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滤芯防护口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5128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滤芯防护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具有外层和内层,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之间夹设有两层过滤层;所述口罩本体的上侧边缘形成有能够与人脸的鼻部密封贴合的曲线轮廓部;鼻夹,设置在所述外层的表面,所述鼻夹位于所述曲线轮廓部的下方;两个耳带,分别连接在所述口罩本体的左侧和所述口罩本体的右侧;其中,所述曲线轮廓部具有:第一弧形凹部,位于所述口罩本体的上侧边缘的中部;两个第一弧形凸部,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弧形凹部的两侧;两个第二弧形凹部,分别连接在各所述第一弧形凸部的外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滤芯防护口罩,能够与人脸,尤其是鼻部,进行有效贴合,其密封性好,能够提高口罩防护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滤芯防护口罩
本技术涉及卫生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滤芯防护口罩。
技术介绍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以及对抗病毒防护的重视,为了避免病毒、细菌、雾霾以及粉尘等对人体造成伤害,人们通过佩戴口罩进行防护。目前,市场上的防护口罩主要由两层或三层结构层叠组成,且防护口罩佩戴后不能有效与人脸,尤其是鼻部紧密贴合,虽然现有的防护口罩采用鼻夹解决了口罩上侧边缘与人脸的贴合密封性问题,但是,由于鼻夹有一定的硬度,导致长时间使用后会对鼻部表皮造成一定的磨损,影响佩戴舒适性,另一方面,由于现有的防护口罩大多由左右两个片状结构拼接组成,在鼻部处会形成一个尖角结构,不能与鼻部紧密贴合,因此不避免地会存在口罩与人脸之间存在缝隙的问题,影响口罩的防护性能。另外,该防护口罩的透气性较差,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佩戴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滤芯防护口罩,能够与人脸,尤其是鼻部,进行有效贴合,其密封性好,能够提高防护性能。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技术提供一种双滤芯防护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具有外层和内层,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之间夹设有两层过滤层;所述口罩本体的上侧边缘形成有能够与人脸的鼻部密封贴合的曲线轮廓部;鼻夹,设置在所述外层的表面,所述鼻夹位于所述曲线轮廓部的下方;两个耳带,分别连接在所述口罩本体的左侧和所述口罩本体的右侧;其中,所述曲线轮廓部具有:第一弧形凹部,位于所述口罩本体的上侧边缘的中部;两个第一弧形凸部,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弧形凹部的两侧;两个第二弧形凹部,分别连接在各所述第一弧形凸部的外侧。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弧形凹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弧形凸部的宽度,所述第一弧形凸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弧形凹部的宽度。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弧形凹部的宽度为2mm~4mm,所述第一弧形凸部的宽度为13mm~17mm,所述第二弧形凹部的宽度为19mm~23mm。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弧形凹部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一弧形凹部的曲率半径,且所述第二弧形凹部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一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径。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弧形凹部的曲率半径为6mm~10mm,所述第二弧形凹部的曲率半径为29mm~33mm,所述第一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径为33mm~37mm。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弧形凹部的外侧还连接有第二弧形凸部,所述第二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一弧形凹部的曲率半径,且所述第二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弧形凹部的曲率半径。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径为23mm~27mm。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弧形凹部与所述第二弧形凸部之间具有高度差,所述高度差为6mm~10mm。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均为拒水无纺布层。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拒水无妨布层为纤维直径为15pm~40pm的拒水无纺布。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层为熔喷布过滤层。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熔喷布过滤层为含有静电驻极的纤维直径小于2pm的熔喷布。