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数据中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9443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20
一种节能数据中心,包括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在上电时产生热量。所述节能数据中心还包括排风管道、壳体及发电单元。所述排风管道用于排风。所述壳体用于容置所述发热单元,所述壳体通过一通风口与所述排风管道连通,所述壳体远离所述通风口的一端设有进风口。所述发电单元设置于所述排风管道内,并为所述发热单元提供电能。所述壳体的进风口引入冷风,所述冷风流经所述发热单元对所述发热单元散热形成热风,所述热风通过所述通风口进入所述排风管道,驱动所述发电单元产生电能。如此,将可以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从而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节能数据中心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节能数据中心。
技术介绍
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的机房规模越来越大,而数据中心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现有技术中,一般使用空气冷却技术对数据中心的机柜进行散热,然而这些机柜所产生的热量被直接排出至室外,如此并不能形成能源的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节能数据中心。一种节能数据中心,包括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在上电时产生热量,所述节能数据中心还包括:排风管道,用于排风;壳体,用于容置所述发热单元,所述壳体通过一通风口与所述排风管道连通,所述壳体远离所述通风口的一端设有进风口;发电单元,设置于所述排风管道内,并为所述发热单元提供电能;所述壳体的进风口引入冷风,所述冷风流经所述发热单元对所述发热单元散热形成热风,所述热风通过所述通风口进入所述排风管道,驱动所述发电单元产生电能。上述节能数据中心通过所述发热单元所形成的热风,所述热风在所述排风管道排出时产生风力,所述发电单元在所述风力的驱动下产生电能,并为所述发热单元供电。如此,将可以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从而节约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节能数据中心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节能数据中心100壳体10进风口12通风口14发热单元20排风管道30发电单元40整流装置50集热单元60r>集热器62散热器64导热管66加热装置70辅热区80第一开口82第二开口84公共电网9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会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以对本专利技术中的节能数据中心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及相关说明。请参考图1,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一种节能数据中心100包括壳体10、发热单元20、排风管道30及发电单元40。所述壳体10与所述排风管道30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发电单元40设置于所述排风管道30内。所述壳体10可以是货柜、机房或建筑模块。所述壳体10与所述排风管道30的连接处设有通风口14,所述壳体10远离所述通风口14的一端设有进风口12。所述发热单元20在上电时产生热量。所述发热单元20可以是服务器、存储设备或通讯设备等电子设备。所述发热单元20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壳体10通过所述进风口12引入冷风,所述冷风流经所述发热单元20对所述发热单元20散热形成热风。所述热风流向所述通风口14,并通过所述通风口14进入所述排风管道30。由于通过所述通风口14进入所述排风管道30的热风的密度低于所述排风管道30外的空气的密度,因此,所述排风管道30内的热风向上流动并排出所述排风管道30。所述热风在排出过程中的风力可驱动所述发电单元40工作以产生电能。可以理解,在相同条件下,所述排风管道30内热风与所述排风管道30外空气之间的密度差越大,所述热风在排出过程中的风力将越大。所述排风管道30内热风的风量越多,所述热风在排出过程中的风力也会越大。所述发电单元40与所述发热单元20电连接,以为所述发热单元20提供电能。所述发电单元40可以为一风力发电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0的数量为两个,这两个壳体10相对设置。所述排风管道30垂直连接于这两个壳体10之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0的数量也可大于两个,这些壳体10以所述排风管道30为中心设置于所述排风管道30周围,并与所述排风管道30连通。所述壳体1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应调整。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节能数据中心100还包括整流装置50,所述整流装置50电连接于所述发电单元40及所述发热单元20之间,所述整流装置50还与公共电网90电连接。所述整流装置50用于对所述发电单元40及所述公共电网90传输的电能进行处理,从而输出稳定的电力以为所述发热单元20供电。