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机用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9450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作业机用垫(16)以介于作业者的大腿部与作业机之间的方式设置于作业机用支撑带(1)。作业机用垫(16)具备:板部(41),其配置于作业机侧;缓冲部(42),其配置在作业者侧,且比板部(41)柔软;以及钩(15),其固定于板部(41),且能够卡止作业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作业机用垫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作业机用垫。
技术介绍
用于以使用者的上半身来支撑割草机等作业机的作业机用支撑带具备作业机用垫,该作业机用垫介于作业机与作业者的大腿部之间(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作业机用垫介于作业机与作业者的大腿部之间,以免作业机械的载荷和振动直接作用于作业者的大腿部。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98930号公报然而,专利文献1的作业机用垫在减轻作业者的负荷这一方面具有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作业机用垫,其能够减轻作业者的负荷。本专利技术的作业机用垫,其以介于作业者的大腿部与作业机之间的方式设置于作业机用支撑带,其中,所述作业机用垫具备:板部,其配置于所述作业机侧;缓冲部,其配置于所述作业者侧,且比所述板部柔软;以及钩,其固定于所述板部,且能够卡止所述作业机,所述缓冲部具备:软质缓冲部;以及硬质缓冲部,其比所述软质缓冲部硬,所述软质缓冲部配置于所述板部与所述硬质缓冲部之间。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作业机用垫,其具有位于作业机侧的硬质板部、以及位于作业者侧的软质缓冲部,因此能够用板部承受作业机的载荷和振动,并且能够用缓冲部保护大腿部。即,缓冲部减少作业机的载荷和振动,同时沿着大腿部的形状而变形,因此能够减轻作业者的负荷。另外,通过将作业机用垫设为硬质板部、软质缓冲部、以及硬质缓冲部这三层结构,能够确保作业机用垫的耐久性,同时能够实现作为相反特性的振动吸收性能和追随性这两个方面。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作业机用支撑带的穿戴状态的立体图,所述作业机用支撑带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用垫。图2是表示作业机用支撑带的穿戴状态的主视图,所述作业机用支撑带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用垫。图3是作业机用支撑带的后视图,所述作业机用支撑带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用垫。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作业机用支撑带的作业机用垫、前支撑带以及后支撑带的图。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图6是用于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用垫中的缓冲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缓冲部的剖视图。图7是图4所示的作业机用垫的后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作业机用支撑带的整体结构]如图1~图3所示,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用支撑带1具备:背板部2;左肩带3及右肩带4,它们从背板部2的上部向上方延伸并向作业者P的前方回绕;腰带5,其从背板部2的下部向两侧方延伸;左背带6,其将左肩带3的前下部3a与腰带5的左后部5a进行连接;右背带7,其将右肩带4的前下部4a与腰带5的右后部5b进行连接;左侧部带8,其从背板部2的上部向左下方延伸并向作业者P的前方回绕,且与腰带5的左端部5L连结;右侧部带9,其从背板部2的上部向右下方延伸并向作业者P的前方回绕,且与腰带5的右端部5R连结;卡止部件10,其将被连结的腰带5的左端部5L及左侧部带8、与被连结的腰带5的右端部5R及右侧部带9进行卡止;以及作业机用垫16,其借助后支撑带13支撑于腰带5的右后部5b,并且借助前支撑带14支撑于被连结的腰带5的右端部5R及右侧部带9,且设置有对作业机(未图示)进行支撑的钩15。背板部2、左肩带3、右肩带4、腰带5、左侧部带8以及右侧部带9具有缓冲材料(未图示)。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背板部2、左肩带3及左背带6、右肩带4及右背带7、左侧部带8、右侧部带9、以及腰带5,能够使作业机的载荷向作业者P的上半身分散。另外,通过在作业机用支撑带1上设置左侧部带8及右侧部带9,并且用卡止部件10将被连结的腰带5的左端部5L及左侧部带8,与被连结的腰带5的右端部5R及右侧部带9进行卡止,能够使作业机的载荷向作业者P的整个腰周围分散,因此能够减小向腰部作用的载荷的不均,且减轻因对作业者的身体作用的局部载荷而引起的疲劳。另外,背板部2、左肩带3、右肩带4、腰带5、左侧部带8以及右侧部带9具有缓冲材料,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作业者P的负荷。左肩带3及右肩带4与背板部2一体形成,并构成大致Y字状的带主体20。带主体20的下端部20b与腰带5的中央部5c连接。