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框窗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3856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框窗帘,属于窗帘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帘布和窗框,所述窗框包括上窗框、左窗框和右窗框,所述上窗框内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卷帘管,所述帘布的上侧与所述卷帘管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卷帘管位于所述上窗框内,所述帘布的左右两侧分别位于所述左窗框和所述右窗框。具有减少光源从帘布左右侧边进入房间的情况,提高遮光效果,同时,帘布在风力的影响下,晃动幅度减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窗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框窗帘
本技术涉及窗帘
,尤其是涉及一种全框窗帘。
技术介绍
窗帘是由布、麻、纱、铝片、木片、金属材料等制作的,具有遮阳隔热和调节室内光线的功能。窗帘的控制方式分为手动和电动。电动窗帘包括:电动开合帘、电动卷帘、电动丝柔百叶、电动天棚帘、电动斑马帘、电动木百叶、电动罗马帘、电动风琴帘等等。随着窗帘的发展,它已成为居室不可缺少的、功能性和装饰性完美结合的室内装饰品。现有的电动窗帘,包括帘布和上窗框,上窗框内设有电机,帘布与电机连接,帘布通过电机的驱动,将帘布遮挡到窗体上或者收卷到上窗框内。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帘布遮挡到窗体上时,帘布左右两侧不是与窗体的两边固定连接,帘布无法将光源全部遮住,影响帘布的遮光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框窗帘,帘布的左右侧边位于左窗框和右窗框内,具有减少光源进入房间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全框窗帘,包括帘布和窗框,所述窗框包括上窗框、左窗框和右窗框,所述上窗框内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卷帘管,所述帘布的上侧与所述卷帘管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卷帘管位于所述上窗框内,所述帘布的左右两侧分别位于所述左窗框和所述右窗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左窗框和右窗框的设置,将帘布的左右侧边分别安置在左窗框和右窗框内,起到遮蔽侧面光源的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帘布的底侧长度方向设有底框,所述底框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左窗框和所述右窗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底框的设置,起到增加帘布底部重力的作用,便于电机工作时,使得帘布通过电机驱动时,能够平整下移。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左窗框和所述右窗框横截面均为“U”型,所述左窗框和所述右窗框的开口位置朝向开口内设有边沿,所述底框的两端设有滑槽,所述边沿位于所述滑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帘布需要上下移动实现窗帘的功效,通过边沿卡接到滑槽内,减少帘布沿着左窗框和右窗框上下移动时左右窜动的情况,同时,减少底框位于左窗框和右窗框的两端击打左窗框和右窗框的内壁的情况,进一步减少噪音的产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左窗框和所述右窗框内分别设有橡胶体,所述橡胶体的横截面呈“U”型,两个所述橡胶体的外表面与所述左窗框和所述右窗框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底框的两端位于所述橡胶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框的两端位于左窗框和右窗框内上下移动,底框的两端容易与左窗框和右窗框发生摩擦,并产生摩擦的噪音,通过橡胶体隔离,起到减噪的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橡胶体与所述底框接触的内表面涂有平滑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体起到减噪作用,但容易使得底框移动过程中与橡胶体之间卡紧,影响帘布工作,在橡胶体内表面涂有平滑层,起到减少底框与橡胶体内表面摩擦力的作用,便于底框在左窗框和右窗框移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框与所述帘布可拆卸连接,所述底框靠近地面的底部包有皮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底框出现损坏的情况时,可以将底框拆卸更换。同时,底框下移到抵接地面时,底框和地面容易碰撞,在底框靠近地面的位置设置皮条,减少底框与地面的碰撞情况。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帘布底侧固定连接有滑动条,所述滑动条位于所述底框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滑动条安装在底框内实现可拆卸连接,需要拆卸时,将底框和帘布整体从窗框内取出,将帘布的底侧从底框的侧面抽出,结构简单,方便安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左窗框和所述右窗框的材料为改性塑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改性塑料材料具有一定的弹力,便于帘布和底框安装到左窗框和右窗框内。