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叉型皮肤软组织提升操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25143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鱼叉型皮肤软组织提升操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埋线设计,在面部用记号笔勾勒出可吸收线在皮下的行针路径;S2、麻醉,对待操作部位进行麻醉处理;S3、装线,选用单向倒刺的45cm长PPDO线,顺刺方向穿入特制导引针,备用;S4、进针点选择,选择并标记第一进针点和第二进针点的位置;S5、埋线操作,将第一导引针从第一进针点处穿入进行埋线,将第二导引线从第二进针点处穿入进行埋线;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操作方法,通过对线材植入路径、埋线位点的优化,将终止提拉位点改良于聚合于M型中点,使得复位效果更佳,且采用了垂直提升的方式,不易改变面部原有构造,不造成容量迁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鱼叉型皮肤软组织提升操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美容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鱼叉型皮肤软组织提升操作方法。
技术介绍
现目前,大多数使用PPDO材质蛋白线进行面部提拉的操作,多采用斜向提升的方法进行相应组织的复位,造成复位组织向线材植入开口处(咀嚼区)迁移,苹果肌扁平,复原效果不佳,且多为局部单向线材,区域组织成线性提拉,容易造成面包组织的不平整条索。此前有一专利技术(申请公布号CN108606815A),采用局部M型走线进行相应区域组织复位,但因其复位终止提拉与M一边缘,对另一边缘区域提拉力明显不足,不能解决面部综合性软组织复位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鱼叉型皮肤软组织提升操作方法,通过对线材植入路径、埋线位点的优化,将终止提拉位点改良于聚合于M型中点,极大的均衡了面部提拉的力量综合性,使得复位效果更佳,且采用了垂直提升的方式,不易改变面部原有构造,不造成容量迁移。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鱼叉型皮肤软组织提升操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埋线设计,在面部用记号笔勾勒出可吸收线在皮下的行针路径;S2、麻醉,对待操作部位进行麻醉处理;S3、装线,选用单向倒刺的45cm长PPDO线,顺刺方向穿入特制导引针,备用;S4、进针点选择,选择并标记第一进针点和第二进针点的位置;S5、埋线操作,将第一导引针从第一进针点处穿入进行埋线,将第二导引线从第二进针点处穿入进行埋线。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要求固定位、提升位和止线位准确,向下不能超过下颌缘边缘。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S2包括:S21、采用神经阻滞麻醉技术对操作部位注射局麻药以此阻断待操作部位的神经冲动的传导;S22、对行针路径皮下以及SMAS筋膜浅层注射局麻药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选用的局麻药为利多卡因。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S4具体包括:第一进针点的位置为外眼角水平线与发际线交点;第二进针点的位置为第一进针点发际线垂直向下2cm处。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S5具体包括:S51、第一导引针埋线;S511、进针;S512、层次过度,穿过真皮层及筋膜浅层达颞深筋膜层后,走行在颞深筋膜浅层,在颞浅动静脉深层跨过颧弓后,进入面颊部;S513、行走方式:进针后,牵引线至至鼻翼与口角连线中点,退针至开口处不剪断线材,垂直向下进针至下颌缘边缘,返回成双股线材回移至开口处,不剪断线材,于前两根线材正中斜向下进针至口角囊袋边缘,返针成双股线材回移至开口处,留2cm线材,剪断;S514、逆向埋线:剩余线材逆行向上至帽状腱膜上,与剪断处在开口处进行打结。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S5还包括:S52、第二导引针埋线;S521、进线;S522、层次过度,穿过真皮层及筋膜浅层达颞深筋膜层后,走行在颞深筋膜浅层,在颞浅动静脉深层跨过颧弓后,进入面颊部;S523、行走方式,进针后牵引线至口角囊袋区,退针至开口处不剪断线材,垂直向下进针至下颌角区域,返针成双股线材回移动至开口处,不剪断线材,于前两根线材正中斜向下进针至下颌缘,返针成双股线材回移至开口处,留2cm线材,剪断;S524、逆向埋线,剩余线材逆行向上埋至帽状腱膜上,与剪断处在开口处进行打结。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对线材植入路径、埋线位点的优化,将终止提拉位点改良于聚合于M型中点,极大的均衡了面部提拉的力量综合性,使得复位效果更佳,且采用了垂直提升的方式,不易改变面部原有构造,不造成容量迁移;2、同时与传统技术与相比,因为使用了局部双向线材的提升,对于片状组织的固位性更强,能够增强相应的提升效果。3、采用了垂直提升的方式,不易改变面部原有构造,不造成容量迁移,术后面中部不会扁平。