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气泛水一体化装置、建筑檐口及建筑物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6392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透气泛水一体化装置、建筑檐口及建筑,涉及建筑屋面檐口透气、泛水技术领域,包括:通风腔体和集水沟体,所述通风腔体用于与建筑檐口框架固定连接,所述通风腔体用于与建筑檐口框架的贴合面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所述通风腔体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与外界连通,建筑内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通风腔体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流通,所述集水沟体固定设置在所述通风腔体远离建筑檐口的下部侧壁上用于收集建筑屋顶的雨水,该透气泛水一体化装置,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装配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气泛水一体化装置、建筑檐口及建筑物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屋面檐口透气、泛水
,特别是涉及透气泛水一体化装置、建筑檐口及建筑物。
技术介绍
现代木结构建筑檐口透气、泛水的常规做法是在檐口吊顶处做通风百叶,在檐口处做泛水板、集水沟体排水,通过檐口的透气百叶和屋面透气冒形成一个屋顶空间内的空气循环以达到通风的效果,檐口处的泛水板上铺防水卷材,将水导入集水沟体。这种做法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一、安装透气百叶需在吊顶处开洞口,这种做法降低了装配式建筑的装配效率、增加了施工成本,同时影响装配式屋面檐口吊顶的整体性。二、传统泛水板与天沟通常是分开安装固定的,这样工作效率较低、施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透气、泛水一体化装置、建筑檐口及建筑物,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装配效率,降低施工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透气泛水一体化装置,包括:通风腔体和集水沟体,所述通风腔体用于与建筑檐口框架固定连接,所述通风腔体用于与建筑檐口框架的贴合面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所述通风腔体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与外界连通,建筑内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通风腔体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流通,所述集水沟体固定设置在所述通风腔体远离建筑檐口的下部侧壁上用于收集建筑屋顶的雨水。优选的,所述通风腔体包括外板和内板,所述外板上部向内板方向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内板上部固定连接,所述内板下部向所述外板方向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外板下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风口设置在所述内板上部,所述第二通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弯折部上,所述集水沟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外板外侧面下部。优选的,还包括第一透气百叶,所述第一透气百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风口处。优选的,还包括第二透气百叶,所述第二透气百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风口处。优选的,所述通风腔体和所述集水沟体均为金属件,所述集水沟体焊接在所述通风腔体远离建筑檐口的外侧壁下部。优选的,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处均设置有防护网。优选的,所述防护网为金属网,所述通风腔体为金属件,所述防护网焊接在所述第一通风口以及所述第二通风口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建筑檐口,包括建筑檐口框架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透气泛水一体化装置,所述建筑檐口框架与所述通风腔体固定连接,所述建筑檐口框架在与所述第一通风口配合处设置有第三通风口,所述建筑檐口框架能够用于与建筑物内部连通,建筑物内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第三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通风腔体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流通。优选的,还包括自攻螺钉,所述通风腔体下部通过若干所述自攻螺钉安装在所述建筑檐口框架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建筑物,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建筑檐口。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透气泛水装置、建筑檐口及建筑物,将建筑的透气和泛水进行一体化后,不用在建筑檐口其他位置另行开口设置通气百叶,不至于破坏建筑檐口吊顶的整体性,提高了建筑的装配效率,建筑檐口泛水板与集水沟体进行整体化设计并能产生通风的效果,减少了施工步骤,提高了施工效率,增加了通用设计。进一步的,通风腔体由内板和外板组成,组件少,结构简单,便于组装。进一步的,在第一通风口处设置第一透气百叶,能够开启或者关闭第一通风口,在外部环境温度较低时,可以关闭第一通风口,保证建筑内的温度,建筑内需要通风时,再开启第一通风百叶,打开第一通风口。进一步的,在第二通风口处设置第二透气百叶,能够开启或者关闭第二通风口,在外部环境温度较低时,可以关闭第二通风口,保证建筑内的温度,建筑内需要通风时,再开启第二通风百叶,打开第二通风口。进一步的,通风腔体和集水沟体均为金属件,集水沟体焊接在通风腔体外侧面下部,金属件使用时间长,采用焊接工艺,连接牢固,可靠性高。进一步的,第一通风风口和第二通风口处均设置有防护网,可以有效的防止蚊虫等异物进入建筑内。进一步的,防护网为金属网,通风腔体为金属件,防护网焊接在第一通风口以及第二通风口处,金属件使用时间长,采用焊接工艺,连接牢固,可靠性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一中的透气泛水一体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二中的建筑檐口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板,2-内板,3-集水沟体,4-第一通风口,5-第二通风口,6-建筑檐口框架,7-自攻螺钉,8-第三通风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透气泛水一体化装置、建筑檐口及建筑物,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装配效率,降低施工成本。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气泛水一体化装置,如图1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包括:通风腔体和集水沟体3,通风腔体用于与建筑檐口框架固定连接,通风腔体用于与建筑檐口框架的贴合面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4,通风腔体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口5,第二通风口5与外界连通,建筑内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一通风口4、通风腔体和第二通风口5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流通,集水沟体3固定设置在通风腔体远离建筑檐口的下部侧壁上用于收集建筑屋顶的雨水,将建筑的透气和泛水进行一体化后,不用在建筑檐口其他位置另行开口设置通气百叶,不至于破坏建筑檐口吊顶的整体性,提高了建筑的装配效率,建筑檐口泛水板与集水沟体进行整体化设计并能产生通风的效果,减少了施工步骤,提高了施工效率,增加了通用设计。通风腔体包括外板1和内板2,外板1上部向内板2方向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与内板2上部固定连接,内板2下部向外板1方向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第二弯折部与1外板下部固定连接,第一通风口4设置在内板2上部,第二通风口5设置在第二弯折部上,集水沟体3固定设置在外板1外侧面下部,整个装置仅有外板1、内板2和集水沟体3组成,组件少,结构简单,便于组装。还包括第一透气百叶,第一透气百叶固定设置在第一通风口4处,能够开启或者关闭第一通风口4,在外部环境温度较低时,可以关闭第一通风口4,保证建筑内的温度,建筑内需要通风时,再开启第一通风百叶,打开第一通风口4。还包括第二透气百叶,第二透气百叶固定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气泛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风腔体和集水沟体,所述通风腔体用于与建筑檐口框架固定连接,所述通风腔体用于与建筑檐口框架的贴合面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所述通风腔体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与外界连通,建筑内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通风腔体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流通,所述集水沟体固定设置在所述通风腔体远离建筑檐口的下部侧壁上用于收集建筑屋顶的雨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气泛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风腔体和集水沟体,所述通风腔体用于与建筑檐口框架固定连接,所述通风腔体用于与建筑檐口框架的贴合面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所述通风腔体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与外界连通,建筑内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通风腔体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流通,所述集水沟体固定设置在所述通风腔体远离建筑檐口的下部侧壁上用于收集建筑屋顶的雨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气泛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腔体包括外板和内板,所述外板上部向内板方向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内板上部固定连接,所述内板下部向所述外板方向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外板下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风口设置在所述内板上部,所述第二通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弯折部上,所述集水沟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外板外侧面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气泛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透气百叶,所述第一透气百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风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气泛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透气百叶,所述第二透气百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风口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生洋潘盛松何隆斌王昌贵郭子明段文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凯欣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