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水体浮力自动升降的浮升式景观水闸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3679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利用水体浮力自动升降的浮升式景观水闸结构,包括:一作为底层支撑的基础;一浇筑在基础上的水闸底板;构筑在基础上且位于水闸底板左、右侧的左、右侧水闸控制井;分别安装在左、右侧水闸控制井顶部上的左、右侧进水阀门;分别安装在左、右侧水闸控制井顶部上的左、右侧排水阀门;分别放置在左、右侧水闸控制井的左、右浮漂升降井道内的左、右浮漂;一安装在左、右侧水闸控制井之间的橡胶闸门;以及一固定安装在橡胶闸门的上侧缘处的浮漂杆,浮漂杆的两端分别与左、右浮漂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控制浮漂的升降实现对橡胶闸门的升降控制,无需启闭机进行操作而避免浪费能源和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水体浮力自动升降的浮升式景观水闸结构
本技术涉及水闸
,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水体浮力自动升降的浮升式景观水闸结构。
技术介绍
水闸是修建在河道和渠道上利用闸门控制流量和调节水位的低水头水工建筑物。关闭闸门可以拦洪、挡潮或抬高上游水位,以满足灌溉、发电、航运、水产、环保、工业和生活用水等需要;开启闸门,可以宣泄洪水、涝水、弃水或废水,也可对下游河道或渠道供水。在水利工程中,水闸作为挡水、泄水或取水的建筑物,应用广泛,多建于河道、渠系、水库、湖泊及滨海地区。中国修建水闸的历史悠久。公元前598年至前591年,楚令尹孙叔敖在今安徽省寿县建芍陂灌区时,即设五个闸门引水。以后随建闸技术的提高和建筑材料新品种的出现,水闸建设也日益增多。1949年后大规模现代化水闸的建设,在中国普遍兴起,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长江葛洲坝枢纽的二江泄水闸,最大泄量为84000km3/s,位居中国首位,运行情况良好。国际上修建水闸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如荷兰兴建的东斯海尔德挡潮闸,闸高53m,闸身净长3km,被誉为海上长城。当前水闸的建设,正向形式多样化、结构轻型化、施工装配化、操作自动化和远动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生态、水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在满足防汛排涝前提下,同时满足景观需求,各类小中轻型水闸大量应用于河道及湖泊中。城市地区对景观要求更为突出,而常规圬工式结构型水闸景观性较差,无法有效提升河道整体景观性。同时,水闸闸门的启闭需要启闭机进行操作,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能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上述技术发展现状表明,常见水闸结构型式功能相对单一,优点多集中于安全性、施工便捷等方面,缺点也比较明显,生态景观性较差、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等。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生存环境要求日益提升,亟待研究出更加轻便、节能、美观的小型景观水闸。为此,本申请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水闸结构存在生态景观性较差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生态景观性佳、无需启闭机进行操作而避免浪费能源和污染环境的利用水体浮力自动升降的浮升式景观水闸结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利用水体浮力自动升降的浮升式景观水闸结构,包括:一作为底层支撑的基础;一浇筑在所述基础上的水闸底板;构筑在所述基础上且位于所述水闸底板左、右侧的左、右侧水闸控制井,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内分别构成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左、右浮漂升降井道,在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的上游侧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左、右浮漂升降井道连通的左、右侧进水孔,其下游侧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左、右浮漂升降井道连通的左、右侧排水孔;分别安装在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顶部上的用于控制所述左、右侧进水孔开启或关闭的左、右侧进水阀门;分别安装在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顶部上的用于控制所述左、右侧出水孔开启或关闭的左、右侧排水阀门;分别放置在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的左、右浮漂升降井道内的左、右浮漂;一安装在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之间的橡胶闸门;一固定安装在所述橡胶闸门的上侧缘处的浮漂杆,所述浮漂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右浮漂连接,使得所述橡胶闸门随着所述左、右浮漂同步升降。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的顶面高程与现状地面高程相同且不低于高水位。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橡胶闸门的高度不低于上下游水位差值。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橡胶闸门的厚度及强度满足抵挡设防高水位时产生的水平水压力。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左、右侧进水阀门和左、右侧排水阀门均为手动式阀门。