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两翼的中空针织织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3596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22
一种带有两翼的中空针织织带,包括由双针床针织机编织而成的织带体,所述织带体包括平面层、非平面层和连接翼,平面层和非平面层为在双针床针织机上编织而成的单面织物,平面层和非平面层的两侧各设置一个连接翼,连接翼的两面分别与平面层和非平面层连接,两个连接翼之间的区域为中空区,平面层、非平面层和连接翼连接接触的区域为实心区,使得平面层、非平面层和连接翼构成具有中心区和实心区的织带体,平面层为非贴肤面,非平面层为贴肤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针织产品,手感柔软、缩水率及顶破性能好、并且用料少,节约成本,可直接用于内衣钢圈套,也适合用于运动休闲、束身等服饰的胶骨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两翼的中空针织织带
本技术属于织带
,具体地说是一种带有两翼的中空针织织带。
技术介绍
目前织带被广泛应用于纺织行业及其它日常生活中,其中服装行业的运用最为广泛,如用在肩带、文胸的侧翼、腰带、围带、裤头等。其中在内衣文胸中用于包覆钢圈的织带是一种筒状织带即钢圈套,装上钢圈后的内衣文胸,对女性胸部起到支撑和定型的作用。筒状织带即钢圈套的设计与制备工艺已经许多先有的专利技术报道。通过对专利库的检索,我们得到如下典型技术专利的报道:专利CN200920194442公布了一种高强度钢圈织带,该专利织带本体为三层组织结构,该三层组织结构包括上层织物、中层织物和下层织物,上层织物的两边与中层织物的两边连接形成中间中空的钢圈通道,中层织物和下层织物通过上下交织绒毛经线形成竖立绒毛结构的加强层。专利CN201920194430公布了一种抗顶破的钢圈织带,该专利织带主体由上层织物和下层织物通过上下交织中间纱线一体纺织而成;专利CN201520893106公布了一种内衣钢圈套,该专利由布料制成的一中空套体,中空套体中有供容置待装钢圈的中空部位,还包括:一根芯线,穿插于中空部位中,且所述芯线与中空套体相对滑动。根据上述专利检索的结果,可看出:目前市场上含钢圈的文胸中的钢圈套为机织织带(属于梭织结构),多数经过车缝或一体成型的筒状织带。因其为梭织结构,所以有以下缺点:(1)使用过程中容易对皮肤产生高压强而影响血液循环;(2)结构密实不透气;(3)、手感相对很硬,不利于穿钢圈且穿着不够舒适,对人体容易产生勒痕;(4)、梭织钢圈套穿钢圈后容易出现起皱,影响文胸外观和贴肤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有两翼的中空针织织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两翼的中空针织织带,包括由双针床针织机编织而成的织带体,所述织带体包括平面层、非平面层和连接翼,平面层和非平面层为在双针床针织机上编织而成的单面织物,平面层和非平面层的两侧各设置一个连接翼,连接翼的两面分别与平面层和非平面层连接,两个连接翼之间的区域为中空区,平面层、非平面层和连接翼连接接触的区域为实心区,使得平面层、非平面层和连接翼构成具有中心区和实心区的织带体,平面层为非贴肤面,非平面层为贴肤面。所述非平面层包含平面和凸起,其中非平面层上对应连接翼的区域设为平面,对应中空区的区域设有凸起。所述平面层、非平面层和连接翼在双针床针织机中一体编织形成。所述织带体的宽度为W,一个连接翼的宽度为W2,另一个连接翼的宽度为W3,空心区的宽度为W1,W1=W-W2-W3,W1、W2和W3的宽度数值相同或不同。所述W1≥1mm1,W2≥1mm,W3≥1mm。所述非平面层中凸起为弧形凸起,圆弧半径R≥0.5mm,且该弧形凸起的圆心位置位于平面层外部,圆弧夹角α≤120º。所述平面层的厚度h3≥0.5mm,非平面层h1的厚度等于或大于平面层的厚度h3。所述平面层和非平面层之间的中空区的高度为h2为0.1—5mm。所述平面层和/或非平面层的表面设为绒毛面。所述平面层和/或非平面层内衬入或织入弹性纱线形成弹性层。本专利技术织带属于针织带,其针织成圈结构具有明显的针织罗纹感,手感柔软、透气、具有结构机械弹性(即没有氨纶情况下也有一定的弹性)。其优点:1、针织结构手感柔软舒适,透气性好;2、容易穿钢圈且穿钢圈之后不易起皱;3、裁剪后不易脱散,不需要车缝工艺可一次性编织成型,节约成本,提高效率;4、缩水率和顶破强度好,不需要额外添加易熔丝;5、一面平面结构、另一面非平面结构的设计,既便于车缝,不至于造成车缝边厚实,同时凸面弧形设计增加了与人体皮肤接触面,所以接触压强会变小,穿着更舒适;同时接触面大,增加了摩擦,可有效防止滑移,同时防止钢圈顶破钢圈套。