背板部2及腰带5在内部设置有由硬质树脂部件构成的加强部件2a、加强部件5d。根据该结构,能够对背板部2及腰带5赋予适当的弹性及刚性。另外,通过将硬质树脂部件使用于加强部件,与将金属使用于加强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轻量且以低成本化制作作业机用支撑带1。腰带5的卡止部件10是旁开型单触扣,且由阴部件11以及阳部件12构成。即,卡止部件10构成为如下:将阳部件12向阴部件11插入,由此阳部件12的一对卡止片被卡止于阴部件11的一对卡止凹部,并且通过用手指按压一对卡止片来使其从一对卡止凹部脱离。另外,该作业机用支撑带1具备将背板部2与腰带5的右后部5b进行连结的加强带23。加强带23在背板部2和右侧部带9的连接部、与背板部2和腰带5的连接部之间连接于背板部2。腰带5的左端部5L与左侧部带8借助左连结带17而被连结。腰带5的右端部5R与右侧部带9借助右连结带18而被连结。卡止部件10的阴部件11设置于左连结带17,前支撑带14借助第一长度调整机构19而被连结于右连结带18。卡止部件10的阳部件12借助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而被连结于前支撑带14。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设置于腰带5的右后部5b,后支撑带13被连结于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这样,前支撑带14借助第一长度调整机构19而被连结于右连结带18,因此通过对前支撑带14的长度进行调整,能够对作业机用支撑带1的绕腰的长度进行调整。另外,通过将前支撑带14中的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及后支撑带13中的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进行变更,能够将钩15的位置进行自由调整。即,通过将前支撑带14中的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及后支撑带13中的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一同加长,能够降低钩15的位置,通过将前支撑带14中的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及后支撑带13中的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一同缩短,能够提高钩15的位置。而且,通过将前支撑带14中的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缩短,且将后支撑带13中的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加长,能够使钩15向前侧移动,并且,通过将前支撑带14中的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加长,且将后支撑带13中的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缩短,能够使钩15向后侧移动。另外,通过将第一长度调整机构19、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以及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设为通用性高的梯扣(ladderlock),能够削减制造成本。在左肩带3及右肩带4的前下部3a、前下部4a分别设置有长度调整机构26、长度调整机构2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作业机用垫,其以介于作业者的大腿部与作业机之间的方式设置于作业机用支撑带,其中,/n作业机用垫具备:/n板部,其配置于所述作业机侧;/n缓冲部,其配置于所述作业者侧,且比所述板部柔软;以及/n钩,其固定于所述板部,且能够卡止所述作业机,/n所述缓冲部具备:/n软质缓冲部;以及/n硬质缓冲部,其比所述软质缓冲部硬,/n所述软质缓冲部配置于所述板部与所述硬质缓冲部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作业机用垫,其以介于作业者的大腿部与作业机之间的方式设置于作业机用支撑带,其中,
作业机用垫具备:
板部,其配置于所述作业机侧;
缓冲部,其配置于所述作业者侧,且比所述板部柔软;以及
钩,其固定于所述板部,且能够卡止所述作业机,
所述缓冲部具备:
软质缓冲部;以及
硬质缓冲部,其比所述软质缓冲部硬,
所述软质缓冲部配置于所述板部与所述硬质缓冲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所述硬质缓冲部比所述软质缓冲部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所述板部由树脂构成,
所述软质缓冲部及所述硬质缓冲部由海绵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所述硬质缓冲部大于所述软质缓冲部,
所述硬质缓冲部与所述板部被缝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所述缓冲部还具备:
第一覆盖部件,其覆盖所述软质缓冲部的外表面;以及
第二覆盖部件,其覆盖所述硬质缓冲部的外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所述缓冲部还具备截面大致为U字形状的第三覆盖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谷川哲也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