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相电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5517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多相电感器包括外壳与至少三个电感单元;外壳的周壁之间形成安装凹位,电感单元包括第一磁体、第二磁体和线圈绕组;第一磁体设置于安装凹位内,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相对设置,线圈绕组设于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之间,线圈绕组沿卷绕在第一磁体的磁柱的外周;灌封层附着于安装凹位内并位于周壁与电感单元之间。第一磁体固定在外壳的安装凹位内并以树脂灌封,第一磁体表侧表面的整体与树脂粘合,多个电感单元之间相互独立而具有间隔,第一磁体表侧表面、外周表面、线圈绕组的一部分均与树脂粘合,树脂则灌封安装凹位的整体空间,有效增大电感单元、灌封层与外壳之间的热传递面积,提升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相电感器
本技术涉及电感器
,具体涉及一种多相电感器。
技术介绍
现有一种三相电感器包括第一磁体、第二磁体和三个线圈绕组,第一磁体中部具有三个第一磁柱,第二磁体中部具有三个第二磁柱,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相对地固接,每个第一磁柱与一个第二磁柱对接,线圈绕组卷绕在第一磁柱和第二磁柱上。三相电感器电流阻抗值及工作电流大,在长时间工作后产生较大发热量,磁体为线圈绕组上热量的主要传递媒介。现有的该种三相电感器存在的问题是,三相电感器为缩小体积,三相线圈绕组共用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表侧面积减小和三相线圈绕组之间距离减小均导致热量无法及时传递至空气媒介,热量累积在三相电感器上,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损耗增大,电感器无法达到它应有的电气特性,甚至造成三相电感器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散热性能的多相电感器。本技术提供的多相电感器包括外壳与至少三个电感单元;外壳具有周壁,周壁之间形成安装凹位,安装凹位的入口的朝向为第一方向;电感单元包括第一磁体、第二磁体和线圈绕组;第一磁体设置于安装凹位内,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形成线圈绕组空间,第一磁体具有位于线圈绕组空间中的磁柱;线圈绕组设置于线圈绕组空间内,线圈绕组沿第一方向卷绕在磁柱的外周;多相电感器还包括灌封层,灌封层附着于安装凹位内并位于周壁与电感单元之间。由上述方案可见,外壳用于屏蔽以及散热,第一磁体固定在外壳的安装凹位内并以树脂灌封,第一磁体表侧表面的整体与树脂粘合,多个电感单元之间相互独立而具有间隔,因此第一磁体的外周表面的整体与树脂粘合,线圈绕组的一部分与树脂粘合,树脂则灌封安装凹位的整体空间,以上设置能有效增大电感单元、灌封层与外壳之间的热传递面积,从而使线圈绕组的热量充分到达外壳并散发到空气媒介。进一步的方案是,外壳在安装凹位的底部形成网格体,电感单元固定在网格体上,灌封层附着于网格体上。由上可见,此设置能提高灌封层与外壳之间的粘合稳定性。进一步的方案是,外壳具有底壁,周壁密封连接在底壁的外周边缘;网格体凸起于底壁的内表面上。由上可见,此设置能进一步增大灌封层与外壳之间的热传递面积,进一步提高电感器的散热性能。进一步的方案是,网格体上形成多个网口,网口连通于安装凹位与外壳的外部之间;多相电感器还包括散热板,散热板与网格体固定连接并从外壳的外侧遮挡网格体,灌封层通过网口附着在散热板上。由上可见,采用导热率更高的散热板与灌封层接触能提高热传递效率。进一步的方案是,网格体上具有多个连接凸起,散热板上设有多个连接孔,连接凸起与连接孔配合。由上可见,此设置能提高散热板与连接凸起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多相电感器结构更稳固。进一步的方案是,多相电感器还包括导电端子,线圈绕组具有引出端;导电端子插装于外壳上,引出端夹紧于导电端子与外壳之间。由上可见,线圈绕组引出端与外壳之间的固定以及引出端与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同时完成,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的方案是,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电连接部、第一夹持部和插装部,第一夹持部具有第一夹持面,第一电连接部与第一夹持部相对设置;外壳具有第三夹持面和第一插孔;插装部插入第一插孔,引出端抵接于第一夹持面与第三夹持面之间。另一进一步的方案是,导电端子包括第二电连接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具有第二夹持面;外壳具有第四夹持面和第二插孔,第二插孔为通孔;第二电连接部穿过第二插孔,引出端抵接于第二夹持面与第四夹持面之间。由上可见,以上两种设置,在完成引出端固定、引出端与导电端子电连接的同时,能分别满足导电端子不同朝向的设计要求。进一步的方案是,外壳包括连接臂,连接臂从周壁的外侧伸出;连接臂内具有端子凹位,端子凹位与安装凹位连通;引出端和导电端子位于端子凹位中,灌封层位于端子凹位中,灌封层覆盖引出端和导电端子。由上可见,此设置使导电端子与引出端之间的连接更稳固,同时导热效果更好,灌封层与外壳之间粘结更稳固,多相电感器结构更紧密。进一步的方案是,线圈绕组采用扁平线圈制作。由上可见,扁平线圈具有更好地散热效果,使得电感器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多相电感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多相电感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多相电感器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结构分解图。