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1819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油气资源开发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零余隙气液混抽装置。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包括:第三油管、进液控制短节、第二油管、第二泵筒、第一泵筒、固定阀、第一油管;第三油管顶部与进液控制短节底部相连,进液控制短节顶部与第二油管下部相连,第二油管上部与第二泵筒底部相连,第一泵筒上部与第一油管底部相连。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抽油泵余隙降为0,显著提高泵效,避免“气锁”和消除“液击”对设备的损伤;适用于高气油比的油藏开采,可以利用地层液中的气体压缩能辅助举升,降低能耗;经济效益高,与已有抽油泵相比可以提高泵效50%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油气资源开发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零余隙气液混抽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石油开发过程中如何将油井中的原油高效地举升到地面至关重要,通过在油井中下入抽油泵将原油举升到地面是目前主要用到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抽油泵种类包括:管式泵和杆式泵,它们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缺点。1、余隙大,泵效低。图1给出了已有抽油泵工作示意图,图中“下死点”表示柱塞位于最低位置,“上死点”表示柱塞位于最高位置。当柱塞位于下死点时,柱塞底面与泵筒底面之间的空隙被称为余隙,即图中的VS。VP为泵筒有效体积;V1为柱塞运动到上死点时泵筒中液体总体积;V2为柱塞运动到上死点时泵筒中吸入液体体积;Vg为柱塞运动到上死点时泵筒中气体体积。根据已有理论,用泵筒充满系数β表征抽油泵的泵效,β越大表明泵效越高,β越小泵效越低,其计算公式为:β=V2/VP(1)用R表示泵内气液比为:R=Vg/V1(2)余隙比K为:K=VS/VP(3)将式(2)和(3)带入式(1)则可以得到:从图1中可以看出由于已有抽油泵固定阀位于泵筒底部,为了保护固定阀安全和防止柱塞与泵筒底部发生碰撞,需要在柱塞与泵筒底部设置一个安全距离,一般为一个防冲距,即余隙VS为一个大于0常数。考虑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油藏中的砂等固体颗粒可能随着地层液被抽吸到泵筒中,余隙往往需要设计的较大。根据式(1)-(4)可知,余隙VS越大β越小,泵效越低。2、不能实现气液混抽。根据式(1)-(4)可知,当地层液中含有大量气体时已有抽油泵的泵效将会显著降低。同时,由于气体密度显著低于地层液体的,余隙空间的上部被气体充满,对于高气油比的油气藏,可能导致整个余隙全部被气体充满,而气体具有较好的压缩性。当柱塞向下运行时,气体将会发生压缩,导致泵筒中的液体不能被柱塞有效排出。严重时,将会发生“气锁”,导致泵筒中的液体完全不能被举升至地面。第三,由于泵筒内存在一定量的气体,在柱塞向下运动时会发生“液击”现象,加速柱塞和泵筒的磨损以及地面设备损坏。上述原因大大降低了已有抽油泵在高气油比油藏中的适用性。3、不能利用原油中的气体膨胀能辅助举升。由于已有抽油泵不能适用于高气油比的油气藏开采,在生产过程中将地层液(原油和水)中气体分离出来,通过油套环空将气体排出,然后再进行地层液的抽采。因此,无法充分利用地层液中高压气体的压缩能来辅助举升提高效率。因此,亟需专利技术一种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及方法,降低抽油泵的余隙,实现对高气油比油藏的高效开发,提高抽油泵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目前采用的抽油泵普遍存在余隙大、不能适用于高气油比油藏和压缩气体膨胀能不能利用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及方法,以克服已有抽油泵存在的上述缺点,显著提高抽油泵效率,降低井下及地面设备的故障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包括:第三油管、进液控制短节、第二油管、第二泵筒、第一泵筒、固定阀、第一油管;第三油管顶部与进液控制短节底部相连,进液控制短节顶部与第二油管下部相连,第二油管上部与第二泵筒底部相连,第一泵筒上部与第一油管底部相连。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抽油泵余隙降为0,显著提高泵效,避免“气锁”和消除“液击”对设备的损伤;适用于高气油比的油藏开采,可以利用地层液中的气体压缩能辅助举升,降低能耗;经济效益高,与已有抽油泵相比可以提高泵效50%以上。附图说明图1是已有抽油泵工作示意图;图2是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工作示意图;图3是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抽油杆;2、第一油管;3、第一泵筒;4、圆锥壳体;5、出液口;6、圆柱壳体;7、固定阀;8、柱塞;9、游动阀;10、死腔;11、第二泵筒;12、掺稀油;13、第二油管;14、掺稀洗井阀;15、进液阀;16、进液控制短节;17、地层液和气体;18、减磨套管封;19、第三油管;20、套管。