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刷及具有该地刷的吸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5397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刷及具有该地刷的吸尘器,包括具有内腔的地刷本体、设置于地刷本体上的用于吸入待清洁面上的液体的吸液嘴,吸液嘴的底端为吸液口,地刷本体上设置有供地刷本体内的液体离开的出液部。出液部包括第一出液口、与第一出液口相连通的至少两条分流通道、与至少两条分流通道相连通的出液通道。液体从出液口,分散地经由各个分流通道,再至出液通道。通过分流,使得液体流速减缓。本地刷及具有该地刷的吸尘器,液体在经过出液部时,先由第一出液口进入,然后被分流,使流速减缓,能够很好地控制进入吸尘器主机部内液体的流速和流量,从而保证了出气口处不会有水雾喷出,杜绝了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刷及具有该地刷的吸尘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干湿两用吸尘器。
技术介绍
手持式吸尘器因其小巧轻便、清洁方便、适用场所广泛而越来越越受到人们的喜欢。目前市场上的能够吸水的吸尘器大多为大型的吸尘器,主要应用于商场、办公楼等宽阔的公共场所。这种较大型的吸尘器并不适用于厨房、卫生间等有较多水渍的家庭场所。而现有技术中的干湿两用吸尘器或水过滤吸尘器,为了保证其清洁能力,都具有较强的吸力,使得液体被吸进后流速过快、流量过大,但同时分离器对水的过滤效果较差,因此在吸水时,出风口处会有许多水雾随着风一同喷出,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让液体较为舒缓地流通的地刷及干湿两用吸尘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刷及具有该地刷的吸尘器,包括具有内腔的地刷本体、设置于地刷本体上的用于吸入待清洁面上的液体的吸液嘴,吸液嘴的底端为吸液口,地刷本体上设置有供地刷本体内的液体离开的出液部。通过吸尘器的负压室提供吸力,将液体吸入地刷本体的内腔中,再由出液部离开。出液部包括第一出液口、与第一出液口相连通的至少两条分流通道、与至少两条分流通道相连通的出液通道。液体从出液口,分散地经由各个分流通道,再至出液通道。通过分流,使得液体流速减缓。进一步地,第一出液口开设在地刷本体上。进一步地,地刷本体上连接有上盖,该上盖扣设在第一出液口的上方,上盖与地刷本体之间形成至少两条分流通道。这样的结构设计,既保证了分流通道的结构特点,又简化了制造工艺。上盖与地刷本体之间密封连接。更进一步地,分流通道有两条,且对称地设置,出液通道设置在两条分流通道之间。从而在保证结构紧凑、外形美观的同时,液体能够均匀地分散至各分流通道。更进一步地,出液通道的左右两侧对称地设置有两个第二出液口,两个第二出液口分别与两条分流通道相连接。进一步地,地刷本体具有第一连接部,上盖具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共同形成转接部,出液通道的下部与该转接部相转动连接。出液通道转动连接的设计,保证了本地刷在使用时能够灵活地进行转动调节,以便于伸入至一些狭缝中进行清洁。更进一步地,第二出液口设置在出液通道的下部,且第二出液口与转接部之间设置有密封件,从而保证了转接处的密封性。进一步地,吸液嘴的底端贯穿地刷本体的底面而形成吸液口,从而吸液口能够较近地贴合待清洁面而将液体吸入地刷本体的内腔,尽量减少待清洁液体在待清洁面上的残留。吸液嘴的上端口为进液口,进液口位于地刷本体的内腔中,第一出液口与进液口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错开,从而防止吸力过大时,从进液口出来的液体直接被吸入出液部,而造成流量过大、流速过快。进一步地,地刷本体内具有用于储存液体的储液池,该储液池与进液口相通。随着液体不断吸入,储液池内液体累积至液面达到一定高度时,负压室所提供的吸力能够通过出液部将超出该液面高度的液体吸出。出液部设置在储液池的后上方,使得地刷整体的结构更加精简、紧凑,液体流向更为合理,符合正常使用习惯。这里的后上方是按照液体流向而定义的,先流经的位置为前,后流经的位置为后。本技术还提供了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吸尘器,包括具有电机和负压室的主机、与主机相连接的吸尘管、与吸尘管相连接的吸头部件,吸头部件包括上文中所述的地刷。吸尘器可以只有一个上述的地刷,也可以有可拆卸更换的多个吸头,其中至少一个为上述的地刷。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地刷及具有该地刷的吸尘器,液体在经过出液部时,先由第一出液口进入,然后被分流,使流速减缓,能够很好地控制进入吸尘器主机部内液体的流速和流量,从而保证了出气口处不会有水雾喷出,杜绝了二次污染。本地刷及具有该地刷的吸尘器非常适合在厨房、卫生间等家庭场所使用。