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天力专利>正文

一种带瓣膜的房间隔分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09512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瓣膜的房间隔分流装置,所述装置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盘状网和第二盘状网,所述第一盘状网和第二盘状网之间通过包括血液通过腔的管状网连接,所述血液通过腔自第一盘状网的外侧延伸至第二盘状网的外侧,所述管状网的径向上设有可开闭的弹性瓣膜,所述弹性瓣膜为多页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管状网的支撑以及第一盘状网与第二盘状网的夹持整体锚定在房间隔上,弹性瓣膜在左心房和右心房血压的作用下开启和闭合,实现左心房和右心房间的血压调节,从而保持左心房向右心房间的水平血液流动,降低肺循环阻力,最终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瓣膜的房间隔分流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瓣膜的房间隔分流装置。
技术介绍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进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根据射血分数(EF)的不同,可分为EF减低(HFrEF)和EF正常(HFpEF)两类,后者EF值正常或略低于正常。HFpEF占心衰总数的13%-74%,目前普遍认为超过50%,已成为心衰的主要类型,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类疾病谱的演化,这个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在中国约有1200万以上的心衰患者,发病率约为2%~3%。心衰的病因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疾病、房颤、心肌病以及先心病等。多数心血管疾病均会引发心力衰竭,同时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病死的重要原因,而根据心衰部位不同,临床将其分为左心衰及右心衰、全心衰,且左心衰发生率最高。有研究指出,左心室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肺水肿、组织灌注不足、肺循环淤血等,若未得到及时干预,则会引发右心衰,进而造成全心衰。现有心衰治疗方法与缺陷如下:a、药物治疗,但不能从根本上去除病因,仍有复发的可能,而且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拮抗剂所形成的“金三角”治疗模式主要针对HFrEF患者;b、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但对约30%心衰患者无效;c、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手术,需进行体外循环,不仅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价格昂贵难以获得,并且仅可用于短期治疗;d、心脏移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供体来源非常有限,且价格昂贵。左心系统属于压力耐受性;右心系统属于容量耐受性。左心衰患者症状显现较快,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但很多房间隔缺损较大的患者却很少出现心衰的表现。基于这种特性,心房分流术得以实现,即利用右心系统强大的容量代偿特性来缓解左心系统(特别是左心房)的压力负荷。心房分流术的核心在于维持房间隔缺口,国外的心房分流器械已被临床证明有效,但是其结构与性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比如CorviaMedical公司设计的全金属合金支架,其内部不设瓣膜,血流通道处于常开状态,在不理想情况下,容易造成多余分流,一旦形成右心房向左心房的分流,左心房充盈含氧血的能力会进一步恶化,同时可能引起反常性栓塞的风险。V-Wave公司设计的沙漏状分流装置,容易在血流冲击下移位,不理想情况下会形成分流装置与房间隔之间死角,进一步容易导致上述位置血流变慢,进而形成血栓。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体提供一种房间隔分流装置,能够固定在房间隔通道上不移位,保持房间隔通道开放,实现左心房向右心房单向水平流动,同时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带瓣膜房间隔分流装置,所述装置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盘状网和第二盘状网,所述第一盘状网和第二盘状网之间通过包括血液通过腔的管状网连接,所述血液通过腔自第一盘状网的外侧延伸至第二盘状网的外侧,所述管状网的径向上设有可开闭的弹性瓣膜,所述弹性瓣膜为多页瓣。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盘状网的外侧设有与血液通过腔相配合的第一环形凹区,所述第二盘状网的外侧设有与血液通过腔相配合的第二环形凹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盘状网的直径和第二盘状网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一盘状网的直径大于管状网的直径;和/或,所述第一环形凹区的直径和第二环形凹区的直径相等、且都等于管状网的外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盘状网和第二盘状网内都固定有至少一层的血流阻隔膜。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盘状网、管状网和第二盘状网为由弹性金属丝编织而成的整体式立体网状体,所述金属丝为镍钛合金丝;和/或,所述管状网为多层网状结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瓣膜的材质为膨体聚四氟乙烯。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瓣膜为二页瓣、三页瓣或四页瓣;所述弹性瓣膜具有内衬,所述内衬的材质为涤纶布。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瓣膜与管状网的孔壁之间缝合固定。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多束弹性金属丝和输送固定件,所述多束弹性金属丝的一端固定于第二盘状网的第二环形凹区边缘,另一端固定于输送固定件中。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固定件包括内钢套和外钢套,所述内钢套与多束弹性金属丝相固定,所述外钢套固定在内钢套的外周、且外钢套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和推送杆相连的内螺纹。如上所述,本技术涉及的带瓣膜房间隔分流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第一盘状网、管状网和第二盘状网三者依次相连后构成装置主体,管状网的多层网状结构,增加装置的支撑力,保持房间隔通道稳定,第一盘状网与第二盘状网夹持房间隔,保持装置主体锚定在房间隔上,植入后装置不易随心脏跳动与血流冲击而移位;(2)弹性瓣膜在左心房血压高于右心房血压的情况下开启,反之闭合,实现左心房和右心房间的血压调节,保持左心房向右心房间的单向血液流动,降低肺循环阻力;(3)第一盘状网与第二盘状网中央的环形凹区,在植入位置不产生突出的结构,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上述有益效果最终降低了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带瓣膜的房间隔分流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中带瓣膜的房间隔分流装置的弹性瓣膜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带瓣膜的房间隔分流装置第二盘状网至第一盘状网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输送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00第一盘状网110第一环形凹区200管状网300第二盘状网310第二环形凹区400弹性瓣膜320输送固定件321内钢套322外钢套330多束弹性金属丝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带瓣膜的房间隔分流装置,所述装置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瓣膜的房间隔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盘状网(100)和第二盘状网(300),所述第一盘状网(100)和第二盘状网(300)之间通过包括血液通过腔的管状网(200)连接,所述血液通过腔自第一盘状网(100)的外侧延伸至第二盘状网(300)的外侧,所述管状网(200)的径向上设有可开闭的弹性瓣膜(400),所述弹性瓣膜(400)为多页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瓣膜的房间隔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盘状网(100)和第二盘状网(300),所述第一盘状网(100)和第二盘状网(300)之间通过包括血液通过腔的管状网(200)连接,所述血液通过腔自第一盘状网(100)的外侧延伸至第二盘状网(300)的外侧,所述管状网(200)的径向上设有可开闭的弹性瓣膜(400),所述弹性瓣膜(400)为多页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瓣膜的房间隔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状网(100)的外侧设有与血液通过腔相配合的第一环形凹区(110),所述第二盘状网(300)的外侧设有与血液通过腔相配合的第二环形凹区(31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瓣膜的房间隔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状网(100)的直径和第二盘状网(300)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一盘状网(100)的直径大于管状网(200)的直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瓣膜的房间隔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凹区(110)的直径和第二环形凹区(310)的直径相等、且都等于管状网(200)的外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瓣膜的房间隔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状网(100)和第二盘状网(300)内都固定有至少一层的血流阻隔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瓣膜的房间隔分流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天力李瑞庄忠云龚善石
申请(专利权)人:赵天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