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乌林奇专利>正文

一种靶向调节防治血栓的活性分子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61708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靶向调节防治血栓的活性分子组合物,其主要活性成分均提取自药食同源及常见食物,食、饮用安全,不具毒副作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组合物分别从抑制脱硫弧菌、减少肠道菌群合成TMAO、稳定整合素αIIbβ3蛋白活性、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活性、激活免疫吞噬细胞等方面入手,对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提高血氧水平、降解血小板表面的整合素与动脉硬化斑块、清除血管壁凋亡细胞、疏通肿瘤并发症引起的组织外周大小动静脉癌栓具有显著作用,特别是在大健康领域具有重要的预防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靶向调节防治血栓的活性分子组合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靶向调节防治血栓的活性分子组合物。
技术介绍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以下简称“报告”)在《中国循环杂志》发表。报告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特别是农村近几年来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心脑血管病住院总费用也在快速增加,2004年至今,年均增速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2016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关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健康中国行动》提出了“合理膳食专项行动”,将重点指导家庭饮食“少盐、少糖、少油”。但随着农牧业、加工业的生产条件改变与人们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的改变,本专利技术人认为,找到形成心脑血管疾病新的成因非常重要。本专利技术人从事15年的微量元素与酶活性、分子营养与基因表达水平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呈密切相关。大量施用农药、以及转基因大豆、玉米、杂交水稻等作物根系更容易络合重金属、土壤微生物失活、灭活形成板结,最终通过食物链(包括肉食、牛奶、农作物等药物残留)导致人体肠道菌群失衡,通过共生基因组关联,影响血管生成与发育。研究表明,超过30种不同的微生物DNA在粥样硬化斑块的DNA中分离出来,这些微生物的因素对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目前医药机构销售的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和溶血栓药三大抗血栓药如下:A、抗凝血药(anticoagulants)是一类干扰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B、抗血小板聚集药分为三代:阿司匹林为第一代,噻氯匹啶为第二代,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为第三代。其中,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问世是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C、凝血中形成的纤维蛋白,可经纤溶酶作用从精氨酸-赖氨酸键上分解成可溶性产物,使血栓溶解。纤维蛋白溶解药(fibrinolyticdrugs)激活纤溶酶而促进纤溶,也称溶栓药(thrombolyticdrugs),用于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第一代的溶栓药链激酶(SK)和尿激酶(UK)至今仍然是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品种,随着尿激酶原(Pro-UK)等新一代溶栓药的问世,这类药物正在临床逐渐推广应用。这些药物大多数都是迅速短时缓解,有较强依赖性,治标不治本,而且,长期服用均报告有很多副作用,甚至造成血管破损,不能从根本上修复细胞、改善细胞代谢、激活细胞功能,甚至破坏细胞的原生质或能影响原生质中最基本的生化过程。本专利技术人作为ISNN国际营养遗传学/营养基因组学会会员,基于新发现的血栓成因,按照营养基因组学(Nutrigenomics)理论,采用真实世界研究(RealWorldResearch)方法,对细胞修复、改善代谢、激活细胞功能所必须分子营养物质进行补充,从表观遗传机制稳定基因组表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靶向调节防治血栓的活性分子组合物,有助于解决心脑血管疾病缺乏精准有效的营养干预与预防手段,减少“支架”、“搭桥”等物理性、治标不治本、成本高昂的手术介入性治疗。本专利技术从心脑血管疾病干预机制上有四个重要技术突破点:一、经本专利技术人研究确定,由于农药残留与作物重金属导致的人肠道硫酸盐还原菌(sulphate-reducingbacteria,SRB)中的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DSV)增多,导致人体硫元素大量流失,脱硫弧菌代谢产物H2S,在血液中浓度过高,可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区的化学感受器,致反射性呼吸抑制。H2S又是细胞色素氧化酶(COI基因)的强抑制剂,能与线粒体内膜呼吸链中的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而抑制电子传递和氧的利用,引起细胞内缺氧,造成细胞内窒息。