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中地刷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地刷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地刷中地刷本体的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地刷中地刷本体的后盖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地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中B-B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5中C-C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D-D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地刷本体;11、下壳;12、上壳;13、开口;14、开口盖;2、储液池;3、吸液嘴;31、吸液口;32、进液口;4、导向板;41、连接孔;42、避让槽;5、挡筋;51、限制区域;6、出液部;61、第一出液孔;62、分流通道;63、出液通道;64、第二出液口;65、密封件;66、第一连接部;67、第二连接部;68、上盖。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参考附图1至附图9,本实施例中的地刷,包括具有内腔的地刷本体1、设置于地刷本体1上的用于吸入待清洁面上的液体的吸液嘴3。具体地,地刷本体1包括下壳11和上壳12,下壳11与上壳12对扣并密封连接而形成上述的内腔。地刷本体1供地刷本体1内的液体离开的出液部6。通过吸尘器的负压室提供吸力,将液体吸入地刷本体1的内腔中,再由出液部6离开。出液部6包括第一出液口61、与第一出液口61相连通的至少两条分流通道62、与至少两条分流通道62相连通的出液通道63。从储液池2被吸出的液体,经由第一出液口61后,分散地经由各个分流通道62,再至出液通道63,通过分流,减缓了流速。第一出液口61开设在地刷本体1上,具体地,开设在上壳12上。本实施例中,吸液嘴3的底端贯穿地刷本体1(具体为下壳11)的底面而形成上述的吸液口31,吸液嘴3的上端口为进液口32,且进液口32位于地刷本体1的内腔中。优选地,吸液嘴3与下壳12一体成型。第一出液口61与进液口32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错开,从而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刷,包括具有内腔的地刷本体(1)、设置于地刷本体(1)上的用于吸入待清洁面上的液体的吸液嘴(3),所述吸液嘴(3)的底端为吸液口(3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刷本体(1)上设置有供地刷本体(1)内的液体离开的出液部(6),所述出液部(6)包括第一出液口(61)、与所述第一出液口(61)相连通的至少两条分流通道(62)、与所述至少两条分流通道(62)相连通的出液通道(6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刷,包括具有内腔的地刷本体(1)、设置于地刷本体(1)上的用于吸入待清洁面上的液体的吸液嘴(3),所述吸液嘴(3)的底端为吸液口(3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刷本体(1)上设置有供地刷本体(1)内的液体离开的出液部(6),所述出液部(6)包括第一出液口(61)、与所述第一出液口(61)相连通的至少两条分流通道(62)、与所述至少两条分流通道(62)相连通的出液通道(6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出液口(61)开设在地刷本体(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刷本体(1)上连接有上盖(68),该上盖(68)扣设在所述第一出液口(61)的上方,所述上盖(68)与地刷本体(1)之间形成所述至少两条分流通道(6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流通道(62)有两条,且对称地设置,所述出液通道(63)设置在两条分流通道(6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通道(63)的左右两侧对称地设置有两个第二出液口(64),所述两个第二出液口(64)分别与所述两条分流通道(62)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幼江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春仁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