由于采用了如上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调节控制井内水位进而控制浮漂的升降实现对橡胶闸门的升降控制,无需启闭机进行操作而避免浪费能源和污染环境,同时本技术的浮生式景观水闸结构具有生态景观性佳的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见图1和图2,图中给出的是一种利用水体浮力自动升降的浮升式景观水闸结构,包括基础(图中未示出)、水闸底板100、左、右侧水闸控制井200a、200b、左、右侧进水阀门300a、300b、左、右侧排水阀门400a、400b、左、右浮漂500a、500b、橡胶闸门600以及浮漂杆700。基础作为底层支撑。在平原软土地区水闸结构,基础通常采用天然地基或者桩基。基础需根据水闸结构地基天然承载力及基底抗滑、地基应力不均匀系数等是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确定结构是否需要进行地基处理。常见的地基加固方式为打入桩基,其施工便捷,效果显著。可选桩型有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灌注桩等,桩间距、桩长和入土深度由闸后挡土高度、地质等因素通过稳定计算确定。水闸底板100浇筑在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水闸底板100采用钢筋砼底板,其砼强度等级应达到C30及以上,水闸底板100的宽度可根据具体项目情况而定,一般不小于0.7倍挡土高度。水闸底板100的厚度根据基础型式而有不同,天然地基不小于400mm,桩基不小于450mm。左、右侧水闸控制井200a、200b构筑在基础上且位于水闸底板100的左、右侧。左、右侧水闸控制井200a、200b内分别构成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左、右浮漂升降井道(图中未示出),在左、右侧水闸控制井200a、200b的上游侧面上开设有与左、右浮漂升降井道连通的左、右侧进水孔(图中未示出),其下游侧面上开设有与左、右浮漂升降井道连通的左、右侧排水孔(图中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左、右侧水闸控制井200a、200b采用圬工式结构,左、右侧水闸控制井200a、200b的厚度不小于350mm,其水平面宽度需满足浮漂的安装及运行要求。左、右侧水闸控制井200a、200b的顶面高程可与现状地面高程相同且不低于高水位。此外,根据闸前冲刷程度考虑是否设置消力池等防冲结构。左、右侧进水阀门300a、300b分别安装在左、右侧水闸控制井200a、200b的顶部上,其用于控制左、右侧水闸控制井200a、200b的上游侧面上的左、右侧进水孔开启或关闭。左、右侧排水阀门400a、400b分别安装在左、右侧水闸控制井200a、200b的顶部上,其用于控制左、右侧水闸控制井200a、200b的下游侧面上的左、右侧出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水体浮力自动升降的浮升式景观水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作为底层支撑的基础;/n一浇筑在所述基础上的水闸底板;/n构筑在所述基础上且位于所述水闸底板左、右侧的左、右侧水闸控制井,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内分别构成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左、右浮漂升降井道,在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的上游侧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左、右浮漂升降井道连通的左、右侧进水孔,其下游侧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左、右浮漂升降井道连通的左、右侧排水孔;/n分别安装在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顶部上的用于控制所述左、右侧进水孔开启或关闭的左、右侧进水阀门;/n分别安装在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顶部上的用于控制所述左、右侧出水孔开启或关闭的左、右侧排水阀门;/n分别放置在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的左、右浮漂升降井道内的左、右浮漂;/n一安装在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之间的橡胶闸门;以及/n一固定安装在所述橡胶闸门的上侧缘处的浮漂杆,所述浮漂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右浮漂连接,使得所述橡胶闸门随着所述左、右浮漂同步升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水体浮力自动升降的浮升式景观水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作为底层支撑的基础;
一浇筑在所述基础上的水闸底板;
构筑在所述基础上且位于所述水闸底板左、右侧的左、右侧水闸控制井,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内分别构成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左、右浮漂升降井道,在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的上游侧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左、右浮漂升降井道连通的左、右侧进水孔,其下游侧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左、右浮漂升降井道连通的左、右侧排水孔;
分别安装在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顶部上的用于控制所述左、右侧进水孔开启或关闭的左、右侧进水阀门;
分别安装在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顶部上的用于控制所述左、右侧出水孔开启或关闭的左、右侧排水阀门;
分别放置在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的左、右浮漂升降井道内的左、右浮漂;
一安装在所述左、右侧水闸控制井之间的橡胶闸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穆方方吴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