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5650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7:52
一种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其中,包括:进给部,用于对目标线缆进行进给,具有:第一转动件,可转动设置在所述进给部中,用于目标线缆在所述第一转动件上传送;第一测量件,与所述第一转动件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距离进行测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时,将目标线缆放在第一转动件上进行进行传送,传送至相应的剥削和/或打磨机构,经由第一转动件传送,第一测量件对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距离进行测量,当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距离到需要的距离时,停止目标线缆的传送,实现对目标线缆供给距离的控制,进而提高剥线的精度和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进给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
技术介绍
高压电缆是城市配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节省线路走廊,降低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许多城市配电网中占比不断增加,由于单根电缆的制造长度一般小于有限,电缆的安装和检修敷设过程中,中间接头必不可少,且需求量巨大。目前电缆接头主要依靠人工现场制作,施工质量成为电缆线路运行的主要隐患。在电缆接头制作过程中,易受周围环境、施工人员的技术、施工工期等影响,在电缆接头上留下各种微小缺陷,据统计,63%以上的高压电缆故障与电缆剥切加工质量有关。高压电缆剥切工艺缺乏有效监控手段、智能化程度低,已成为影响电缆剥切质量的最突出的矛盾。因而革新施工器具,提高加工精度,实现剥切加工工具的智能化、可监控便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攻克的难题。目前制作高压电缆中间接头和终端头,需要将电缆中间接头及终端头处的高压电缆绝缘屏蔽层进行剥削和/或打磨处理,现有的对电缆中间接头及终端头处进行剥削和/打磨处理的方法是,通过手动的方式将待打磨的电缆伸入剥削和/或打磨机构中进行打磨,然而通过手动的方式将待打磨的电缆伸入剥削和/或打磨机构时,由于人的主观判断不同,不同的电缆伸入剥削和/或打磨机构的长度不同,进而会导致线缆玻纤过程的中剥线的精度和质量难以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提高剥线的精度和质量的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其中,包括:进给部,用于对目标线缆进行进给,具有:第一转动件,可转动设置在所述进给部中,用于目标线缆在所述第一转动件上传送;第一测量件,与所述第一转动件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距离进行测量。本技术所述的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其中,包括:夹持部,与所述进给部连接,用于对目标线缆进行夹持。本技术所述的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其中,所述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件,成对设置,所述进给部具有第二转动件,所述二转动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件转动连接;第二夹持件,成对设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夹持件转动连接。本技术所述的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转动件包括:第一圆台,所述第一圆台半径较大的底部与一个所述第一夹持件转动连接;第二圆台,且所述第一圆台半径较小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圆台半径较小的底部相配合且相连在一起,所述第二圆台半径较大的底部与另一所述第一夹持件转动连接。本技术所述的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其中,所述夹持部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件及所述第二夹持件连接。本技术所述的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其中,包括: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件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本技术所述的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其中,包括:支撑部,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连接处连接。本技术所述的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其中,包括:控制部,与所述驱动部连接,用于对所述驱动部控制,包括:第一传感件,设置在所述进给部进口处,且与所述驱动部连接,用于对所述驱动部进行控制;第二传感件,设置在所述进给部出口处,且与所述第一测量件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测量件进行控制。本技术所述的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其中,所述夹持部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三转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转动连接,设置在一侧的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之间,且所述第三转动件转动到一定角度时,张开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三转动件转动到一定角度时,闭合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本技术所述的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其中,所述第三转动件包括:第一转动子件,为矩形,中部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转轴连接,设置在一侧的所述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之间,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与所述第一转动子件位置处具有限位面;凸轮随动器,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子件两端,且与所述限位面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使用时,将目标线缆放在第一转动件上进行进行传送,传送至相应的剥削和/或打磨机构,经由第一转动件传送,第一测量件对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距离进行测量,当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距离到需要的距离时,停止目标线缆的传送,实现对目标线缆供给距离的控制,进而提高剥线的精度和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个角度的整体视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个角度的整体视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夹持件处视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夹持件处视图;图5为本技术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去除第一驱动件后左视图;图7为本技术第一驱动件处视图;图8为本技术右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8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揭露中,术语“上”、“下”、“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制作高压电缆中间接头和终端头,需要将电缆中间接头及终端头处的高压电缆绝缘屏蔽层进行剥削和/或打磨处理,现有的对电缆中间接头及终端头处进行剥削和/打磨处理的方法是,通过手动的方式将待打磨的电缆伸入剥削和/或打磨机构中进行打磨,然而通过手动的方式将待打磨的电缆伸入剥削和/或打磨机构时,由于人的主观判断不同,不同的电缆伸入剥削和/或打磨机构的长度不同,进而会导致线缆玻纤过程的中剥线的精度和质量难以控制。基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包括:进给部100,用于对目标线缆进行进给,具有:第一转动件110,可转动设置在所述进给部中,用于目标线缆在所述第一转动件110上传送;第一测量件120,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10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转动件110转动距离进行测量。本实施例使用时,将目标线缆放在第一转动件110上进行进行传送,传送至相应的剥削和/或打磨机构,经由第一转动件110传送,第一测量件120对第一转动件110的转动距离进行测量,当第一转动件110的转动距离到需要的距离时,停止目标线缆的传送,实现对目标线缆供给距离的控制,进而提高剥线的精度和质量。需要说明的是,目标线缆是待剥削或者打磨的线缆;第一转动件可以采用从动轮,目标线缆在从动轮上移动;第一测量件120可以采用编码器,具体可以采用测速编码器,用于对第一转动件转动距离进行测量,第一转动件110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进给部(100),用于对目标线缆进行进给,具有:/n第一转动件(110),可转动设置在所述进给部中,用于目标线缆在所述第一转动件(110)上传送;/n第一测量件(120),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10)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转动件(110)转动距离进行测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给部(100),用于对目标线缆进行进给,具有:
第一转动件(110),可转动设置在所述进给部中,用于目标线缆在所述第一转动件(110)上传送;
第一测量件(120),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10)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转动件(110)转动距离进行测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夹持部(200),与所述进给部(100)连接,用于对目标线缆进行夹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200)包括:
第一夹持件(210),成对设置,所述进给部(100)具有第二转动件(130),所述第二转动件(130)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件(210)转动连接;
第二夹持件(220),成对设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件(21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110)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夹持件(220)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件(130)包括:
第一圆台(131),所述第一圆台(131)半径较大的底部与一个所述第一夹持件(210)转动连接;
第二圆台(132),且所述第一圆台(131)半径较小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圆台(131)半径较小的底部相配合且相连在一起,所述第二圆台(132)半径较大的底部与另一所述第一夹持件(210)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200)包括:
弹性件(250),所述弹性件(250)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件(210)及所述第二夹持件(220)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缆自适应夹紧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部(300),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宇舜朱太云邱欣杰吴少雷李森林吴凯夏令志朱胜龙陈清华陈永志林桂明梁伟刘立冬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浙江闪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