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天姝专利>正文

一种压力定位导管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5806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压力定位导管组件,包括导管、光纤压力传感器和外管,光纤压力传感器设于导管前端,导管后端与外管固连,在所述外管一侧设有支管,所述导管内设有第一导线腔,所述外管头端设有第二导线腔,所述支管内设有第三导线腔,且所述第一导线腔、第二导线腔、第三导线腔依次连通,所述光纤压力传感器后侧的微导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导线腔、第二导线腔和第三导线腔,在所述支管末端设有接头,且所述微导线末端与所述接头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光纤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心脏下管过程中导管头端的压力值,进而通过导管头端的压力变化辅助定位导管位置,定位准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力定位导管组件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压力定位导管组件。
技术介绍
在医疗领域,许多疾病都需要下导管辅助治疗,比如肿瘤化疗打药,一般选择下导管至接近心房的上腔静脉中输药,这种打药方式副作用小,其下管路径一般为浅静脉-深静脉-接近心房的上腔静脉,又如心脏临时起搏,需要将导管下到心室中,并利用导管头端的电极通电实现心脏临时起搏,其下管路径为深静脉-心房-心室。下导管时,医生需要了解导管位置,但目前只能采用X射线、超声波等方式实现导管辅助定位,不仅操作麻烦,而且像X射线等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另外像心脏临时起搏也可以依据医生的经验判断导管是否到位,但这对于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要求极高。随着科技发展,光纤压力传感器应运而生,相比于传统的机电式压力传感器,光纤压力传感器具有稳定性好、灵敏度高、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已经逐渐应用于医疗领域,另外光纤压力传感器相比于传统的机电式压力传感器,其体积也大大缩小,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6876317U、名称为“一种全光纤高灵敏压力传感器”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其公开的光纤压力传感器头端包层外径仅为300μm~420μm,而后侧与相位解调仪相连的第二单模光纤采用9μm芯径,包层外径为125μm或者140μm,所述第二单模光纤主要与压力检测系统相连,一般又可称为微导线,而压力检测系统通常包括数据处理单元(包括相位解调仪、计算机等)、显示屏等部件,光纤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压力经由微导线传输至数据处理单元中并经过处理后,其检测结果可直观地显示在显示屏上,一般可显示压力值以及压力波形,而向心脏内下导管的过程中,静脉、心房以及心室的压力值和压力波形变化非常明显,如果能将光纤压力传感器应用于上述导管中,无疑能够更好地辅助医生定位导管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力定位导管组件,利用光纤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下管过程中导管头端的压力值,进而通过导管头端的压力变化辅助定位导管位置,定位准确。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压力定位导管组件,包括导管、光纤压力传感器和外管,光纤压力传感器设于导管头端,导管后端与外管固连,在所述外管一侧设有支管,在所述导管内设有第一导线腔,在所述外管内设有第二导线腔,在所述支管内设有第三导线腔,且所述第一导线腔、第二导线腔、第三导线腔依次连通,所述光纤压力传感器后侧的微导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导线腔、第二导线腔和第三导线腔,在所述支管末端设有接头,且所述微导线末端与所述接头相连。所述外管头端套装于导管后端,在所述外管头端外侧设有应变释放管。所述导管内设有第一过流腔,所述外管内设有第二过流腔,且所述第一过流腔和第二过流腔连通。所述第一过流腔和第二过流腔均为偏心设置。所述外管内设有连接导线腔,且所述导管内的第一导线腔与所述外管内的第二导线腔和连接导线腔均相通。所述导管和外管均为实心结构。所述外管后端设有管接头。本技术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1、本技术利用光纤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心脏下管过程中导管头端的压力值,进而通过导管头端的压力变化辅助定位导管位置,定位准确。2、本技术的导管后端与一外管固连,在所述外管一侧设有带有接头的支管,使用时将所述接头通过连接线路与数据处理单元连接即可实现光纤压力传感器与压力检测系统相连,使用简单方便,并且还可以有效保护微导线,避免微导线暴露发生折断等意外情况。