图5为本技术多相电感器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结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多相电感器第一实施例参见图1,图1为本技术多相电感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本技术提供的多相电感器为三相电感器,三相电感器由外壳1、三个电感单元2、六个导电端子3和灌封层8组成。外壳1具有周壁11,周壁11之间形成安装凹位100,安装凹位100的入口101(图2示)朝向z轴正向,外壳1在y轴方向上延伸成长形,三个电感单元2沿y轴方向布置并固定在安装凹位100中,且外壳1与三个电感单元2之间通过灌封层8相互粘合。六个导电端子3则插装在外壳1上。结合图1和图2,图2为本技术多相电感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每个电感单元2均由沿z轴正向依次结合的绝缘片25、第一磁体21、绝缘膜24、线圈绕组23和第二磁体22构成,绝缘片25采用nomex材料,绝缘膜24采用PI材料制成,线圈绕组23采用扁平线圈制作而成。第一磁体21具有第一壁体211、从第一壁体211上沿z轴正向(即第一方向)凸起的三道第一支撑壁212以及磁柱213,磁柱213位于第一壁体211的中央处,三道第一支撑壁212位于磁柱213的外周;第二磁体22具有第二壁体221、从第二壁体221上沿z轴负向凸起的三道第二支撑壁222。第一壁体211的外周形成半圆形的第一凹位215,第二壁体221的外周形成半圆形的第二凹位225。第一壁体21和第二磁体22相对而结合,三道第一支撑壁212与三道第二支撑壁222相互固定,第一壁体211与第二壁体221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容纳线圈绕组23的线圈绕组空间200。绝缘片25粘贴在第一壁体21的下表面,绝缘膜24粘贴在第一壁体21上朝向线圈绕组空间200的上表面,线圈绕组23为于线圈绕组空间300内并沿z轴方向卷绕在磁柱213的外周。再结合图3,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外壳1为铝合金壳体,外壳1由周壁11、底壁12和六个端子座15组成。周壁11密封连接在底壁12的外周边缘,六个端子座15从底壁12的边缘处沿z轴正向凸起,且六个端子座15分别位于安装凹位100的相对两侧,端子座15与周壁11密封连接。底壁12朝向安装凹位100的内表面上形成凸起的网格体13,网格体13连接于周壁11各个方向的内表面之间,网格体13上形成多个网口131。网格体13在安装凹位100的中部凸起形成阻隔壁14,在网格体13于周壁1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限位凸起142。...

【技术保护点】
1.多相电感器,其特征在于:/n包括外壳与至少三个电感单元;/n所述外壳具有周壁,所述周壁之间形成安装凹位,所述安装凹位的入口的朝向为第一方向;/n所述电感单元包括第一磁体、第二磁体和线圈绕组;/n所述第一磁体设置于所述安装凹位内,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形成线圈绕组空间,所述第一磁体具有位于所述线圈绕组空间中的磁柱;/n所述线圈绕组设置于所述线圈绕组空间内,所述线圈绕组沿所述第一方向卷绕在所述磁柱的外周;/n所述多相电感器还包括灌封层,所述灌封层位于所述安装凹位内并附着于所述周壁与所述电感单元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多相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壳与至少三个电感单元;
所述外壳具有周壁,所述周壁之间形成安装凹位,所述安装凹位的入口的朝向为第一方向;
所述电感单元包括第一磁体、第二磁体和线圈绕组;
所述第一磁体设置于所述安装凹位内,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形成线圈绕组空间,所述第一磁体具有位于所述线圈绕组空间中的磁柱;
所述线圈绕组设置于所述线圈绕组空间内,所述线圈绕组沿所述第一方向卷绕在所述磁柱的外周;
所述多相电感器还包括灌封层,所述灌封层位于所述安装凹位内并附着于所述周壁与所述电感单元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相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在所述安装凹位的底部形成网格体,所述电感单元固定在所述网格体上,所述灌封层附着于所述网格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相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有底壁,所述周壁密封连接在所述底壁的外周边缘;
所述网格体凸起于所述底壁的内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相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格体上形成多个网口,所述网口连通于所述安装凹位与所述外壳的外部之间;
所述多相电感器还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与所述网格体固定连接并从所述外壳的外侧遮挡所述网格体,所述灌封层通过所述网口附着在所述散热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相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格体上具有多个连接凸起,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新快王楚歆
申请(专利权)人:益仕敦电子珠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