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左边框和右边框的设置,将帘布的左右侧安置在左边框和右边框内,能够起到减少光源从帘布的左右侧进入房间的效果;2.通过滑槽和边沿的设置,底框和帘布上下移动时,边沿在滑槽内移动,能够起到减少底框和帘布移动时窜动的效果;3.通过底框和帘布可拆卸连接的设置,能够起到方便更换底框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窗帘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窗帘的下视图。图3是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卷帘管和窗帘连接、窗帘和底框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1、帘布;2、上窗框;21、卷帘管;3、左窗框;31、边沿;32、橡胶体;4、右窗框;5、底框;51、滑槽;6、滑动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全框窗帘,参照图1,包括帘布1和窗框。窗框包括上窗框2、左窗框3和右窗框4,上窗框2内设有电机和卷帘管21(见图4),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转轮,转轮位于卷帘管21内,并与卷帘管21内壁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电机为管状电机,管状电机位于卷帘管21的内,起到节约空间的作用,无需上窗框2腾出空间,放置电机,使得上窗框2的长度和帘布1的宽幅大致相等,保持窗帘整体的美观性。帘布1的上侧与卷帘管21外表面固定连接,卷帘管21与帘布1的连接位置沿卷帘管21的轴向方向设置,便于卷帘管21在电机驱动下转动,并将帘布1卷绕到卷帘管21上。窗体上侧的两端设有安装板,上窗框2的侧面通过螺钉固定在安装板上,螺钉固定的方法便于工作人员拆装窗帘。参照图1或2,左窗框3和右窗框4靠近上窗框2的一端均位于上窗框2内,同时,帘布1的左右两侧分别位于左窗框3和右窗框4内,起到隐形帘布1侧边的效果,同时阻挡光源从帘布1的左右侧进入房间内。帘布1的底侧连接有底框5,底框5沿帘布1的底侧长度方向设置。底框5避免帘布1底侧直接接触地面,不易清洁,同时,增加帘布1底部的重力,使得帘布1能够平整的上下移动。帘布1下降到最底位置时,底框5与地面抵接,才能减少光源进入房间内,将帘布1下降到最底位置处时,底框5容易与地面发生碰撞,底框5靠近地面的底部设有皮条(图中未示出),使得底框5地面不直接与地面接触,降低底框5磨损情况,同时减少窗帘使用时产生的噪音。参照图2或图3,左窗框3和右窗框4的横截面为“U”型,同时,左窗框3和右窗框4材料为马克板,马克板具有一定的弹性,配合左窗框3和右窗框4的开口,便于底框5的左右两端放置到左窗框3和右窗框4内。左窗框3和右窗框4内均设有橡胶体32,橡胶体32形状与左窗框3和右窗框4相配适,橡胶体32的横截面为“U”型,两个橡胶体32的外表面与左窗框3和右窗框4的内表面贴合,底框5的两端位于橡胶体32内,减少底框5上下移动时与左窗框3和右窗框4摩擦产生的噪音。同时,再橡胶体32的内表面涂有平滑层(图中未示出),减少底框5与橡胶体32之间的摩擦力,减少底框5上下移动时,卡住无法上下移动的情况。底框5的外表面设有滑槽51,左窗框3和右窗框4的开口位置均设有朝向内侧的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框窗帘,包括帘布(1)和窗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框包括上窗框(2)、左窗框(3)和右窗框(4),所述上窗框(2)内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卷帘管(21),所述帘布(1)的上侧与所述卷帘管(21)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卷帘管(21)位于所述上窗框(2)内,所述帘布(1)的左右两侧分别位于所述左窗框(3)和所述右窗框(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框窗帘,包括帘布(1)和窗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框包括上窗框(2)、左窗框(3)和右窗框(4),所述上窗框(2)内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卷帘管(21),所述帘布(1)的上侧与所述卷帘管(21)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卷帘管(21)位于所述上窗框(2)内,所述帘布(1)的左右两侧分别位于所述左窗框(3)和所述右窗框(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框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帘布(1)的底侧长度方向设有底框(5),所述底框(5)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左窗框(3)和所述右窗框(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框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窗框(3)和所述右窗框(4)横截面均为“U”型,所述左窗框(3)和所述右窗框(4)的开口位置朝向开口内设有边沿(31),所述底框(5)的两端设有滑槽(51),所述边沿(31)位于所述滑槽(51)内。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储金中曹杰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金富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