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移式现浇深圆弧型防浪墙模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8957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滑移式现浇深圆弧型防浪墙模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门形框架、迎浪面模板、背浪面模板、找平垫块;所述的门形框架由连杆、迎浪面立杆、横杆A、斜撑A、滑轮、液压伸缩杆、斜撑B、横杆B、背浪面立杆组成;所述的竖撑A和竖撑B均通过液压伸缩杆分别与迎浪面立杆和背浪面立杆连接;所述的迎浪面立杆和横杆B底部均设置滑轮;所述的迎浪面模板为深圆弧型,其下半部均匀的设置排气孔,排气孔中由内至外依此设置微孔膜与排气层。采用本模架施工的深圆弧型防浪墙成型质量好,克服了传统深圆弧型防浪墙模架存在的周转性差,施工效率低,安全性低,拆模后存在的蜂窝麻面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滑移式现浇深圆弧型防浪墙模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滑移式现浇深圆弧型防浪墙模架,属于水利工程领域,适用于深圆弧型防浪墙滑模施工。
技术介绍
为克服风浪爬高的不利影响,在河堤迎水面一侧设置一道防浪墙已成为成为水利工程设计惯例。传统的防浪墙浇筑施工程序为采用普通组合钢木模板方式立模、支撑加固模板、模板校正、模板缝处理、混凝土浇筑、拆模。这种常规方法材料消耗大、工作面占用多、模板加固质量差、模板接缝多、刚度弱、混凝土质量无法保证;尤其迎浪面一侧处于高斜坡,支模效率低的同时具体较大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通常情况下混凝土中气泡沿直线上升,但在弧形模板内,气泡集中在弧形段下面,即弧形混凝土表面。针对对以上状况,施工人员通常会加强振捣力度来消除这种影响,但强烈振捣又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泌水,在弧形模板内形成水泡,这样就会同时出现气泡和水泡,拆模后产生蜂窝麻面现象,若对质量缺陷的混凝土进行处理,需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也一定程度的影响施工工期,且处理后混凝土强度不宜满足设计要求。因此,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安拆便捷、结构稳固、排气性能好、可循环利用的现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滑移式现浇深圆弧型防浪墙模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门形框架(1)、迎浪面模板(2)、背浪面模板(3)、找平垫块(9);所述的门形框架(1)由连杆(101)、迎浪面立杆(102)、横杆A(103)、斜撑A(104)、滑轮(105)、液压伸缩杆(106)、斜撑B(108)、横杆B(109)、背浪面立杆(107)组成;所述的迎浪面立杆(102)与背浪面立杆(107)通过横杆A(103)连接,并在横杆A(103)与迎浪面立杆(102)以及背浪面立杆(107)之间设置斜撑A(104);所述的背浪面立杆(107)外侧设置斜撑B(108),斜撑B(108)与背浪面立杆(107)底部通过横杆B(109)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滑移式现浇深圆弧型防浪墙模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门形框架(1)、迎浪面模板(2)、背浪面模板(3)、找平垫块(9);所述的门形框架(1)由连杆(101)、迎浪面立杆(102)、横杆A(103)、斜撑A(104)、滑轮(105)、液压伸缩杆(106)、斜撑B(108)、横杆B(109)、背浪面立杆(107)组成;所述的迎浪面立杆(102)与背浪面立杆(107)通过横杆A(103)连接,并在横杆A(103)与迎浪面立杆(102)以及背浪面立杆(107)之间设置斜撑A(104);所述的背浪面立杆(107)外侧设置斜撑B(108),斜撑B(108)与背浪面立杆(107)底部通过横杆B(109)连接;所述的背浪面立杆(107)和迎浪面立杆(102)内侧均设置液压伸缩杆(106);所述的背浪面模板(3)背面设置竖楞(301)、横楞B(302)与竖撑B(303);所述的迎浪面模板(2)背面设置弧形竖楞(201)、横楞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林朱凯
申请(专利权)人:海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