因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故最易受损。硫酸根作为一些基因的基本活性分子配体,在细胞环境中长期供给不足,解毒功能就会下降,表观出现炎性反应,导致过敏等免疫应答功能紊乱症状流行,同时诱发息肉和溃疡性结肠炎。脱硫弧菌同时会增加长链脂肪酸结合摄取的受体生长,造成血脂增高。另外,农药及重金属络合物也会抑制农作物对微量元素钼的吸收。钼对于至少两种非常重要的酶必不可少:亚硫酸盐氧化酶和黄嘌呤氧化酶。硫酸盐在几乎所有细胞类型的细胞外基质中的硫酸化蛋白聚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亚硫酸盐氧化酶活性受损会导致氧化损伤,同时也会损害硫酸盐对组织(例如小肠中的肠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供应。作为一氧化氮的来源,无机亚硝酸盐调节组织对局部缺血的反应。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微生物的能力,事实上,哺乳动物也具有正常的硝酸盐还原酶的功能,利用钼依赖性酶从硝酸盐中产生亚硝酸盐。钼缺乏会削弱这种能力,可致畸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更高。有一组数据值得注意: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309.33/10万,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65.11/10万。农村和城市心血管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率分别为45.5%和43.16%。这可能与劳动、生活环境中的农药暴露水平有关。核心机制:把脱硫弧菌作为靶点,通过胆甾醇甘露糖甙和/或半乳聚糖硫酸酯调节T-Myd88蛋白活性增加肠道黏膜免疫球蛋白A(IgA抗体),抑制脱硫弧菌。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活性组合物中,选择呼伦贝尔樟子松或软骨藻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为胆甾醇甘露糖甙Cholesterolmannoside、阿拉伯半乳聚糖和半乳聚糖硫酸酯),用于抑制脱硫弧菌。本专利技术通过选择一种或多种植物提取物,提供活性成分胆甾醇甘露糖甙、阿拉伯半乳聚糖、半乳聚糖硫酸酯中的至少一种,用于抑制人肠道内脱硫弧菌。二、本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有一个重要的机制一直未被发现,就是由于三甲胺N-氧化物TMAO增强了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3的反应性和体内血栓形成的潜力。当血液粘稠、TMAO积累过高,挤压力施加在血小板表面时将会激活其表面整合素αIIbβ3,使其和纤维蛋白之间的耦合速度大幅提升,从而可以轻易实现血小板与纤维蛋白的紧密黏附。本专利技术人通过整合素αIIbβ3蛋白模型还发现,αIIbβ3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2(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2)具有很多相同蛋白配体交互分子团,如N-乙酰-D-葡萄糖胺(N-ACETYL-D-GLUCOSAMINE)、甘露糖(BETA-D-MANNOSE、AlAPHA-D-MANNOSE),因此αIIbβ3可能通过ACE2,参与心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内分泌级联反应,影响心脑血管机能。ACE2也是SARS冠状病毒的受体,ACE2受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靶向调节防治血栓的活性分子组合物,其特征在于:/n包括提供活性成分胆甾醇甘露糖甙和/或阿拉伯半乳聚糖和/或半乳聚糖硫酸酯的植物提取物,用于抑制人肠道内脱硫弧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靶向调节防治血栓的活性分子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包括提供活性成分胆甾醇甘露糖甙和/或阿拉伯半乳聚糖和/或半乳聚糖硫酸酯的植物提取物,用于抑制人肠道内脱硫弧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靶向调节防治血栓的活性分子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提供活性成分胆甾醇甘露糖甙和/或阿拉伯半乳聚糖和/或半乳聚糖硫酸酯的植物提取物选自樟子松提取物和软骨藻提取物中一种或两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靶向调节防治血栓的活性分子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提供活性成分三甲基甘氨酸和/或L-甲硫氨酸的植物提取物,以抑制胆碱利用蛋白质C的酶,减少肠道菌群合成TMAO。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靶向调节防治血栓的活性分子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提供活性成分三甲基甘氨酸和/或L-甲硫氨酸的植物提取物选自菠菜提取物、甜菜头提取物和枸杞提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靶向调节防治血栓的活性分子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提供结合整合素αIIbβ3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乌林奇
申请(专利权)人:乌林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