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装式石墨接地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46940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快装式石墨接地体,它包括支撑芯棒、入地头和压头(1),入地头设置于支撑芯棒的底部,压头(1)设置于支撑芯棒的顶部,入地头包括圆柱体(2)和锥形头(3),锥形头(3)焊接于圆柱体(2)的底部且与圆柱体(2)同轴设置,圆柱体(2)的顶部开设有盲孔A(4),压头(1)的底部开设有盲孔B(5),压头(1)的顶表面为平面,支撑芯棒包括钢芯(6)、设置于钢芯(6)外部的镀铜层(7)、设置于镀铜层(7)外部的锌镁合金层(8)以及包裹于锌镁合金层(8)外部的石墨编织层(9)。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紧凑、缩短安装周期、能够安装于不同地层内、操作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快装式石墨接地体
本技术涉及石墨接地体结构的
,特别是一种快装式石墨接地体。
技术介绍
接地装置是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称,其作用是将闪电电流导入地下,防雷系统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接地体是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导体或导体群,分为人工接地体与自然接地体,接地体作为与大地土壤密切接触并提供与大地之间电气连接的导体,安全散流雷能量使其泄入大地。现有的石墨接地体包括钢芯和石墨烯编织套,钢芯的外表面上且沿其轴向电镀有电镀层,电镀层的外部且沿钢芯轴向套设有石墨烯编织套,当钢芯有电流流经时,石墨烯编织套将电流导向土壤中,因此该石墨接地体起到了很好的导电的作用。其中,石墨编织套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与冲击电流耐受性,在大电流冲击下结构稳定,且具有耐腐蚀性可靠、使用寿命长、对土壤无污染等优点,是接地体的理想材料。目前,将石墨接地体安装到土壤内的方法是工人在地面上挖出基坑,然后将套设有石墨烯编织套的钢芯直立的放入到基坑内,并用手把持住钢芯的顶部确保其不动,最后将挖出的土回调到基坑内,将回填土跺实后,从而完成了石墨接地体的安装。然而,这种石墨接地体需要人工进行用铲子进行挖土,且挖土深度为150-250cm,导致挖基坑时间长,这无疑是延长了石墨接地体的安装周期,此外对于硬地层来说,铲子更难吃入到硬地层内,导致挖基坑时间更长,这无疑是进一步的延长了石墨接地体的安装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缩短安装周期、能够安装于不同地层内、操作简单的快装式石墨接地体。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快装式石墨接地体,它包括支撑芯棒、入地头和压头,所述入地头设置于支撑芯棒的底部,压头设置于支撑芯棒的顶部,所述入地头包括圆柱体和锥形头,锥形头焊接于圆柱体的底部且与圆柱体同轴设置,圆柱体的顶部开设有盲孔A,所述压头的底部开设有盲孔B,压头的顶表面为平面,所述支撑芯棒包括钢芯、设置于钢芯外部的镀铜层、设置于镀铜层外部的锌镁合金层以及包裹于锌镁合金层外部的石墨编织层,锌镁合金层的下端部嵌入于盲孔A内,锌镁合金层的上端部嵌入于盲孔B内,钢芯抵压于盲孔A和盲孔B之间,石墨编织层的外径小于圆柱体的直径,石墨编织层抵压于圆柱体和压头之间。所述盲孔A的直径和盲孔B的直径相等,所述盲孔A和盲孔B均与锌镁合金层形成过盈配合。所述压头为钢柱体。所述压头、钢芯和入地头同轴设置。所述石墨编织层由柔性石墨线编织而成,柔性石墨线由复合石墨带捻合而成,所述复合石墨带包括两层蠕虫石墨层和铺设于两层所述蠕虫石墨层之间的骨架纤维。所述钢芯的长度为150-250cm。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的支撑芯棒包括钢芯、设置于钢芯外部的镀铜层、设置于镀铜层外部的锌镁合金层以及包裹于锌镁合金层外部的石墨编织层,石墨编织层由柔性石墨线编织而成,柔性石墨线由复合石墨带捻合而成,所述复合石墨带包括两层蠕虫石墨层和铺设于两层所述蠕虫石墨层之间的骨架纤维,从而确保该石墨接地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与冲击电流耐受性,在大电流冲击下结构稳定,满足雷电流和短路故障电流的排散。2、本技术的石墨编织层具有可靠的耐腐蚀性,特别适用于酸、碱等土壤,耐腐蚀性和适用性远远优于现有等离子接地极和金属接地极,并且与金属配合使用不会造成接地体的腐蚀,具有使用寿命长的特点。3、通过给锥形头施加向下的敲打力,能够完成整个石墨接地体的快速安装,无需预先在土壤上挖出基坑,且无需后续回填土,从而极大的缩短了安装时间,进一步的提高了安装效率。