可以直接用于内衣穿钢圈用,也可以用作束身衣包裹胶骨的胶骨套,还可以用于其它运动休闲等服饰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织物的编织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织物的单面织物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织物的单面织物结构正反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织物工艺图;图6为织物的实物应用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附图1和2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带有两翼的中空针织织带,包括由双针床针织机编织而成的织带体,所述织带体包括平面层3、非平面层1和连接翼2,平面层和非平面层为在双针床针织机的前针床和后针床上编织而成的单面织物,平面层和非平面层的两侧各设置一个连接翼,连接翼的两面分别与平面层和非平面层连接,两个连接翼之间的区域为中空区,平面层、非平面层和连接翼连接接触的区域为实心区,使得平面层、非平面层和连接翼构成具有中心区和实心区的织带体,平面层为非贴肤面,非平面层为贴肤面。凸面弧形设计增加了与人体皮肤接触面,所以其接触压强会变小,穿着更舒适;同时接触面大,增加了摩擦,可有效防止滑移。具有中空区,可直接用于骨衣穿钢圈用,也可以用作束身衣包裹胶骨的胶骨套,同时防止钢圈顶破钢圈套,具有较强的缩水率和防顶破强度。由于是一体编织,裁剪后不易脱散,利用双针床针织机,不需要车缝工艺就可一次性编织成型,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所述非平面层包含平面和凸起,其中非平面层上对应连接翼的区域设为平面,对应中空区的区域设有凸起,该凸起为弧形凸起,圆弧半径R≥0.5mm,且该弧形凸起的圆心位置位于平面层外部,圆弧夹角α≤120º,保证具有最佳的结构效果。所述平面层、非平面层和连接翼在双针床针织机中一体编织形成。所述织带体的宽度为W,一个连接翼的宽度为W2,另一个连接翼的宽度为W3,空心区的宽度为W1,W1=W-W2-W3,W1、W2和W3的宽度数值相同或不同。W1≥1mm1,W2≥1mm,W3≥1mm,其中中空区的宽度W1设为3mm,W2和W3的数值设为3.5mm。所述平面层的厚度h3≥0.5mm,非平面层h1的厚度等于或大于平面层的厚度h3。平面层和非平面层之间的中空区的高度为h2为0.1—5mm,优选为2.5mm。织带体的整体厚度为平面层的厚度h1、中空区的厚度h2和非平面层的厚度h3之和。根据需要,所述平面层和/或非平面层的表面设为绒毛面。所述平面层和/或非平面层内衬入或织入弹性纱线形成弹性层,从而使得织带体具有更强的弹性。即使没有衬入或织入弹性纱线,由于平面层和非平面层之间的中空结构,也仍然保持有一定的结构机械弹性。对于连接翼的具体连接,在编织的同时根据双针床的双面工艺或编链反衬工艺,将平面层和非平面层的两边上下连接成一体;即:靠近前针床的导纱针在后针床喂纱成圈,靠近后针床的导纱针在前针床垫纱纱成圈,由于其延长线圈的相互交叉编织,将前针床和后针床的单面织物两边上下连接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两翼的中空针织织带,包括由双针床针织机编织而成的织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体包括平面层、非平面层和连接翼,平面层和非平面层为在双针床针织机上编织而成的单面织物,平面层和非平面层的两侧各设置一个连接翼,连接翼的两面分别与平面层和非平面层连接,两个连接翼之间的区域为中空区,平面层、非平面层和连接翼连接接触的区域为实心区,使得平面层、非平面层和连接翼构成具有中心区和实心区的织带体,平面层为非贴肤面,非平面层为贴肤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两翼的中空针织织带,包括由双针床针织机编织而成的织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体包括平面层、非平面层和连接翼,平面层和非平面层为在双针床针织机上编织而成的单面织物,平面层和非平面层的两侧各设置一个连接翼,连接翼的两面分别与平面层和非平面层连接,两个连接翼之间的区域为中空区,平面层、非平面层和连接翼连接接触的区域为实心区,使得平面层、非平面层和连接翼构成具有中心区和实心区的织带体,平面层为非贴肤面,非平面层为贴肤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两翼的中空针织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平面层包含平面和凸起,其中非平面层上对应连接翼的区域设为平面,对应中空区的区域设有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两翼的中空针织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层、非平面层和连接翼在双针床针织机中一体编织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有两翼的中空针织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体的宽度为W,一个连接翼的宽度为W2,另一个连接翼的宽度为W3,空心区的宽度为W1,W1=W-W2-W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生曹令学何慧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润信弹性织物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