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淑会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环形多级沉降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6270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环形多级沉降池,包括:环形外墙;中心柱,位于环形外墙中央;五个沉降池,形成于环形外墙内并环绕中心柱分布,且由五个隔板分隔形成;排污通道汇集装置,为球体结构且嵌入式安装在中心柱及隔板的底部,其上半部被各个隔板分隔开而分别暴露于各沉降池之中,排污通道汇集装置的内部设有一个汇集通道和五个分支通道,分支通道的一端为进污口,且各分支通道的进污口分别与各沉降池对应,能够将池底污泥导入汇集通道;污泥导管,配置有排污泵,且污泥导管的一端与汇集通道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只要启动污泥导管上的排污泵,便能同时对五个沉降池池底的污泥进行清理,非常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环形多级沉降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降池。
技术介绍
基坑工程中排水系统经常采用多级沉降池进行场地积水沉淀,其作用是把水中的泥土、沙粒沉降出来,使水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然后再排入市政排水系统。目前通常采用的是三级沉降池,沉降的流程是:排水沟内的雨水或地下水汇入沉降池后,分别会经过一级、二级、三级三个沉降池沉降,然后清水由三级沉降池排出,污泥则沉积在各沉降池的池底,等待水排完后再对池底的污泥进行清理。但上述的三级沉降池存在如下弊端:所沉降的污泥并没有及时排出,而是先堆积在池底,待水排完后再由工人进入池内进行清污,这样一方面由于污泥未及时清理,当污泥堆积较厚时就会影响到沉降效果,此时必须停池并排水后将池底的污泥清除,这样沉降池会被迫暂停使用,进而影响到整个排水流程,另一方面,人工清污还存在劳动强度大的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对现有的沉降池进行改进,提供一种环形多级沉降池,保证池底的污泥能及时被排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环形多级沉降池,其包括:环形外墙;中心柱,该中心柱位于所述环形外墙的中央;五个沉降池,分别为顺次连通的一级沉降池、二级沉降池、三级沉降池、四级沉降池以及五级沉降池;该五个沉降池形成于所述的环形外墙之内并环绕所述的中心柱分布,且各沉降池由五个隔板分隔形成,各隔板的一端均与环形外墙的内壁相连,另一端均与中心柱的外壁相连;各沉降池的池底均朝向中心柱一侧向下倾斜;排污通道汇集装置,该排污通道汇集装置为球体结构且嵌入式安装在所述中心柱及所述隔板的底部,排污通道汇集装置的上半部被各个隔板分隔开而分别暴露于各沉降池之中;该排污通道汇集装置的内部设有一个汇集通道和五个分支通道,其中,汇集通道竖向布置在排污通道汇集装置内部的中央,顶部位于排污通道汇集装置的球心处,底部延伸至排污通道汇集装置的底表面而形成排污口,各分支通道环绕所述的汇集通道分布在其上方,且各分支通道的一端均与汇集通道的顶部连通,另一端由下而上倾斜延伸至排污通道汇集装置的侧表面而形成进污口,且各进污口分别分布在各个沉降池中并衔接在沉降池池底的末端;污泥导管,该污泥导管上设置有排污泵,且污泥导管的一端与所述汇集通道的排污口相连;进污口调节组件,该进污口调节组件的数量为五组,分别对应各沉降池布置,用以调节各分支通道进污口的开闭大小;该进污口调节组件包括气缸、连接杆和弧形挡板,气缸固定于沉降池的上部,连接杆的一端与气缸的活塞杆相连,另一端竖直向下延伸后与弧形挡板的顶部相连,弧形挡板位于沉降池中排污通道汇集装置的上侧,其可由连接杆带动而上下移动,且