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根据余隙的定义:当柱塞位于下死点时,柱塞底面与泵筒底面之间的空隙被称为余隙,即图中的VS;由于本专利技术中固定阀位于泵筒侧面,当柱塞位于下死点时,柱塞位于固定阀之下,可以实现余隙VS为零或者负值;当柱塞向上运动时,固定阀打开,地层液体和气体进入泵筒中;当地层液及气体通过固定阀进入泵筒后,由于气体密度小、地层液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气体自动向泵筒顶部运移,地层液向泵筒底部运行;当柱塞向下运动时,泵筒顶部中的气体首先通过柱塞底部的游动阀排出;由于本专利技术中固定阀位于死腔以上且柱塞可以运动到固定阀以下位置处,可以保证泵筒死腔被液体充满,此时在死腔和余隙(等于零)中不会存在气体,因此不会存在“气锁”和“液击”,可以实现对油气混抽;另外,通过实现油气混抽,可以充分利于气体膨胀能,协助提高举升效率,降低能耗;上述即为本专利技术的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主要技术原理和具备的技术优点;如图3所示,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包括:第三油管19、进液控制短节16、第二油管13、第二泵筒11、第一泵筒3、固定阀7、第一油管2;第三油管19顶部与进液控制短节16底部相连,进液控制短节16顶部与第二油管13下部相连,第二油管13上部与第二泵筒11底部相连,第一泵筒3上部与第一油管2底部相连;其中:第三油管19通过减磨套管封18与套管20固定,减磨套管封18将油套环空分为上下两个独立空间;减磨套管封18下部的油套环空被地层液和气体充满,减磨套管封18上部的油套环空被掺稀油充满;进液控制短节16为空心圆筒,空心圆筒中部设置隔档将进液控制短节16分为左右两个独立空间;左边空间底部安装有进液阀15,右边空间顶部安装有掺稀洗井阀14;进液阀15与第三油管连通,用于控制地层液和气体通过;掺稀洗井阀14与减磨套管封18上部油套环空相连,用于控制掺稀油12通过;第二油管13用于将进液阀15和掺稀洗井阀14中传输过来的地层液和气体、掺稀油输送到第二泵筒11中;进液阀15与第二泵筒11底部的距离为0.5m~1.5m;第二泵筒11为无底的圆筒,其内部安装有第一泵筒3,第一泵筒3为无顶有底的圆筒,第一泵筒外径比第二泵筒内径小;第二泵筒11与第一泵筒3在左侧紧密连接,第二泵筒11底部低于第一泵筒3底部,第二泵筒底部与第一泵筒底部存在间距;第二泵筒11与第一泵筒3的右侧构成间隙,该间隙中安装固定阀7,固定阀7用于控制第二泵筒中地层液和气体、掺稀油进入第一泵筒;第一泵筒内设置柱塞8,柱塞8为组合结构,柱塞8下部为无顶有底的圆柱壳体6,上部为无底的圆锥壳体4,圆柱壳体6顶部与圆锥壳体4的底部相连;圆锥壳体4顶面上设置出液口5,出液口5用于排出柱塞8中的地层液体和气体17、掺稀油12;柱塞底端设置游动阀9,用于控制第一泵筒中的地层液体和气体、掺稀油向柱塞8中流动;柱塞8顶端与抽油杆1底部相连,用于带动柱塞进行上下往复运动;当柱塞运动到下死点位置处时第一泵筒底部与圆柱壳体6底部间的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包括:第三油管、进液控制短节、第二油管、第二泵筒、第一泵筒、固定阀、第一油管;其特征在于:第三油管顶部与进液控制短节底部相连,进液控制短节顶部与第二油管下部相连,第二油管上部与第二泵筒底部相连,第一泵筒上部与第一油管底部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包括:第三油管、进液控制短节、第二油管、第二泵筒、第一泵筒、固定阀、第一油管;其特征在于:第三油管顶部与进液控制短节底部相连,进液控制短节顶部与第二油管下部相连,第二油管上部与第二泵筒底部相连,第一泵筒上部与第一油管底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油管通过减磨套管封与套管固定;进液控制短节为空心圆筒,空心圆筒中部设置隔档将进液控制短节分为左右两个独立空间;左边空间底部安装有进液阀,进液阀与第三油管连通,右边空间顶部安装有掺稀洗井阀,掺稀洗井阀与减磨套管封上部油套环空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泵筒为无底的圆筒,其内部安装有第一泵筒,第一泵筒为无顶有底的圆筒,第一泵筒外径比第二泵筒内径小;第二泵筒与第一泵筒在左侧紧密连接,第二泵筒底部低于第一泵筒底部,第二泵筒底部与第一泵筒底部存在间距;第二泵筒与第一泵筒的右侧构成间隙,该间隙中安装固定阀。


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泵筒内设置柱塞,柱塞为组合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其特征在于:柱塞下部为无顶有底的圆柱壳体,上部为无底的圆锥壳体,圆柱壳体顶部与圆锥壳体的底部相连;圆锥壳体顶面上设置出液口,柱塞底端设置游动阀,柱塞顶端与抽油杆底部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阀位于处于下死点位置时的柱塞底面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其特征在于:处于下死点位置时的柱塞底面与固定阀之间的距离为0.5m~1.0m。


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液阀与第二泵筒底部的距离为0.5m~1.5m。


9.一种零余隙油气混抽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8所述零余隙油气混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井筒准备
根据选定目标井筒深度、井眼尺寸、井眼轨迹和井眼供液能力确定出第一油管内外径尺寸、第二油管内外径尺寸、第三油管内外径尺寸、第一泵筒尺寸、第二泵筒尺寸、减磨套管封型号和尺寸、第一油管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杨再新刘丽萍郑帅苗在朝谢凯
申请(专利权)人:东营市朝阳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