3、本技术利用光学压力传感器检测导管头端压力,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A视图,图3为图1中的B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C处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1为导管,101为第一导线腔,102为第一过流腔,2为光纤压力传感器,201为微导线,3为外管,301为第二导线腔,302为第二过流腔,303为连接导线腔,4为支管,401为第三导线腔,5为接头,6为应变释放管,7为连接线路,8为数据处理单元,9为显示屏,10为起搏电极,11为电极导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如图1~7所示,本技术包括导管1、光纤压力传感器2和外管3,光纤压力传感器2设于导管1头端,导管1后端与外管3固连,在所述外管3一侧设有支管4,在所述导管1内设有第一导线腔101,在所述外管3本体内设有第二导线腔301,在所述支管4内设有第三导线腔401,所述第一导线腔101、第二导线腔301、第三导线腔401依次连通,且所述光纤压力传感器2后侧的微导线201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导线腔101、第二导线腔301和第三导线腔401,在所述支管4末端设有接头5,且所述微导线201末端与所述接头5相连。本技术使用时,所述导管1下入人体内,所述外管3则始终处于人体外部。如图3所示,所述外管3头端套设于导管1后端,在所述外管3头端外侧设有应变释放管6,所述应变释放管6用于避免应力集中,以提高本技术的使用寿命。所述应变释放管6为本领域公知技术。如图7所示,本技术使用时,所述接头5通过连接线路7与数据处理单元8相连,所述数据处理单元8通过线路与显示屏9相连,所述数据处理单元8和显示屏9均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且为市购产品。所述接头5可采用方便插接的结构,比如USB结构,所述接头5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且为市购产品。所述导管1和外管3可采用尼龙、聚乙烯、聚丙烯或嵌段聚酰胺加压加热吹塑或注塑成型,其生产工艺为本领域公知技术,另外在所述外管3后端设有连接用的管接头。本技术根据治疗方案不同,所述导管1和外管3内可设有过流腔,或者外管3内设有连接导线腔303,或者导管1和外管3均为实心结构。实施例1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管1内除了所述第一导线腔101外还设有贯通的第一过流腔102,所述外管3内除了所述第二导线腔301外还设有贯通的第二过流腔302,且所述第一过流腔102和第二过流腔302连通,所述第一过流腔102和第二过流腔302可实现药物输入或者引流等作用,在外管3后端设有管接头与输药装置或引流装置连接,所述管接头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且为市购产品。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过流腔102和第二过流腔302均为偏心设置,以保证导管1一侧以及外管3一侧有足够厚度设置第一导线腔101和第二导线腔301。本实施例中,所述光纤压力传感器2外径为300μm,所述微导线201外径为125μm,所述导管1为6F等级医用导管。本实施例以肿瘤化疗打药为例说明工作原理:首先将支管4的接头5通过连接线路7与数据处理单元8相连,实现光纤压力传感器2与压力检测系统的连接,然后医疗人员开始下管作业。肿瘤化疗打药下管路径为浅静脉-深静脉-接近心房的上腔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力定位导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1)、光纤压力传感器(2)和外管(3),光纤压力传感器(2)设于导管(1)头端,导管(1)后端与外管(3)固连,在所述外管(3)一侧设有支管(4),在所述导管(1)内设有第一导线腔(101),在所述外管(3)内设有第二导线腔(301),在所述支管(4)内设有第三导线腔(401),且所述第一导线腔(101)、第二导线腔(301)、第三导线腔(401)依次连通,所述光纤压力传感器(2)后侧的微导线(201)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导线腔(101)、第二导线腔(301)和第三导线腔(401),在所述支管(4)末端设有接头(5),且所述微导线(201)末端与所述接头(5)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力定位导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1)、光纤压力传感器(2)和外管(3),光纤压力传感器(2)设于导管(1)头端,导管(1)后端与外管(3)固连,在所述外管(3)一侧设有支管(4),在所述导管(1)内设有第一导线腔(101),在所述外管(3)内设有第二导线腔(301),在所述支管(4)内设有第三导线腔(401),且所述第一导线腔(101)、第二导线腔(301)、第三导线腔(401)依次连通,所述光纤压力传感器(2)后侧的微导线(201)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导线腔(101)、第二导线腔(301)和第三导线腔(401),在所述支管(4)末端设有接头(5),且所述微导线(201)末端与所述接头(5)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定位导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3)头端套装于导管(1)后端,在所述外管(3)头端外侧设有应变释放管(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英贤
申请(专利权)人:孙天姝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