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芝专利>正文

一种放射科用理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1285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放射科用理疗装置,包括治疗室、扇门、把手、左远红外线加热板、右远红外线加热板、固定板、多组支撑柱、坐板、棉布、左橡胶手套、右橡胶手套、底板、垫板、支板和支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放射科用理疗装置,可同时对患者身体不同部位区域进行理疗,极大缩减理疗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放射科用理疗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附属装置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放射科用理疗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放射科用理疗装置是一种在患者辐射治疗结束后,利用远红外线照射患者皮肤,以促进皮下血液循环,强化血液及细胞组织代谢,从而减少辐射治疗造成损伤的装置,其在医疗器械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放射科用理疗装置包括远红外线加热板和半圆弧形板,所述远红外线加热板安装在半圆弧形板内侧壁;现有的放射科用理疗装置使用时,患者趴在床上,将半圆弧形板倒扣在患者背部或腿部的不同位置,打开远红外线加热板,远红外线加热板发出远红外线,远红外线照射到患者皮肤上,加速患者的新陈代谢,减少辐射治疗对患者的损害;现有的放射科用理疗装置使用中发现,半圆弧形板的覆盖面积有限,当需要对患者的不同身体部位进行理疗时,需要在治疗一个部位区域后,移动半圆弧形板的位置或者需要患者翻身以对患者的不同部位区域进行理疗,浪费大量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同时对患者身体不同部位区域进行理疗,极大缩减理疗时间的放射科用理疗装置。本技术的一种放射科用理疗装置,包括治疗室、扇门、把手、左远红外线加热板、右远红外线加热板、固定板、多组支撑柱、坐板、棉布、左橡胶手套、右橡胶手套、底板、垫板、支板和支杆,所述治疗室内部设置有工作腔,治疗室前面右半区域设置有矩形孔,所述扇门铰接安装在矩形孔处,所述把手后端与扇门前面右半区域连接,所述左远红外线加热板和右远红外线加热板分别安装在治疗室内左侧壁上半区域和内右侧壁上半区域,所述固定板底面与治疗室内底壁中央区域连接,所述固定板顶面设置有多组第一圆形凹槽、多组第二圆形凹槽和多组第三圆形凹槽,所述多组第一圆形凹槽的深度大于多组第二圆形凹槽,多组第二圆形凹槽的深度大于多组第三圆形凹槽的深度,多组第一圆形凹槽、多组第二圆形凹槽和多组第三圆形凹槽分别等间距分布,所述多组支撑柱底端分别插入多组第一圆形凹槽内部,多组支撑柱顶端分别与坐板底面边缘区域连接,左半底面与固定板顶面接触,所述治疗室顶面中央区域设置有第一圆孔,所述棉布包裹在第一圆孔内侧壁,治疗室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二圆孔和第三圆孔,所述左橡胶手套和右橡胶手套分别安装在第二圆孔和第三圆孔处,所述底板前面与垫板后面下半区域连接,所述支板后面与垫板前面下半区域连接,垫板呈向后倾斜的角度,所述支杆顶端和底端分别与垫板后面上半区域和底板顶面后半区域连接。本技术的一种放射科用理疗装置,还包括左玻璃罩和右玻璃罩,所述左玻璃罩和右玻璃罩分别套在左远红外线加热板和右远红外线加热板上,左玻璃罩左侧壁和右玻璃罩右侧壁分别与治疗室内左侧壁上半区域和内右侧壁上半区域连接。本技术的一种放射科用理疗装置,所述多组第一圆形凹槽深度为1米,所述多组第二圆形凹槽的深度为70厘米,所述多组第三圆形凹槽的深度为40厘米。本技术的一种放射科用理疗装置,所述左橡胶手套和右橡胶手套均为五指手套。