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静力触探试验探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3683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25
一种新型静力触探试验探杆,包括探杆,所述探杆的杆身设置与半圆状凸轮的弧状轮齿相配合的纹路,所述纹路包括凸纹路、凹纹路,凸纹路与凹纹路径向交错设置在探杆表面;其中,凸纹路为圆环凸起,凹纹路为圆环凹槽,圆环凸起与圆环凹槽平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与半圆状凸轮相匹配的纹路,可以与半圆状凸轮相互咬合,增加与半圆状凸轮的摩擦力,大大减轻了操作人员按压长柄扳手的力度,解决了探杆打滑的问题,既保护了探杆、延长了探杆使用寿命,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静力触探试验探杆
本技术属于工程勘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静力触探试验探杆。
技术介绍
静力触探试验技术是通过压力装置将带有触探头的触探杆压入试验土层,通过量测系统测试土的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进而可以确定土层的某些特定的物理力学性质,如土的变形模量、土的容许承载力等。传统的贯入方式是利用压力装置直接对探杆顶端向下加压,压力装置与探杆在贯入过程中同时向下运动一定深度后,贯入过程停止,待压力装置恢复到原始高度,续接探杆后继续贯入,周而复始。新型的DYLC履带式静力触探设备表现出了操作简便、场地适应能力强等优势,已逐步取代传统的静力触探设备。但该设备的贯入方式采用压力装置和探杆之间的摩擦提供探头的贯入力,在作业过程中,因其探杆仍为传统光面探杆,探杆两侧的半圆状凸轮与探杆之间的摩擦力有限,在遇到较硬、较密实的土层时,会出现打滑现象,为增大摩擦力、增加贯入力,需要操作人员加大操作力度,不但消耗操作人员的体力、效率降低、甚至无法继续工作,而且还损坏探杆,缩短探杆的使用寿命。如图1、图2、图3所示,现有技术静力触探试验探杆的工作过程如下:将第一节探杆1竖向放入两个半圆状凸轮6的中间,所述凸轮6为半圆形的凸轮,凸轮6的弧面62设置有均匀排列的弧状的轮齿7,凸轮6的平面61为光滑平面,并将试验探头通过第一根探杆1下端的母螺纹与其紧密连接,向上扳动长柄扳手10,长柄扳手10与其中一个凸轮6传动连接,长柄扳手10与凸轮6共同构成凸轮手柄机构,每个凸轮6连接一个齿轮(图中未示出),两个齿轮啮合且相对转动,这样人工转动其中一个凸轮6,由于齿轮的传动作用,带着另一个凸轮6一起相向转动,当两个凸轮6的弧面62与第一节探杆1紧密接触,直至半圆状的凸轮6与第一节探杆1抱紧。随后启动液压系统,液压系统带着贯入装置(图1中未显示)、半圆状的凸轮6及第一节探杆1向下移动一定距离,人力将第二根探杆1下端的母螺纹与第一根探杆1上端的公螺纹4紧密连接后,向下转动长柄扳手10,半圆状的凸轮6向上旋转,转动至凸轮6的光滑平面61呈水平方向,此时2个半圆状的凸轮6与第一节探杆1脱离,然后液压系统竖直向上移动,液压系统带动贯入装置和半圆状的凸轮6向上至第二节探杆1处,第一节探杆1此时不动。重复上述步骤,将第二节探杆1与半圆状的凸轮6咬合后,将探杆1依次压入,直至达到设计深度得到相关数据,再依次拔出探杆,作业完成。在此过程中,半圆状凸轮与节探杆向下运动时,为了保证二者不打滑,需要人工持续加大操作力度,用来增大半圆状凸轮与探杆之间的摩擦力。申请号201910627823.X,专利技术名称:一种可实时变速的孔压静力触探动态连续贯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此项专利提供一种在探杆上设置与连续贯入装置配合的纹路,解决了探杆连续贯入的问题。需要对整套压力装置进行改造。但是,螺纹配合的探杆与半圆状凸轮之间仍然存在相对位移,所需要的人工操作力度没有得到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增大半圆状凸轮与探杆的摩擦力,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静力触探试验探杆。本技术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一种新型静力触探试验探杆,包括探杆,所述探杆的杆身设置与半圆状凸轮的弧状轮齿相配合的纹路,所述纹路包括凸纹路、凹纹路,凸纹路与凹纹路径向交错设置在探杆表面;其中,凸纹路为圆环凸起,凹纹路为圆环凹槽,圆环凸起与圆环凹槽平行。探杆上的圆环凸起与圆环凹槽等距平行设置,圆环凸起与圆环凹槽的轴向高度均为5-10mm,圆环凸起包括圆环凸起Ⅰ、圆环凸起Ⅱ;圆环凹槽包括圆环凹槽Ⅰ、圆环凹槽Ⅱ。探杆上设置疏纹路和密纹路;其中,疏纹路由间距为10mm的圆环凸起Ⅱ和10mm的圆环凹槽Ⅱ径向交错设置,密纹路由间距为6mm的圆环凸起Ⅰ和6mm的圆环凹槽Ⅰ径向交错设置。密纹路在探杆上只设置一组,设置在探杆3/4高度处。密纹路在探杆1上设置三组,分别设置在探杆1/4、1/2、3/4处,探杆其余地方为疏纹路。