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27850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包括池体及池体内的配水组件,配水组件包括位于池底的配水主管及位于配水主管两侧且一端与配水主管连通、另一端与接触室连通的配水分管,配水主管内孔的横截面及配水分管内孔的横截面均为三角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具有滑泥效果且配水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质量设备的配水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
技术介绍
气浮池在对污水处理前需要通过配水系统将污水输入至气浮池内,目前的配水系统直接通过管道从外部将污水输入至池体内,输送污水的管道位于池体外部,这一方面减小了气浮池本身结构的集成度及紧凑性,操作人员使用气浮池时还需要外购配水系统,而且配水系统由于未于池体结合,其配水的平均度也难以控制,从而降低了气浮池的利用率及污水处理效果。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滑泥效果且配水效果好的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本技术的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包括池体及池体内的配水组件,所述配水组件包括位于池底的配水主管及位于配水主管两侧且一端与配水主管连通、另一端与接触室连通的配水分管,所述配水主管内孔的横截面及配水分管内孔的横截面均为三角形。进一步的,本技术的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配水主管和配水风管的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均大于55度。进一步的,本技术的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所述配水主管的两侧均设置有底端与池体固连的第一隔板,配水主管的上方还设置两个底端与配水主管连接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外侧为接触室,第一隔板与相邻第二隔板之间为分离室,两个第二隔板之间为清水收集室。进一步的,本技术的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所述接触室内设有表面具有多个配水孔的水力配平板,水力配平板分别与所述池体及第一隔板连接,所述配水分管的端部穿过所述第一隔板并伸入至所述接触室内。进一步的,本技术的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所述配水分管的数目为8个,8个配水管分两组均布于配水主管的两侧。借由上述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的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配水主管的设置,实现了污水的输入,配水主管、配水分管与池体集成为一体,从而保证了配水的平均度及配水效果。具体工作时,输入至配水主管的污水通过两侧的配水分管进入到接触室内,从而实现污水的输入。将配水主管及配水分管设置为横截面为三角形的三角形管体,使得下沉的絮体能够沿着三角形管体的侧壁滑入底部的污泥斗,从而有效防止污泥淤积于配水主管及配水分管的表面,同时也方便了对污泥的集中处理,优选的,配水主管和配水风管的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均大于55度,以利于对污泥的下滑。具体实施时,8个配水分管中的出口压力设计成一样,这样能够保证每个配水分管的出口流量与其他配水分管的出口流量一致。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具有滑泥效果且配水效果好。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同向流浮选固液分离池的工艺系统图;图2是同向流浮选固液分离池的正视示意图;图3是池体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同向流浮选固液分离池的右视示意图;图5是池体、配水主管的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絮凝分离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同向流浮选分离组件的右视示意图;图8是同向流浮选分离组件的正视示意图;图9是斜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刮泥组件的正视示意图;图11是楔形刮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污泥收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抽污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污泥收集组件的端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配水组件的正视示意图;图16是配水组件的俯视示意图;图17是污泥收集组件的侧视示意图;图18是污泥抽真空外排组件的结构框图。图中,池体1,接触室2,分离室3,清水收集室4,斜板组件5,直板6,捕集斜板7,滑泥斜板8,污泥隔板9,清水输送腔10,污泥输送腔11,絮泡体12、清水输送孔13,层流隔板14,折板组件15,立板16,捕絮斜板17,在线自清洗释放器18,水力配平板19,配水主管20,配水分管21,第一隔板22,第二隔板23,U型清水收集槽24,链板旋转刮渣装置25,刮板安装杆26,楔形刮板27,电动推拉杆28,负压凹槽29,抽污管30,喇叭状吸泥口31,曝气冲刷管32,连通管33,真空泵34,储物罐35,通气口36,污物入口37,物出口38,四通阀39,中转池40,防溢阀4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参见图1至图18,一种同向流浮选固液分离池,包括池体1,池体内沿水流的流向依次设有相互连通的接触室2、分离室3及清水收集室4,分离室内设置有同向流浮选分离组件4,同向流浮选分离组件包括多个斜板组件5,斜板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直板6、顶端连接于直板底端的捕集斜板7、顶端连接于捕集斜板底端的滑泥斜板8,斜板组件的底部设置有污泥隔板9,污泥隔板位于相邻斜板组件之间,污泥隔板与其前侧斜板组件之间的空间为清水输送腔10,污泥隔板与其后侧斜板组件之间的空间为污泥输送腔11,清水输送腔与清水收集室连通。斜板组件的设置,实现了絮泡体12、清水及污泥的高效分离。其中,捕集斜板的设置,实现了对较小絮泡体的捕获,使其能够沿捕集斜板的背面上浮并与其他絮泡体聚集为较大体积的絮泡体并最终沿直板之间的空间上浮至液面。滑泥斜板的设置,使得较大体积的污泥颗粒能够沉积于滑泥斜板的表面并沿着滑泥斜板落入到分离室底部的污泥斗内,具体实施时,滑泥斜板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大于捕集斜板的倾斜角度,从而更利于污泥的滑落。此外,污泥隔板的设置,使得供污泥滑落的污泥输送腔与供清水流通的清水输送腔前后具有一定的隔离,进而实现了对污泥和清水的导流及隔离作用。具体工作时,污泥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泥斜板滑落入污泥斗中,由于连通清水输送腔与清水收集室的清水输送孔13对应污泥隔板的中部位置,因此污泥颗粒不易通过清水输送腔进入到清水收集室内,从而将污泥与清水相互分隔开来,防止污泥随水流进入到清水收集室内,提高了最终出水的水质。作为优选,捕集斜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5~65度,滑泥斜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60度。作为优选,捕集斜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度。将捕集隔板的倾斜度设置为60度,更利于絮泡体的捕集及上浮。作为优选,斜板组件之间还设置有层流隔板14,层流隔板的两端分别与斜板组件连接。层流隔板的设置,一方面使其作为斜板组件的连接件,另一方面实现了对水流的层流作用,使其不易产生紊流。上述污泥隔板可设置于该层流隔板的底端,其与层流隔板基本垂直。,作为优选,接触室内设置有高速絮凝分离反应器,高速絮凝分离反应器包括多个折板组件15,折板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立板16、顶端连接于立板底端的捕絮斜板17。具体实施时,高速絮凝分离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及池体内的配水组件,所述配水组件包括位于池底的配水主管及位于配水主管两侧且一端与配水主管连通、另一端与接触室连通的配水分管,所述配水主管内孔的横截面及配水分管内孔的横截面均为三角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及池体内的配水组件,所述配水组件包括位于池底的配水主管及位于配水主管两侧且一端与配水主管连通、另一端与接触室连通的配水分管,所述配水主管内孔的横截面及配水分管内孔的横截面均为三角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配水主管和配水风管的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均大于55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主管的两侧均设置有底端与池体固连的第一隔板,配水主管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文强赵洪启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海拓环保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