本技术的一种放射科用理疗装置,所述坐板左侧壁中央区域和右侧壁中央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矩形凹槽和第二矩形凹槽。本技术的一种放射科用理疗装置,还包括皮垫,所述皮垫底面与坐板顶面连接。本技术的一种放射科用理疗装置,所述支板顶面后半区域设置有第三矩形凹槽。本技术的一种放射科用理疗装置,还包括四组万向轮、左推杆、右推杆、左橡胶套和右橡胶套,所述四组万向轮顶端分别与治疗室底面左前侧、左后侧、右前侧和右后侧连接,四组万向轮均具有自锁功能,左推杆后端和右推杆后端分别与治疗室前面左上侧和右上侧连接,所述左橡胶套和右橡胶套分别包裹在左推杆外侧壁前半区域和右推杆外侧壁前半区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打开扇门,患者进入治疗室,关闭扇门,根据患者身高,调节坐板的高度,将坐板向上抽出,使得多组支撑柱分别自多组第一圆形凹槽中抽出,逆时针旋转多组支撑柱,使得多组支撑柱分别插入多组第二圆形凹槽和多组第三圆形凹槽内,使得患者坐在左半上时,患者的头部可以完全穿过第一圆孔,然后打开左远红外线加热板和右远红外线加热板,左远红外线加热板和右远红外线加热板均发出远红外线,远红外线照射到患者皮肤上,加速患者的新陈代谢,减少辐射治疗对患者的损害,由于患者脖子以下的皮肤全部位于治疗室内部,远红外线可以一次性照射到患者的大部分皮肤,极大地缩短了理疗时间,同时,患者在理疗时,可将左手和右手分别伸入左橡胶手套和右橡胶手套内部,通过将手机等播放设备或书本放置于支板上,患者在理疗的同时可以观看视频或书籍来打发时间,减少了患者理疗时的枯燥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第三矩形凹槽、底板、垫板、支板和支杆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固定板、第一圆形凹槽、第二圆形凹槽和第三圆形凹槽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治疗室、扇门、把手、矩形孔、左推杆、右推杆、左橡胶套和右橡胶套的外部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1、治疗室;2、扇门;3、把手;4、左远红外线加热板;5、右远红外线加热板;6、固定板;7、支撑柱;8、坐板;9、棉布;10、左橡胶手套;11、右橡胶手套;12、左玻璃罩;13、右玻璃罩;14、皮垫;15、万向轮;16、工作腔;17、矩形孔;18、第一圆孔;19、第二圆孔;20、第三圆孔;21、第一圆形凹槽;22、第二圆形凹槽;23、第三圆形凹槽;24、第一矩形凹槽;25、第二矩形凹槽;26、第三矩形凹槽;27、左推杆;28、右推杆;29、左橡胶套;30、右橡胶套;31、底板;32、垫板;33、支板;34、支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放射科用理疗装置,包括治疗室1、扇门2、把手3、左远红外线加热板4、右远红外线加热板5、固定板6、多组支撑柱7、坐板8、棉布9、左橡胶手套10、右橡胶手套11、底板31、垫板32、支板33和支杆34,治疗室1内部设置有工作腔16,治疗室1前面右半区域设置有矩形孔17,扇门2铰接安装在矩形孔17处,把手3后端与扇门2前面右半区域连接,左远红外线加热板4和右远红外线加热板5分别安装在治疗室1内左侧壁上半区域和内右侧壁上半区域,固定板6底面与治疗室1内底壁中央区域连接,固定板6顶面设置有多组第一圆形凹槽21、多组第二圆形凹槽22和多组第三圆形凹槽23,多组第一圆形凹槽21的深度大于多组第二圆形凹槽22,多组第二圆形凹槽22的深度大于多组第三圆形凹槽23的深度,多组第一圆形凹槽21、多组第二圆形凹槽22和多组第三圆形凹槽23分别等间距分布,多组支撑柱7底端分别插入多组第一圆形凹槽21内部,多组支撑柱7顶端分别与坐板8底面边缘区域连接,左半底面与固定板6顶面接触,治疗室1顶面中央区域设置有第一圆孔18,棉布9包裹在第一圆孔18内侧壁,治疗室1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二圆孔19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放射科用理