所述整流装置50还用于对所述发电单元40输出至所述公共电网90的电能进行处理,从而使得所述发电单元40可以将多余的电能传输至所述公共电网90。所述整流装置50还用于判断所述发电单元40所产生的电能是否满足所述发热单元20的供电需求,并根据判断结果对应控制所述发热单元20的供电方式。具体而言,当所述发电单元40所产生的电能满足所述发热单元20的供电需求时,所述发热单元20将直接由所述发电单元40供电,并将多余的电能输出至所述公共电网90以进行出售。当所述发电单元40所产生的电能不能满足所述发热单元20的供电需求时,所述发热单元20将由所述发电单元40及所述公共电网90共同为其供电。所述节能数据中心100还包括集热单元60,所述集热单元60包括集热器62、散热器64及导热管66。所述集热器62通过导热管66与所述散热器64连接。所述集热器62设置于室外以用于采集太阳能热量。所述导热管66内设有导热媒介(图未示),以用于将所述集热器62所采集的太阳能热量传输至所述散热器64。所述散热器64设置于所述发电单元40与所述通风口14之间,以用于散发所述太阳能热量。所述排风管道30底部的热风的温度升高,进而增大所述热风与所述排风管道30外空气之间的密度差。如此,所述热风产生向上的风力增大,从而增加所述发电单元40所产生的电能。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节能数据中心100还可包括加热装置70及辅热区80。所述辅热区80设置于所述壳体10设有通风口14的一端,并对应所述排风管道30的底部设置。所述辅热区80与所述排风管道30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开口82,所述辅热区80远离所述第一开口82的一端设有第二开口84。所述加热装置70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82及所述第二开口84之间。所述加热装置70用于对通过所述第二开口84进入的冷风进行加热以形成热风,所述热风通过所述第一开口82进入所述排风管道30。所述热风将增加所述排风管道30底部的热风的风量及温度。如此所述排风管道30底部的热风产生向上的风力增大,从而进一步增加所述发电单元40所产生的电能。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装置70的加热方法可为化学反应的方式(如燃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装置70的加热方法还可为机械压缩的方式(如气缸压缩)。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排风管道30为烟囱。上述节能数据中心100通过所述发热单元20散热所形成的热风,所述热风在排出过程中所产生的风力。所述发电单元40在所述风力的驱动下产生电能,并为所述发热单元20供电。如此,将可以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从而节约成本。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节能数据中心,包括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在上电时产生热量,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数据中心还包括:/n排风管道,用于排风;/n壳体,用于容置所述发热单元,所述壳体通过一通风口与所述排风管道连通,所述壳体远离所述通风口的一端设有进风口;/n发电单元,设置于所述排风管道内,并为所述发热单元提供电能;/n所述壳体的进风口引入冷风,所述冷风流经所述发热单元对所述发热单元散热形成热风,所述热风通过所述通风口进入所述排风管道,驱动所述发电单元产生电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数据中心,包括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在上电时产生热量,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数据中心还包括:
排风管道,用于排风;
壳体,用于容置所述发热单元,所述壳体通过一通风口与所述排风管道连通,所述壳体远离所述通风口的一端设有进风口;
发电单元,设置于所述排风管道内,并为所述发热单元提供电能;
所述壳体的进风口引入冷风,所述冷风流经所述发热单元对所述发热单元散热形成热风,所述热风通过所述通风口进入所述排风管道,驱动所述发电单元产生电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数据中心还包括整流装置,所述整流装置电连接于所述发电单元及所述发热单元之间,所述整流装置还与公共电网电连接,所述整流装置用于对所述发电单元及所述公共电网传输的电能进行处理,从而输出稳定电力以为所述发热单元供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能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装置还用于判断所述发电单元所产生的电能是否满足所述发热单元的供电需求,并根据判断结果对应控制所述发热单元的供电方式;
当所述发电单元所产生的电能满足所述发热单元的供电需求时,所述发热单元将直接由所述发电单元供电;
当所述发电单元所产生的电能不能满足所述发热单元的供电需求时,所述发热单元将由所述发电单元及所述公共电网共同为其供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能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发电单元所产生的电能满足所述发热单元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鸿魏钊科毛之成傅彦钧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