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弧形板会逐步遮挡所述的进污口,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弧形板会逐步避让开所述的进污口,并且当弧形挡板向下移动至最低点时会将进污口完全遮挡住;防扰动组件,该防扰动组件的数量为五组,分别对应各沉降池布置,用于减轻沉降池池底的污泥扰动时对上层水质的影响;该防扰动组件包括若干斜板,各斜板以百叶窗的形式等间距排列在沉降池内靠近池底的位置,且排列方向与沉降池池底的倾斜方向一致,排列跨度为由环形外墙附近延伸至弧形挡板附近,斜板的倾斜方向为靠近中心柱的一侧较高,靠近环形外墙的一侧较底。进一步的,所述一级沉降池与所述二级沉降池之间的隔板为第一隔板,所述二级沉降池与所述三级沉降池之间的隔板为第二隔板,所述三级沉降池与所述四级沉降池之间的隔板为第三隔板,所述四级沉降池与所述五级沉降池之间的隔板为第四隔板,所述五级沉降池与所述一级沉降池之间的隔板为第五隔板;其中,各隔板的高度均为L;在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第一连通管,以连通第一沉降池和第二沉降池,且第一连通管距离第一隔板顶部的距离不小于L/5;在第二隔板上设置有第二连通管,以连通第二沉降池和第三沉降池,且第二连通管的设置高度比第一连通管低L/8-L/5;在第三隔板上设置有第三连通管,以连通第三沉降池和第四沉降池,且第三连通管的设置高度比第二连通管低L/8-L/5;在第四隔板上设置有第四连通管,以连通第四沉降池和第五沉降池,且第四连通管的设置高度比第三连通管低L/8-L/5,并且第四连通管距离第四隔板底部的距离不小于L/5。进一步的,在对应第一沉降池的环形外墙上设置有进水管,该进水管的设置高度低于第一连通管,且距离第一隔板底部的距离不小于L/5;在对应第五沉降池的环形外墙上还设置有排水管,该排水管的设置高度低于第四连通管,且高于第五沉降池的池底。进一步的,各所述的气缸分别对应各沉降池固定于中心柱顶部的外壁上;所述中心柱底部的外壁上设置有五条竖向延伸的滑槽,且该五条滑槽分别位于五个沉降池中;所述弧形档板靠近中心柱的一端设置有滑块,该滑块嵌入在相应的所述滑槽内且可沿滑槽自由滑动;弧形挡板远离滑块的一侧逐渐向下弯曲,且弧形挡板底面的弧度与排污通道汇集装置球体的弧度相匹配,当弧形挡板向下移动至最低点时,恰好与排污通道汇集装置的外壁完全贴合并将进污口完全遮挡住。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第三连通管、第四连通管以及排水管均配置有流量调节阀。进一步的,所述的环形外墙为由砖块砌成的闭合环形墙体,所述的中心柱为中空结构且由混泥土浇筑而成。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利用上述环形多级沉降池过滤污水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调节流量调节阀,使进水管、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第三连通管以及第四连通管四者的流量调节阀打开并保持流量大小一致,同时关闭排水管的流量调节阀;S2、将待过滤的污水由进水管导入第一沉降池;污水进入第一沉降池后会沿着各个连通管依次流入后续的沉降池;S3、当五级沉降池中的液面上涨至比第四连通管低h时,此时关闭第四连通管的流量调节阀;S4、之后,待四级沉降池中的液面上涨至比第三连通管低h时,此时关闭第三连通管的流量调节阀;S5、之后,待三级沉降池中的液面上涨至比第二连通管低h时,此时关闭第二连通管的流量调节阀;S6、之后,待二级沉降池中的液面上涨至比第一连通管低h时,此时关闭第一连通管的流量调节阀;S7、之后,待一级沉降池中的液面上涨至比第一连通管高h时,此时关闭进水管的流量调节阀;S8、之后,保持不动使各沉降池内的污水沉淀一段时间,沉淀时长为t;S9,之后,使进水管、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第三连通管、第四连通管以及排水管五者的流量调节阀同时打开并保持流量大小一致;S10、之后,需要排走沉淀池池底所堆积的污泥时,开启排污泵即可;排污泵提供的动力会将各沉降池池底所堆积的污泥抽走,然后依次流经相应的分支通道、汇集通道以及污泥导管后被排走;其中,所述的h介于L/15至L/10之间,所述的t不小于10分钟。