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治疗室(1)、扇门(2)、把手(3)、左远红外线加热板(4)、右远红外线加热板(5)、固定板(6)、多组支撑柱(7)、坐板(8)、棉布(9)、左橡胶手套(10)、右橡胶手套(11)、底板(31)、垫板(32)、支板(33)和支杆(34),所述治疗室(1)内部设置有工作腔(16),治疗室(1)前面右半区域设置有矩形孔(17),所述扇门(2)铰接安装在矩形孔(17)处,所述把手(3)后端与扇门(2)前面右半区域连接,所述左远红外线加热板(4)和右远红外线加热板(5)分别安装在治疗室(1)内左侧壁上半区域和内右侧壁上半区域,所述固定板(6)底面与治疗室(1)内底壁中央区域连接,所述固定板(6)顶面设置有多组第一圆形凹槽(21)、多组第二圆形凹槽(22)和多组第三圆形凹槽(23),所述多组第一圆形凹槽(21)的深度大于多组第二圆形凹槽(22),多组第二圆形凹槽(22)的深度大于多组第三圆形凹槽(23)的深度,多组第一圆形凹槽(21)、多组第二圆形凹槽(22)和多组第三圆形凹槽(23)分别等间距分布,所述多组支撑柱(7)底端分别插入多组第一圆形凹槽(21)内部,多组支撑柱(7)顶端分别与坐板(8)底面边缘区域连接,左半底面与固定板(6)顶面接触,所述治疗室(1)顶面中央区域设置有第一圆孔(18),所述棉布(9)包裹在第一圆孔(18)内侧壁,治疗室(1)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二圆孔(19)和第三圆孔(20),所述左橡胶手套(10)和右橡胶手套(11)分别安装在第二圆孔(19)和第三圆孔(20)处,所述底板(31)前面与垫板(32)后面下半区域连接,所述支板(33)后面与垫板(32)前面下半区域连接,垫板(32)呈向后倾斜的角度,所述支杆(34)顶端和底端分别与垫板(32)后面上半区域和底板(31)顶面后半区域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放射科用理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治疗室(1)、扇门(2)、把手(3)、左远红外线加热板(4)、右远红外线加热板(5)、固定板(6)、多组支撑柱(7)、坐板(8)、棉布(9)、左橡胶手套(10)、右橡胶手套(11)、底板(31)、垫板(32)、支板(33)和支杆(34),所述治疗室(1)内部设置有工作腔(16),治疗室(1)前面右半区域设置有矩形孔(17),所述扇门(2)铰接安装在矩形孔(17)处,所述把手(3)后端与扇门(2)前面右半区域连接,所述左远红外线加热板(4)和右远红外线加热板(5)分别安装在治疗室(1)内左侧壁上半区域和内右侧壁上半区域,所述固定板(6)底面与治疗室(1)内底壁中央区域连接,所述固定板(6)顶面设置有多组第一圆形凹槽(21)、多组第二圆形凹槽(22)和多组第三圆形凹槽(23),所述多组第一圆形凹槽(21)的深度大于多组第二圆形凹槽(22),多组第二圆形凹槽(22)的深度大于多组第三圆形凹槽(23)的深度,多组第一圆形凹槽(21)、多组第二圆形凹槽(22)和多组第三圆形凹槽(23)分别等间距分布,所述多组支撑柱(7)底端分别插入多组第一圆形凹槽(21)内部,多组支撑柱(7)顶端分别与坐板(8)底面边缘区域连接,左半底面与固定板(6)顶面接触,所述治疗室(1)顶面中央区域设置有第一圆孔(18),所述棉布(9)包裹在第一圆孔(18)内侧壁,治疗室(1)顶面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二圆孔(19)和第三圆孔(20),所述左橡胶手套(10)和右橡胶手套(11)分别安装在第二圆孔(19)和第三圆孔(20)处,所述底板(31)前面与垫板(32)后面下半区域连接,所述支板(33)后面与垫板(32)前面下半区域连接,垫板(32)呈向后倾斜的角度,所述支杆(34)顶端和底端分别与垫板(32)后面上半区域和底板(31)顶面后半区域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芝
申请(专利权)人:张芝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