4、同时与传统技术与相比,因为使用了局部双向线材的提升,对于片状组织的固位性更强,能够增强相应的提升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鱼叉型皮肤软组织提升操作方法的埋线设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鱼叉型皮肤软组织提升操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埋线设计,在面部用记号笔勾勒出可吸收线在皮下的行针路径;具体的,埋线要求固定位、提升位和止线位准确,向下不能超过下颌缘边缘,根据求美者面部轮廓、软组织松弛下垂情况及本人改善的意愿,个性化设计埋线方案。S2、麻醉,对待操作部位进行麻醉处理,具体的:S21、采用神经阻滞麻醉技术对操作部位注射局麻药以此阻断待操作部位的神经冲动的传导;S22、对行针路径皮下以及SMAS筋膜浅层注射局麻药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在本步骤中,所选用的局麻药为利多卡因。S3、装线,选用单向倒刺的45cm长PPDO线,顺刺方向穿入特制导引针,备用;采用双向倒刺鱼骨线的导引器可将双向倒刺鱼骨线准确稳定的放置在组织中,通过双向倒刺鱼骨线的特有结构,加强了与组织之间的抓持力,提升维持效果,线材不易于滑落;且通过在注射器作用,可在线材提升的同时,向线材周围释放药物会脂肪颗粒来增强疗效,治疗创伤小。S4、进针点选择,选择并标记第一进针点和第二进针点的位置;具体的,第一进针点的位置为外眼角水平线与发际线交点;第二进针点的位置为第一进针点发际线垂直向下2cm处。S5、埋线操作,将第一导引针从第一进针点处穿入进行埋线,将第二导引线从第二进针点处穿入进行埋线;具体的,第一导引针和第二导引针的埋线方法具体如下:S51、第一导引针埋线;S511、进针;S512、层次过度,穿过真皮层及筋膜浅层达颞深筋膜层后,走行在颞深筋膜浅层,在颞浅动静脉深层跨过颧弓后,进入面颊部;S513、行走方式:进针后,牵引线至至鼻翼与口角连线中点,退针至开口处不剪断线材,垂直向下进针至下颌缘边缘,返回成双股线材回移至开口处,不剪断线材,于前两根线材正中斜向下进针至口角囊袋边缘,返针成双股线材回移至开口处,留2cm线材,剪断;S514、逆向埋线:剩余线材逆行向上至帽状腱膜上,与剪断处在开口处进行打结。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S5还包括:S52、第二导引针埋线;S521、进线;S522、层次过度,穿过真皮层及筋膜浅层达颞深筋膜层后,走行在颞深筋膜浅层,在颞浅动静脉深层跨过颧弓后,进入面颊部;S523、行走方式,进针后牵引线至口角囊袋区,退针至开口处不剪断线材,垂直向下进针至下颌角区域,返针成双股线材回移动至开口处,不剪断线材,于前两根线材正中斜向下进针至下颌缘,返针成双股线材回移至开口处,留2cm线材,剪断;S524、逆向埋线,剩余线材逆行向上埋至帽状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鱼叉型皮肤软组织提升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S1、埋线设计,在面部用记号笔勾勒出可吸收线在皮下的行针路径;/nS2、麻醉,对待操作部位进行麻醉处理;/nS3、装线,选用单向倒刺的45cm长PPDO线,顺刺方向穿入特制导引针,备用;/nS4、进针点选择,选择并标记第一进针点和第二进针点的位置;/nS5、埋线操作,将第一导引针从第一进针点处穿入进行埋线,将第二导引线从第二进针点处穿入进行埋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叉型皮肤软组织提升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埋线设计,在面部用记号笔勾勒出可吸收线在皮下的行针路径;
S2、麻醉,对待操作部位进行麻醉处理;
S3、装线,选用单向倒刺的45cm长PPDO线,顺刺方向穿入特制导引针,备用;
S4、进针点选择,选择并标记第一进针点和第二进针点的位置;
S5、埋线操作,将第一导引针从第一进针点处穿入进行埋线,将第二导引线从第二进针点处穿入进行埋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叉型皮肤软组织提升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要求固定位、提升位和止线位准确,向下不能超过下颌缘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叉型皮肤软组织提升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
S21、采用神经阻滞麻醉技术对操作部位注射局麻药以此阻断待操作部位的神经冲动的传导;
S22、对行针路径皮下以及SMAS筋膜浅层注射局麻药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鱼叉型皮肤软组织提升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选用的局麻药为利多卡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叉型皮肤软组织提升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具体包括:
第一进针点的位置为外眼角水平线与发际线交点;
第二进针点的位置为第一进针点发际线垂直向下2cm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鹏韩飞徐宁郭晓霞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米兰柏羽医学美容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