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几点说明:(1)将进水管11设计的比第一连通管41a低,其目的是:由于进入第一沉降池31的水是完全没有过滤过的,泥沙含量非常多,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环形多级沉降池,其特征在于,包括:/n环形外墙(1);/n中心柱(2),该中心柱(2)位于所述环形外墙(1)的中央;/n五个沉降池,分别为顺次连通的一级沉降池(313)、二级沉降池(32)、三级沉降池(33)、四级沉降池(34)以及五级沉降池(35);该五个沉降池(31、32、33、34、35)形成于所述的环形外墙(1)之内并环绕所述的中心柱(2)分布,且各沉降池由五个隔板(41、42、43、44、45)分隔形成,各隔板的一端均与环形外墙(1)的内壁相连,另一端均与中心柱(2)的外壁相连;各沉降池的池底均朝向中心柱(2)一侧向下倾斜;/n排污通道汇集装置(5),该排污通道汇集装置(5)为球体结构且嵌入式安装在所述中心柱(2)及所述隔板的底部,排污通道汇集装置(5)的上半部被各个隔板分隔开而分别暴露于各沉降池之中;该排污通道汇集装置(5)的内部设有一个汇集通道(51)和五个分支通道(52),其中,汇集通道(51)竖向布置在排污通道汇集装置(5)内部的中央,顶部位于排污通道汇集装置(5)的球心处,底部延伸至排污通道汇集装置(5)的底表面而形成排污口(51a),各分支通道(52)环绕所述的汇集通道(51)分布在其上方,且各分支通道(52)的一端均与汇集通道(51)的顶部连通,另一端由下而上倾斜延伸至排污通道汇集装置(5)的侧表面而形成进污口(52a),且各进污口(52a)分别分布在各个沉降池中并衔接在沉降池池底的末端;/n污泥导管(6),该污泥导管(6)上设置有排污泵(61),且污泥导管(6)的一端与所述汇集通道(51)的排污口(51a)相连;/n进污口调节组件(7),该进污口调节组件(7)的数量为五组,分别对应各沉降池布置,用以调节各分支通道(52)进污口(52a)的开闭大小;该进污口调节组件(7)包括气缸(71)、连接杆(72)和弧形挡板(73),气缸(71)固定于沉降池的上部,连接杆(72)的一端与气缸(71)的活塞杆相连,另一端竖直向下延伸后与弧形挡板(73)的顶部相连,弧形挡板(73)位于沉降池中排污通道汇集装置(5)的上侧,其可由连接杆(72)带动而上下移动,且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弧形板(73)会逐步遮挡所述的进污口(52a),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弧形板(73)会逐步避让开所述的进污口(52a),并且当弧形挡板(73)向下移动至最低点时会将进污口(52a)完全遮挡住;/n防扰动组件(8),该防扰动组件(8)的数量为五组,分别对应各沉降池布置,用于减轻沉降池池底的污泥扰动时对上层水质的影响;该防扰动组件(8)包括若干斜板(81),各斜板(81)以百叶窗的形式等间距排列在沉降池内靠近池底的位置,且排列方向与沉降池池底的倾斜方向一致,排列跨度为由环形外墙(1)附近延伸至弧形挡板(73)附近,斜板(81)的倾斜方向为靠近中心柱(2)的一侧较高,靠近环形外墙(1)的一侧较底。/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环形多级沉降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形外墙(1);
中心柱(2),该中心柱(2)位于所述环形外墙(1)的中央;