本技术的双滤芯防护口罩的特点及优点是:该双滤芯防护口罩,通过曲线轮廓部的结构设计,能够达到口罩本体与人脸的鼻部的外轮廓紧密贴合的目的,有效提高了该双滤芯防护口罩的密封性;同时,配合鼻夹的使用,进一步达到了有效与人脸贴合密封的效果。另外,该双滤芯防护口罩,由外层、两层过滤层和内层的四层结构依次层叠组成,提高了口罩本体的过滤性和屏蔽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双滤芯防护口罩佩戴在人脸上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双滤芯防护口罩的平面展开图。图3为本技术的双滤芯防护口罩的口罩本体的各层展开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双滤芯防护口罩的侧视图。图5为图2中的A部第一放大图。图6为图2中的A部第二放大图。附图标记与说明:1、口罩本体;11、外层;12、内层;13、过滤层;14、曲线轮廓部;141、第一弧形凹部;142、第一弧形凸部;143、第二弧形凹部;144、第二弧形凸部;2、鼻夹;3、耳带;B1、宽度;B2、宽度;B3、宽度;R1、曲率半径;R2、曲率半径;R3、曲率半径;H、高度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滤芯防护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鼻夹2和两个耳带3,其中:口罩本体1具有外层11和内层12,所述外层11和所述内层12之间夹设有两层过滤层13;所述口罩本体1的上侧边缘形成有能够与人脸的鼻部密封贴合的曲线轮廓部14;鼻夹2设置在所述外层11的表面,所述鼻夹2位于所述曲线轮廓部14的下方;两个耳带3分别连接在所述口罩本体1的左侧和所述口罩本体1的右侧;其中,所述曲线轮廓部14具有:第一弧形凹部141,位于所述口罩本体1的上侧边缘的中部;两个第一弧形凸部142,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弧形凹部141的两侧;两个第二弧形凹部143,分别连接在各所述第一弧形凸部142的外侧。本技术的双滤芯防护口罩,通过曲线轮廓部14的结构设计,能够达到口罩本体1与人脸的鼻部的外轮廓紧密贴合的目的,有效提高了该双滤芯防护口罩的密封性;同时,配合鼻夹2的使用,进一步达到了有效与人脸贴合密封的效果。另外,该双滤芯防护口罩,由外层11、两层过滤层13和内层12的四层结构依次层叠组成,提高了口罩本体1的过滤性和屏蔽性。具体的,该口罩本体1的外层11为朝向外部的侧面,该外层11为拒水无纺布层,该拒水无妨布层为纤维直径为15pm~40pm的拒水无纺布。该拒水无纺布具有一定的抗湿效果,且透气性较好,作为口罩本体1的外层使用,可起到定型和保护两个过滤层13的作用。该口罩本体1的内层12为朝向人脸的侧面,该内层12为拒水无纺布层,该拒水无妨布层也可为纤维直径为15pm~40pm的拒水无纺布,具有一定的拒水、化雾、风干、沾贴的特点,且无毒、无害。该口罩本体1的两个过滤层13均为熔喷布过滤层,该熔喷布过滤层为含有静电驻极的纤维直径小于2pm的熔喷布。该熔喷布采用氟原子高效驻极母粒,其添加量为1%~1.5%,也可以为0.5%~2%的添加量,该熔喷布具有极强的电负性,使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滤芯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包括:/n口罩本体,具有外层和内层,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之间夹设有两层过滤层;所述口罩本体的上侧边缘形成有能够与人脸的鼻部密封贴合的曲线轮廓部;/n鼻夹,设置在所述外层的表面,所述鼻夹位于所述曲线轮廓部的下方;/n两个耳带,分别连接在所述口罩本体的左侧和所述口罩本体的右侧;/n其中,所述曲线轮廓部具有:/n第一弧形凹部,位于所述口罩本体的上侧边缘的中部;/n两个第一弧形凸部,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弧形凹部的两侧;/n两个第二弧形凹部,分别连接在各所述第一弧形凸部的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滤芯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包括:
口罩本体,具有外层和内层,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之间夹设有两层过滤层;所述口罩本体的上侧边缘形成有能够与人脸的鼻部密封贴合的曲线轮廓部;
鼻夹,设置在所述外层的表面,所述鼻夹位于所述曲线轮廓部的下方;
两个耳带,分别连接在所述口罩本体的左侧和所述口罩本体的右侧;
其中,所述曲线轮廓部具有:
第一弧形凹部,位于所述口罩本体的上侧边缘的中部;
两个第一弧形凸部,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弧形凹部的两侧;
两个第二弧形凹部,分别连接在各所述第一弧形凸部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滤芯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凹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弧形凸部的宽度,所述第一弧形凸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弧形凹部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滤芯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凹部的宽度为2mm~4mm,所述第一弧形凸部的宽度为13mm~17mm,所述第二弧形凹部的宽度为19mm~23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滤芯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形凹部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一弧形凹部的曲率半径,且所述第二弧形凹部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一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滤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宏忠陈红燕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