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驱动系统及灯具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20329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源驱动系统及一种灯具。电源驱动系统包括:电源驱动器,具有检测端;第一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第一端连接第一参考节点,第二端连接检测端;第一电阻,第一电阻为可变检测电阻且连接在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和第一参考节点之间;第二晶体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参考节点,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以及第二电阻,并联在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其中当第一晶体管导通而使检测端处于触发状态时,第二晶体管导通,从而使第二电阻短路,提高第一电阻在第二参考节点所提供的电压中的分压比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驱动系统及灯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驱动系统,该电源驱动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光源自身发光对电源驱动系统带来的影响,提高了电源驱动系统的稳定性。
技术介绍
电源驱动系统可用来为各类电子设备例如光源提供电力。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Diode)作为一类常见的光源,是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的固态的半导体器件。目前主流的LED灯电源驱动系统多采用降压(Buck)恒流驱动,这种驱动方式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易于加工等优点。在照明领域,环保节能和智能控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具有声/光控功能的电源驱动系统等智能控制方案应势而生。例如,具有光控电源驱动系统的LED灯白天不亮,只有当环境光线变暗或天黑后才会自动点亮,因此适合作为路灯以及需要公共照明的场所。对于光控电源驱动系统的LED灯来讲,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方案有无源器件构成的阻容降压型的光控LED方案和调光恒流芯片BUCK架构的光控恒流LED方案等。阻容降压型的光控LED方案没有恒流特性,而LED灯需要流过其的电流保持恒定。因此,阻容降压型的光控LED方案不能很好地适应LED灯的恒流特性,且转换效率和能源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无论是阻容降压型的光控LED方案还是调光恒流芯片BUCK架构的光控恒流LED方案,均不能有效地补偿LED灯自身发光对光敏检测器件的影响。具体来讲,受灯具结构的限制,LED灯自身发出的光不可避免地会有少部分照射、反射到检测环境光的光敏检测器件上,使LED灯自身发出的光与环境光产生叠加。由于现有的电源驱动系统不能有效地识别和补偿LED灯自身发光对光敏检测器件的影响,其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例如,光敏检测器件检测环境光。当环境光变弱、光敏电阻阻值增加时,LED灯点亮。环境光和LED灯自身发出的光一同作用于光敏电阻上,使光敏电阻阻值减少,LED灯熄灭。LED灯熄灭后,光敏检测器件重新检测环境光,如此循环,造成LED灯重复进入点亮和熄灭的状态,因而闪烁不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源驱动系统,该电源驱动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光源自身发光对电源驱动系统带来的影响,提高了电源驱动系统的稳定性。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源驱动系统,包括:电源驱动器,具有检测端;第一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所述第一端连接第一参考节点,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检测端;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为可变检测电阻且连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之间;第二晶体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参考节点,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以及第二电阻,并联在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其中当所述第一晶体管导通而使所述检测端处于触发状态时,所述第二晶体管导通,从而使所述第二电阻短路,提高所述第一电阻在所述第二参考节点所提供的电压中的分压比例。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触发状态为使所述电源驱动器开始驱动负载的状态。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触发状态为低电平状态。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或第二晶体管是三极管,其中所述第一端为发射极,所述第二端为集电极,所述控制端为基极。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源驱动器包括电源端,所述第二参考节点连接所述电源端。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可变检测电阻为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或光敏三极管,所述检测端为光敏检测端。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源驱动系统适于驱动光源。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检测端和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之间的电容。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源驱动器为降压型BUCK恒流控制器。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灯具,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源驱动系统。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本技术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优点:本技术的电源驱动系统包括了由第二晶体管和第二电阻组成的电路,当第一晶体管导通而使检测端处于触发状态时,第二晶体管导通,从而使第二电阻短路,提高第一电阻在第二参考节点所提供的电压中的分压比例,有效地补偿了光源自身发光对电源驱动系统带来的影响,提高了电源驱动系统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电源驱动系统的电路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电源驱动系统的电源驱动器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它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如本申请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他的步骤或元素。在详述本技术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为了方便描述,此处可能使用诸如“之下”、“下方”、“低于”、“下面”、“上方”、“上”等等的空间关系词语来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将理解到,这些空间关系词语意图包含使用中或操作中的器件的、除了附图中描绘的方向之外的其他方向。例如,如果翻转附图中的器件,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或“下面”的元件的方向将改为在所述其他元件或特征的“上方”。因而,示例性的词语“下方”和“下面”能够包含上和下两个方向。器件也可能具有其他朝向(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向),因此应相应地解释此处使用的空间关系描述词。此外,还将理解,当一层被称为在两层“之间”时,它可以是所述两层之间仅有的层,或者也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介于其间的层。在本申请的上下文中,所描述的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的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形成为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也可以包括另外的特征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的实施例,这样第一和第二特征可能不是直接接触。应当理解,当一个部件被称为“在另一个部件上”、“连接到另一个部件”、“耦合于另一个部件”或“接触另一个部件”时,它可以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之上、连接于或耦合于、或接触该另一个部件,或者可以存在插入部件。相比之下,当一个部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直接连接于”、“直接耦合于”或“直接接触”另一个部件时,不存在插入部件。同样的,当第一个部件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源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源驱动器,具有检测端;/n第一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所述第一端连接第一参考节点,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检测端;/n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为可变检测电阻且连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之间;/n第二晶体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参考节点,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以及/n第二电阻,并联在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n其中当所述第一晶体管导通而使所述检测端处于触发状态时,所述第二晶体管导通,从而使所述第二电阻短路,提高所述第一电阻在所述第二参考节点所提供的电压中的分压比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驱动器,具有检测端;
第一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所述第一端连接第一参考节点,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检测端;
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为可变检测电阻且连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之间;
第二晶体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参考节点,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以及
第二电阻,并联在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其中当所述第一晶体管导通而使所述检测端处于触发状态时,所述第二晶体管导通,从而使所述第二电阻短路,提高所述第一电阻在所述第二参考节点所提供的电压中的分压比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状态为使所述电源驱动器开始驱动负载的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状态为低电平状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良飞缪海峰李振华朱臻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莱狮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