,壳体上相对地设置有第一壳体进风口和第二壳体进风口,壳体还设有风机出风口;驱动电机设于壳体内,驱动电机具有一贯通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转轴,驱动转轴的两端分别对应于第一壳体进风口和第二壳体进风口;以及第一螺旋叶轮和第二螺旋叶轮,第一螺旋叶轮通过所述驱动转轴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进风口内,第二螺旋叶轮通过所述驱动转轴安装于第二壳体进风口内,第一螺旋叶轮和所述第二螺旋叶轮的叶轮螺旋方向相反。通过设置双向螺旋叶轮,其中第一螺旋叶轮和第二螺旋叶轮的螺旋方向相反,实现一电机二叶轮;达到双涡轮增压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和风管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风机风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和风管机。
技术介绍
现有室内取暖除了传统空调或暖气供暖方式,还有新型小型取暖器,但是市面上的小型取暖器出风的风力比较小,使用的效果因其尺寸的限制而不太乐观。有鉴于此,本技术应运而生。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本技术首要解决的是技术问题为现有技术中的小型风机或者小型风扇的风力不够。为此,本技术首先旨在于提供一种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相对地设置有第一壳体进风口和第二壳体进风口,所述壳体还设有风机出风口;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驱动电机具有一贯通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转轴,所述驱动转轴的两端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壳体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壳体进风口;以及第一螺旋叶轮和第二螺旋叶轮,所述第一螺旋叶轮通过所述驱动转轴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进风口内,所述第二螺旋叶轮通过所述驱动转轴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进风口内,所述第一螺旋叶轮和所述第二螺旋叶轮的叶轮螺旋方向相反。本技术的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设置双向螺旋叶轮,其中第一螺旋叶轮和第二螺旋叶轮的螺旋方向相反;将第一螺旋叶轮和第二螺旋叶轮分别设在驱动电机的驱动转轴两端,实现一电机二叶轮;达到双涡轮增压的效果,提高了分量和风力,在壳体的风机出风口处提高了风压。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设有一安装板,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安装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由于电机受到第一螺旋叶轮和第二螺旋叶轮的双向吹风,为保持风流造成作用力不对电机的稳定有影响,因此将驱动电机通过安装板安装在壳体的中间位置。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划分所述壳体的空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壳体进风口和所述风机出风口连通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壳体进风口和所述风机出风口连通于所述第二腔体。如果不用隔板隔开,第一螺旋叶轮和第二螺旋叶轮的风流对冲会影响进风,安装板隔开第一螺旋叶轮和第二螺旋叶轮的风流对冲,可以提高进风效率。本技术还在风机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径向双涡轮增压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和上述的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所述箱体开设有箱体出风口和箱体进风口,所述风机的所述风机出风口与所述箱体出风口之间设有风道。本技术的径向双涡轮增压风管机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设置双向螺旋叶轮,其中第一螺旋叶轮和第二螺旋叶轮的螺旋方向相反;将第一螺旋叶轮和第二螺旋叶轮分别设在驱动电机的驱动转轴两端,实现一电机二叶轮;达到双涡轮增压的效果,提高了分量和风力,在壳体的风机出风口处提高了风压,壳体的出风通过箱体内的风道规整导风后吹出,使得风管机结构简单、轻小,出风大。进一步的,所述箱体出风口包括箱体冷风出口和箱体热风出口;所述热风出口上安装有加热模组。通过加热模组可以使风流加热,达到取暖的效果,起到电热风扇的效果,同时冷风出口和热风出口可选择使用,达到功能多样化。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热风出口的数量为二,所述箱体冷风出口的数量为一;所述箱体冷风出口位于二所述箱体热风出口之间。通过此种设置方式可以组合更多的出风方式,进一步的功能多样化。进一步的,所述风道内设有一挡风板,所述挡风板通过一转动机构可选择地挡覆于所述箱体热风出口和所述箱体冷风出口上。挡风板配合箱体热风出口和箱体冷风出口,实现冷风/热风功能的切换。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转轴、转动电机和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安装于所述转轴上,所述转轴竖设于所述风道内,所述转动电机驱动于所述转轴,所述挡风板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通过转动电机来驱动转轴,达到自动控制的效果。