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设置与半圆状的凸轮相匹配的纹路,可以与半圆状的凸轮相互咬合,增加与半圆状的凸轮的摩擦力,大大减轻了操作人员按压长柄扳手的力度,解决了探杆打滑的问题,既保护了探杆、延长了探杆使用寿命,又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结构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3是现有结构的另一使用状态参考图。图4是本技术的结构图。其中,1是探杆;2是圆环凸起Ⅰ;3是圆环凹槽Ⅰ;4是公螺纹;5是母螺纹;6是凸轮;61是平面;62是弧面;7是轮齿;8是密纹路;9是疏纹路;91是圆环凸起Ⅱ;92是圆环凹槽Ⅱ。具体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静力触探试验探杆,包括探杆1,探杆1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探杆的数量,且探杆规格相同。所述探杆1的一端设置有公螺纹4,探杆1的另一端设置与公螺纹配合的母螺纹5,探杆1表面设置与半圆状凸轮6上的轮齿7配合的凹凸不平的纹路,纹路包括凸纹路、凹纹路,凸纹路、凹纹路径向交错设置在探杆1表面上。需要说明的是,凸纹路为圆环凸起,凹纹路为圆环凹槽,圆环凸起与圆环凹槽平行。所述圆环凸起包括圆环凸起Ⅰ2、圆环凸起Ⅱ91;圆环凹槽包括圆环凹槽Ⅰ3、圆环凹槽Ⅱ92。在实施时,探杆1上的圆环凸起与圆环凹槽等距平行设置,圆环凸起与圆环凹槽的轴向高度均为5-10mm,即每两个圆环凸起之间设置的圆环凹槽轴向高度为5-10mm,每两个圆环凹槽之间设置的圆环凸起的轴向高度也为5-10mm。此实施例中,与探杆1配合的半圆状凸轮的轮齿7为齿距为10mm的等距半圆状凸轮。除此之外,探杆1上设置疏纹路9和密纹路8。其中,疏纹路9由间距为10mm的圆环凸起Ⅱ91和10mm的圆环凹槽Ⅱ92径向交错设置;密纹路8由间距为6mm的圆环凸起Ⅰ2和6mm的圆环凹槽Ⅰ3径向交错设置。在这种方式中,密纹路8在探杆1上只设置一组,设置在探杆3/4高度处。此实施例中,与探杆1中配合的半圆状凸轮6为轮齿7为齿距为6mm的等距半圆状凸轮,该半圆状凸轮6只与密纹路8配合啮合。为实施方便,密纹路8也可以在探杆1上设置多组,即设置在探杆1/4、1/2、3/4处,探杆其余地方仍然为疏纹路9。此实施例中,与探杆1中配合的半圆状凸轮6为齿距为6mm的等距半圆状凸轮,该半圆状凸轮6只与密纹路8配合啮合。本实施例的目的是,为了使在工作时,方便半圆状凸轮6啮合各个位置的探杆1,从而适用各种工况。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将本技术的带有凹凸不平纹路的第一节探杆1竖向放入两个凸轮6的中间,并将试验探头通过第一根探杆1下端的母螺纹5与其紧密连接,按现有技术操作方式,待探杆1上的凸凹纹路与凸轮6的弧面62的轮齿7啮合后,此时探杆1凸轮6的摩擦力达到最大,随后启动液压系统,将第一节探杆1向下运动至指定位置,人工将第二根探杆1下端的母螺纹5与第一根探杆1上端的公螺纹4紧密连接后,转动长柄扳手10,凸轮6转到平面,2个凸轮6与第一节探杆1脱离,然后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静力触探试验探杆,包括探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杆(1)的杆身设置与半圆状凸轮(6)的弧状轮齿(7)相配合的纹路,所述纹路包括凸纹路、凹纹路,凸纹路与凹纹路径向交错设置在探杆(1)表面;其中,凸纹路为圆环凸起,凹纹路为圆环凹槽,圆环凸起与圆环凹槽平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静力触探试验探杆,包括探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杆(1)的杆身设置与半圆状凸轮(6)的弧状轮齿(7)相配合的纹路,所述纹路包括凸纹路、凹纹路,凸纹路与凹纹路径向交错设置在探杆(1)表面;其中,凸纹路为圆环凸起,凹纹路为圆环凹槽,圆环凸起与圆环凹槽平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静力触探试验探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杆(1)上的圆环凸起与圆环凹槽等距平行设置,圆环凸起与圆环凹槽的轴向高度均为5-10mm,圆环凸起包括圆环凸起Ⅰ(2)、圆环凸起Ⅱ(91),圆环凹槽包括圆环凹槽Ⅰ(3)、圆环凹槽Ⅱ(9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航郭栓宁王璐耿晓杰张浩金迎春史一钦李龙李明远杨铁锤袁建辉吴红博王洪运李辉张帅领张磊杨亚东丁吾鹏王华阳薛宏伟张石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中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