五个沉降池,分别为顺次连通的一级沉降池(313)、二级沉降池(32)、三级沉降池(33)、四级沉降池(34)以及五级沉降池(35);该五个沉降池(31、32、33、34、35)形成于所述的环形外墙(1)之内并环绕所述的中心柱(2)分布,且各沉降池由五个隔板(41、42、43、44、45)分隔形成,各隔板的一端均与环形外墙(1)的内壁相连,另一端均与中心柱(2)的外壁相连;各沉降池的池底均朝向中心柱(2)一侧向下倾斜;
排污通道汇集装置(5),该排污通道汇集装置(5)为球体结构且嵌入式安装在所述中心柱(2)及所述隔板的底部,排污通道汇集装置(5)的上半部被各个隔板分隔开而分别暴露于各沉降池之中;该排污通道汇集装置(5)的内部设有一个汇集通道(51)和五个分支通道(52),其中,汇集通道(51)竖向布置在排污通道汇集装置(5)内部的中央,顶部位于排污通道汇集装置(5)的球心处,底部延伸至排污通道汇集装置(5)的底表面而形成排污口(51a),各分支通道(52)环绕所述的汇集通道(51)分布在其上方,且各分支通道(52)的一端均与汇集通道(51)的顶部连通,另一端由下而上倾斜延伸至排污通道汇集装置(5)的侧表面而形成进污口(52a),且各进污口(52a)分别分布在各个沉降池中并衔接在沉降池池底的末端;
污泥导管(6),该污泥导管(6)上设置有排污泵(61),且污泥导管(6)的一端与所述汇集通道(51)的排污口(51a)相连;
进污口调节组件(7),该进污口调节组件(7)的数量为五组,分别对应各沉降池布置,用以调节各分支通道(52)进污口(52a)的开闭大小;该进污口调节组件(7)包括气缸(71)、连接杆(72)和弧形挡板(73),气缸(71)固定于沉降池的上部,连接杆(72)的一端与气缸(71)的活塞杆相连,另一端竖直向下延伸后与弧形挡板(73)的顶部相连,弧形挡板(73)位于沉降池中排污通道汇集装置(5)的上侧,其可由连接杆(72)带动而上下移动,且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弧形板(73)会逐步遮挡所述的进污口(52a),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弧形板(73)会逐步避让开所述的进污口(52a),并且当弧形挡板(73)向下移动至最低点时会将进污口(52a)完全遮挡住;
防扰动组件(8),该防扰动组件(8)的数量为五组,分别对应各沉降池布置,用于减轻沉降池池底的污泥扰动时对上层水质的影响;该防扰动组件(8)包括若干斜板(81),各斜板(81)以百叶窗的形式等间距排列在沉降池内靠近池底的位置,且排列方向与沉降池池底的倾斜方向一致,排列跨度为由环形外墙(1)附近延伸至弧形挡板(73)附近,斜板(81)的倾斜方向为靠近中心柱(2)的一侧较高,靠近环形外墙(1)的一侧较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环形多级沉降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沉降池(31)与所述二级沉降池(32)之间的隔板为第一隔板(41),所述二级沉降池(32)与所述三级沉降池(33)之间的隔板为第二隔板(42),所述三级沉降池(33)与所述四级沉降池(34)之间的隔板为第三隔板(43),所述四级沉降池(34)与所述五级沉降池(35)之间的隔板为第四隔板(44),所述五级沉降池(35)与所述一级沉降池(31)之间的隔板为第五隔板(45);
其中,各隔板(41、42、43、44、45)的高度均为L;在第一隔板(41)上设置有第一连通管(41a),以连通第一沉降池(31)和第二沉降池(32),且第一连通管(41a)距离第一隔板(41)顶部的距离不小于L/5;在第二隔板(42)上设置有第二连通管(42a),以连通第二沉降池(32)和第三沉降池(33),且第二连通管(42a)的设置高度比第一连通管(41a)低L/8-L/5;在第三隔板(43)上设置有第三连通管(43a),以连通第三沉降池(33)和第四沉降池(34),且第三连通管(43a)的设置高度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淑会
申请(专利权)人:何淑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