进一步的,所述风道为圆形风道,所述圆形风道具有第一风道口和第二风道口;所述第一风道口连通于所述风机出风口,所述第二风道口连通于所述箱体出风口。风机出风进入圆形风道内,形成一个静压状态,有利于稳定出风。进一步的,所述风道内还设有用于限制安装架转动过度的二限位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的一种立体视角图。图2是本技术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的另一种立体视角图。图3是本技术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径向双涡轮增压风管机的一种视角外观图。图5是本技术径向双涡轮增压风管机的另一种视角外观图。图6是本技术径向双涡轮增压风管机内部结构的一种视角图。图7是本技术径向双涡轮增压风管机挡风板的一种工作状态图。图8是本技术径向双涡轮增压风管机挡风板的另一种工作状态图。图9是本技术径向双涡轮增压风管机挡风板的再一种工作状态图。其中:壳体1第一壳体进风口11第二壳体进风口12驱动电机2驱动转轴21第一螺旋叶轮31第二螺旋叶轮32安装板4箱体5箱体进风口51箱体出风口52箱体热风出口521箱体冷风出口522加热模组523风道6限位板61转动电机71安装架72转轴73挡风板74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实施例1: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包括壳体1、驱动电机2、第一螺旋叶轮31和第二螺旋叶轮32。其中,壳体1上相对地设置有第一壳体进风口11和第二壳体进风口12,壳体1还设有风机出风口;驱动电机2设于壳体1内,驱动电机2具有一贯通驱动电机2的驱动转轴7321,驱动转轴7321的两端分别对应于第一壳体进风口11和第二壳体进风口12;以及第一螺旋叶轮31和第二螺旋叶轮32,第一螺旋叶轮31通过驱动转轴7321安装于第一壳体进风口11内,第二螺旋叶轮32通过驱动转轴7321安装于第二壳体进风口12内,第一螺旋叶轮31和第二螺旋叶轮32的叶轮螺旋方向相反。通过设置双向螺旋叶轮,其中第一螺旋叶轮31和第二螺旋叶轮32的螺旋方向相反;将第一螺旋叶轮31和第二螺旋叶轮32分别设在驱动电机2的驱动转轴7321两端,实现一电机二叶轮;达到双涡轮增压的效果,提高了分量和风力,在壳体1的风机出风口处提高了风压。壳体1内设有一安装板4,驱动电机2通过安装板4安装在壳体1内。由于电机受到第一螺旋叶轮31和第二螺旋叶轮32的双向吹风,为保持风流造成作用力不对电机的稳定有影响,因此将驱动电机2通过安装板4安装在壳体1的中间位置。具体的,安装板4中开设有一个安装孔,孔的大小匹配与驱动电机2的径围,驱动电机2开设于孔中,周围用连接叶子板与安装板4螺钉穿孔连接即可。或者,通过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所述壳体上相对地设置有第一壳体进风口和第二壳体进风口,所述壳体还设有风机出风口;/n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驱动电机具有一贯通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转轴,所述驱动转轴的两端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壳体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壳体进风口;以及/n第一螺旋叶轮和第二螺旋叶轮,所述第一螺旋叶轮通过所述驱动转轴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进风口内,所述第二螺旋叶轮通过所述驱动转轴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进风口内,所述第一螺旋叶轮和所述第二螺旋叶轮的叶轮螺旋方向相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相对地设置有第一壳体进风口和第二壳体进风口,所述壳体还设有风机出风口;
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驱动电机具有一贯通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转轴,所述驱动转轴的两端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壳体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壳体进风口;以及
第一螺旋叶轮和第二螺旋叶轮,所述第一螺旋叶轮通过所述驱动转轴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进风口内,所述第二螺旋叶轮通过所述驱动转轴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进风口内,所述第一螺旋叶轮和所述第二螺旋叶轮的叶轮螺旋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一安装板,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安装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划分所述壳体的空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壳体进风口和所述风机出风口连通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壳体进风口和所述风机出风口连通于所述第二腔体。
4.一种径向双涡轮增压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和上述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所述箱体开设有箱体出风口和箱体进风口,所述风机的所述风机出风口与所述箱体出风口之间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利新,叶春锋,朱震康,
申请(专利权)人:朱利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