此外,对于硬地层来说,只要施加给压头的敲打力足够大,同样也能够将锥形头吃入到其内,因此该石墨接地体也能够安装于硬地层内,具有通用性强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图4为入地头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压头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安装示意图;图中,1-压头,2-圆柱体,3-锥形头,4-盲孔A,5-盲孔B,6-钢芯,7-镀铜层,8-锌镁合金层,9-石墨编织层,10-地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如图1~5所示,一种快装式石墨接地体,它包括支撑芯棒、入地头和压头1,所述入地头设置于支撑芯棒的底部,压头1设置于支撑芯棒的顶部,所述入地头包括圆柱体2和锥形头3,锥形头3焊接于圆柱体2的底部且与圆柱体2同轴设置,圆柱体2的顶部开设有盲孔A4,所述压头1的底部开设有盲孔B5,压头1的顶表面为平面,所述支撑芯棒包括钢芯6、设置于钢芯6外部的镀铜层7、设置于镀铜层7外部的锌镁合金层8以及包裹于锌镁合金层8外部的石墨编织层9,所述钢芯6的长度为150-250cm,所述石墨编织层9由柔性石墨线编织而成,柔性石墨线由复合石墨带捻合而成,所述复合石墨带包括两层蠕虫石墨层和铺设于两层所述蠕虫石墨层之间的骨架纤维。如图1所示,所述锌镁合金层8的下端部嵌入于盲孔A4内,锌镁合金层8的上端部嵌入于盲孔B5内,钢芯6抵压于盲孔A4和盲孔B5之间,石墨编织层9的外径小于圆柱体2的直径,石墨编织层9抵压于圆柱体2和压头1之间。所述盲孔A4的直径和盲孔B5的直径相等,所述盲孔A4和盲孔B5均与锌镁合金层8形成过盈配合。所述压头1为钢柱体,所述压头1、钢芯6和入地头同轴设置。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当要安装该石墨接地体时,一个工人用双手将石墨编织层9扶住,并将锥形头3的尖头接触到地面10上,另一个工人用榔头间隔的敲击压头1的顶表面,锤击力顺次经压头1、钢芯6、圆柱体2、锥形头3最后传递到锥形头3的尖头上,尖头吃入到土壤内,随着继续敲击,锥形头3、圆柱体2和石墨编织层9依次进入土壤内,当石墨编织层9的下部分进入土壤后,松开扶住石墨编织层9的手,最后继续工人用榔头敲击压头1的顶表面,直到压头1也进入土壤内如图6所示,从而实现了该石墨接地体的安装。因此通过给锥形头3施加向下的敲打力,能够完成整个石墨接地体的快速安装,无需预先在土壤上挖出基坑,且无需后续回填土,从而极大的缩短了安装时间,进一步的提高了安装效率。此外,对于硬地层来说,只要施加给压头1的敲打力足够大,同样也能够将锥形头3吃入到其内,因此该石墨接地体也能够安装于硬地层内,具有通用性强的特点。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所述
技术实现思路
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改动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快装式石墨接地体,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支撑芯棒、入地头和压头(1),所述入地头设置于支撑芯棒的底部,压头(1)设置于支撑芯棒的顶部,所述入地头包括圆柱体(2)和锥形头(3),锥形头(3)焊接于圆柱体(2)的底部且与圆柱体(2)同轴设置,圆柱体(2)的顶部开设有盲孔A(4),所述压头(1)的底部开设有盲孔B(5),压头(1)的顶表面为平面,所述支撑芯棒包括钢芯(6)、设置于钢芯(6)外部的镀铜层(7)、设置于镀铜层(7)外部的锌镁合金层(8)以及包裹于锌镁合金层(8)外部的石墨编织层(9),锌镁合金层(8)的下端部嵌入于盲孔A(4)内,锌镁合金层(8)的上端部嵌入于盲孔B(5)内,钢芯(6)抵压于盲孔A(4)和盲孔B(5)之间,石墨编织层(9)的外径小于圆柱体(2)的直径,石墨编织层(9)抵压于圆柱体(2)和压头(1)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装式石墨接地体,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支撑芯棒、入地头和压头(1),所述入地头设置于支撑芯棒的底部,压头(1)设置于支撑芯棒的顶部,所述入地头包括圆柱体(2)和锥形头(3),锥形头(3)焊接于圆柱体(2)的底部且与圆柱体(2)同轴设置,圆柱体(2)的顶部开设有盲孔A(4),所述压头(1)的底部开设有盲孔B(5),压头(1)的顶表面为平面,所述支撑芯棒包括钢芯(6)、设置于钢芯(6)外部的镀铜层(7)、设置于镀铜层(7)外部的锌镁合金层(8)以及包裹于锌镁合金层(8)外部的石墨编织层(9),锌镁合金层(8)的下端部嵌入于盲孔A(4)内,锌镁合金层(8)的上端部嵌入于盲孔B(5)内,钢芯(6)抵压于盲孔A(4)和盲孔B(5)之间,石墨编织层(9)的外径小于圆柱体(2)的直径,石墨编织层(9)抵压于圆柱体(2)和压头(1)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长成林发凯赵长斌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健坤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富实威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