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刺针套管及穿刺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5159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穿刺针套管,包括连接部,呈直线状,且径向横截面为圆形;头部,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一体成型,且与所述连接部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均匀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外周的刻度线;探测部,设于所述连接部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在靠近头部的连接部上设有探测部,探测部的设置增加了超声反射信号的强度,改善了穿刺针套管在B超影像中的清晰度,提高了穿刺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降低了操作难度与风险,增加了一次性最佳靶点的穿刺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穿刺针套管及穿刺针
本专利技术涉及穿刺针
,具体涉及一种穿刺针套管及穿刺针。
技术介绍
介入超声技术是一种通过超声影像实时引导,运用穿刺针、导丝和导管,实现经皮穿刺建立手术操作通道及抽吸、活检、引流、注药等诊疗措施的微创操作技术。介入超声技术在具体实施中,又会因为部位和目的不同,在穿刺器械上存在不同点,但其核心器械是穿刺针,因为它们是实现“介入”操作最重要、最基本的器械。穿刺针通常由套管和针芯两部分组成,根据用途不同可有外形结构、长短粗细、针芯针尖变化等多种类别类型。套管多为薄壁不锈钢金属圆管制成,表面光滑以减少穿刺阻力与组织损伤。B超成像的基本原理就是向人体发射一组超声波,按一定的方向顺序进行扫描。超声波在穿过人体组织时,因不同组织间存在介质密度差,超声波会被不同组织界面反射回来,介质密度差越大则反射越强,超声仪会根据监测到的回声信号延迟时间、强弱判断脏器组织的物理位置及声学性质,经过计算机的处理就形成了B超图像。在超声引导穿刺针进入体内时,医生需要在复杂的影像中找到穿刺针和目标脏器,这样才能引导穿刺针尽可能正确而安全的穿刺到目标位置,而找到穿刺针主要依赖于超声波在穿刺针表面(穿刺套管表面)形成并捕捉到的超声反射信号。目前常规使用的穿刺针因其表面为光滑的圆形面,超声探头发出的超声信号大部分被反射到侧方,如附图1。超声有效反射面积小,回声信号弱,且金属材料与人体组织间介质密度差较大,超声波不易穿透针管壁而形成二次界面反射信号,所以现有穿刺针在B超下成像还不是很清晰,要准确快速识别它还比较困难,往往仅能看到针尖位置,对针体的方向、角度难以判断,成像效果如图8所示。实际操作中主要还是依赖于操作者的经验做出大致的判断,即便是有经验的医生有时也很难准确把握进针的位置、方向与深度,“误操作”还是比较常见,而“误操作”有可能增加意外损伤、出血、后期手术困难甚至手术失败等风险。因此穿刺操作的准确、顺利与否往往是整个手术的重点、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穿刺针套管及穿刺针,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穿刺针在B超成像下不清晰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穿刺针套管,包括:连接部,呈直线状,且径向横截面为圆形;头部,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一体成型,且与所述连接部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均匀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外周的刻度线;探测部,设于所述连接部上。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有手柄,所述连接手柄位于远离所述头部的一端,所述手柄上设有探测部指示装置,所述探测部指示装置和所述探测部在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地,所述探测部包括多个凹槽,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刻度线处,且距离所述头部最近的所述刻度线和所述头部之间设置有2-4个凹槽;多个所述凹槽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所述凹槽的开口倾斜方向和所述头部的倾斜方向相同。进一步地,相邻所述刻度线的距离为5-10mm,且距离所述头部最近的一个所述刻度线和所述头部之间的距离为5-10mm。进一步地,距离所述头部最近的所述刻度线和所述头部之间设置的凹槽的数量为两个,距离所述头部最近的所述凹槽和所述头部的距离为2.5mm,距离所述头部第二近的所述凹槽和所述头部的距离为7.5mm。进一步地,靠近所述头部1/2范围内的所述刻度线上设置有所述凹槽。此种设计一方面能够保证使用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凹槽的设置数量,降低制造成本。进一步地,所述探测部为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呈方形,所述连接部的圆弧面上设有和所述连接板相适配的连接槽,所述连接板设于所述连接槽内。进一步地,所述探测部包括多个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设置在所述刻度线上,且距离所述头部最近的所述刻度线和所述头部之间设置有2-4个弧形凸起;所有所述弧形凸起均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地,相邻所述刻度线的距离为5-10mm,且距离所述头部最近的所述刻度线和所述头部之间的距离为5-10mm。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穿刺针,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穿刺针套管。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效果:1、本专利技术在靠近头部的连接部上设有探测部,探测部的设置增加了超声反射信号的强度,改善了穿刺针套管在B超影像中的清晰度,提高了穿刺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降低了操作难度与风险,增加了一次性最佳靶点的穿刺成功率;2、探测部采用凹槽形式,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加工时直接在原有的穿刺针套管上切割出凹槽即可,当超声信号照射到凹槽时,凹槽会减少信号的无效反射,能够使超声波设备接收更多的反射信号,增加了成像的清晰度。3、探测部采用方形连接板形式,方形连接板相对于圆形的连接部增加信号的反射效果,提高了成像的清晰度。4、探测部采用弧形凸起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当超声信号照射到弧形凸起时,弧形凸起会减少信号的无效反射,能够使超声波设备接收更多的反射信号,增加了成像的清晰度。附图说明图1为
技术介绍
中的超声反射图;图2为
技术介绍
中的超声反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超声反射原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穿刺针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凹槽的布置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穿刺针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穿刺针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
技术介绍
中穿刺针套管的成像效果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穿刺针套管的成像效果图。其中:1、连接部;2、头部;3、手柄;4、探测部;5、凹槽;6、连接板;7、弧形凸起;8、刻度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要求本专利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描述中使用的术语“前”、“后”、“左”、“右”、“上”、“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术语“内”、“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实施例1如图4所示,一种穿刺针套管,包括呈直线状连接部1,连接部1的径向横截面为圆形;头部2与连接部1的一端一体成型,且与连接部1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均匀设置在连接部1外周的刻度线8;探测部4设于连接部1上。头部2和连接部1在同一条直线上,能够便于穿刺套管的顺利进入。连接部1和头部2一体成型制作方便,成型后需对连接部和头部2的表面进行打磨,去除表面的毛刺,能够使患者减少损伤。连接部1和头部2选用相同的材质,可选用钛钢材质,钛钢材质在消毒液浸泡和高温消毒环境下,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或腐蚀,提高了使用寿命。连接部2的左端和手柄3连接,本专利技术对手柄的形状不做限制,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便于使用者拿持即可。右端的头部2开口设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穿刺针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n连接部,呈直线状,且径向横截面为圆形;/n头部,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一体成型,且与所述连接部位于同一条直线上;/n均匀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外周的刻度线;/n探测部,设于所述连接部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刺针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部,呈直线状,且径向横截面为圆形;
头部,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一体成型,且与所述连接部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均匀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外周的刻度线;
探测部,设于所述连接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针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有手柄,所述连接手柄位于远离所述头部的一端,所述手柄上设有探测部指示装置,所述探测部指示装置和所述探测部在同一条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针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部包括多个凹槽,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刻度线处,且距离所述头部最近的所述刻度线和所述头部之间设置有2-4个凹槽;
多个所述凹槽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所述凹槽的开口倾斜方向和所述头部的倾斜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刺针套管,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刻度线的距离为5-10mm,且距离所述头部最近的一个所述刻度线和所述头部之间的距离为5-1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刺针套管,其特征在于,距离所述头部最近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德青黄后宝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优复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